百战奇略_第六卷进战解析

查阅典籍:《百战奇略》——「百战奇略·第六卷进战」原文

  本篇以《进战》为题,旨在阐述在何种条件下可以采取进攻方式作战的问题。它认为,在确知敌人有可能被打败的条件下,就应当迅速而不失时机地向敌人发动进攻,这样就能取得胜利。本篇引录《左传》的“见可则进”一语,是说发现有战胜敌人的可能时就迅速发动进攻。这里所讲的“可”有两层意义:一就力量对比方面而言,一就时机选择而言。就是说,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上,我已具备击败敌人的优势兵力时,就要选择最佳时间而不失时机地向敌人发动进攻。显而易见,本篇以“见可则进”为据,继《攻战》之后,从把握战机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进攻作战的指导原则,这无疑是正确的。唐朝初年,地处漠北的东突厥不断南下袭扰,严重威胁唐朝北部边疆的安全。为消除边患,巩固国防,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调集十余万兵力,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统帅,以并州都督李勣等五将为行军总管,分道北出,向东突厥发动大规模进攻,经过多次作战,于次年二月在阴山一带给突厥军以摧毁性打击。唐军此次进攻作战的胜利,在军事上至少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从兵力对比看,突厥军在连遭唐军打击后,损失颇重,已呈劣势,而唐军则越战越强,处于优势地位,以优攻劣,必胜无疑。其二,从作战指导看,身为唐军统帅的李靖善于捕捉有利战机,适时组织部队对敌实施决战进攻。他利用唐使“慰谕”突厥从而造成其丧失警惕而“不虞官兵”的可乘之隙,采用突袭战法,出其不意地歼灭突厥主力于阴山,并活捉了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以上两点可以说明,此役是在“见可则进”原则指导下取得作战胜利的典型战例。

  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以捣之,无有不胜。法曰:「见可则进。」

  唐,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走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以靖往迎之。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赉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靖纵兵击之,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叠罗施,杀义成公主。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擒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诗词赏析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c.etwxw.cn/wenzhang/3674.html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