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_行篡解析
-
查阅典籍:《孙膑兵法》——「孙膑兵法·行篡」原文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保证战争需用的民力、民财问题,这是用兵作战的基本保障。没有兵员补充,没有物资保障,任何杰出的军事家也是无法施展其才能的,这正如中国的一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虽老,道理却是不会改变的。这篇文章论述了这样几个观点:一是选拔贤德之人;二是聚集民众的力量去对敌;三是要恰当地使用民力;四是动用民力时必须大公无私,对亲、疏的人一视同仁;五是要爱护和积蓄民力。这五项都是保证战争供给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否做得到,是否做得好,对战争的后续保障关系重大。我们不妨先看几个事例,再进一步分析。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之初,曹操力量并不强大,只是在打败青州的黄巾军,招降30 多万人马之后,他又实行了两项得力举措,这才一跃而为群雄中的一支主要力量。这两条举措之一是实行屯垦,他选出黄巾降兵中的精锐,组成著名的“青州兵”,而让其余的军兵都去从事农垦,这样一来,他很快就既有精兵,又有充足的粮草,实力大增。举措之二是在兖州招贤纳士。他很快就招募到一大批得力谋士和勇猛战将。先是荀彧叔侄二人来投奔曹操,一席谈话,曹操大喜,封荀彧为行军司马,封荀彧的侄子荀攸为行军教授。荀彧又推荐兖州贤士东阿人程昱,曹操当即派人去礼聘。程昱见了曹操当即推荐荀彧的同乡贤士郭嘉,郭嘉再荐汉光武帝的嫡系子孙刘晔,刘晔又推荐了昌邑人满宠和武城人吕虔,满、吕二人又共同推荐平邱人毛彧。就这样,曹操一下子得到了八名很有才能的谋士,真可谓一下子就人才济济,智囊满堂。这些人后来都尽力地辅佐曹操,为曹操称霸半个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曹操招贤纳士的消息传出,不但谋士前来,猛将也来。巨平人于禁带数百军兵来了,曹操任命其为点军司马。陈留人典韦来了,此人后来舍命救过曹操的性命。
不单曹操注意招贤纳士,孙权和刘备也是如此。孙权和鲁肃抵足而眠,夜谈治国方略,可说是一段佳话;而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更是千古流传的美谈。正因为曹操、孙权和刘备都能注意招贤纳士,爱惜人才,重用贤能,所以他们才能在东汉末年的群雄中崛起,很快超过原本比他们力量强大得多的袁绍、袁术等诸路豪强,最终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从他们的兴起和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用兵取胜、富国强兵之中,选用贤能是第一位的要务,有了贤德之人辅佐,才能达成聚集民力、正确使用民力等项工作,才能“兵之久也”。在这三国中,蜀汉又体现得更为明显,刘备之所以能结束四处亡命、寄人篱下的处境,不但有了荆州作为立足之地,而且取得西川作为根本,进而治理好西川,达到了可以和三国最强大的曹魏抗争的境地,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礼聘并重用了诸葛亮。孙膑在文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民力问题,百姓是立国之本,是建军之本,这已被无数次历史所证明。爱护百姓,爱惜民力,培育和积蓄民力者昌,反之则亡。这好比蓄水和用水一样,懂得蓄水为先,用水有度的人,他便有源源不绝的水可用;而不知蓄水,只知滥用的人,必将面临河干湖涸,无水可用的绝境。百姓就好比是河,是湖,英明的君王应该让河满、湖足,才会长期有水可用。人们都熟悉隋唐那一段历史,隋场帝不但连年用兵,而且大兴土木,修宫殿、开运河、兴建扬州行宫,耗费何止亿万,他更到处巡幸游玩,经过之处,所到之地,官员随从任意搜刮,供其享乐,弄得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广大百姓走投无路,只好群起造反,最终推翻了隋朝统治。而唐朝开国以后,尤其是李世民登基以后,十分注意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休养生息。他命令五品以上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每次接见这些官员,都要问到百姓的疾苦和政事的得失。他还让朝廷官员广泛推荐贤才,广开言路,让朝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严格实行租庸调税赋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和徭役,几年之间,百姓都富裕起来了,安居乐业,世道太平。在贞观元年至四年的时候,全国一年判处死刑的犯人仅29 人;一斗米仅卖三钱;东至大海,南至五岭,全国范围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境界。当时出外旅行的人,可以不带粮食,需要的时候,可以在道旁自取,那里有专供路人免费取用的粮食。这样一来,民富国就强了,所以贞观年间,唐朝能做到四邻归服,疆界达到空前宽广。隋末唐初可说是个鲜明对比,引人深思,从中不难看出,国家怎样才能富强。不仅古代如此,近代和现代的中国也是这样。我们只需回忆一下抗日战争的情况,就能明白这个道理。抗日战争到了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集中主要力量用来对付抗日革命根据地,深沟高垒的囚笼政策,严密封锁根据地,连续不断的大扫荡,烧光、杀光、抢光,使根据地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和损失。而国民党顽固派这时不但步步退让,消极抗日,还积极****,封锁根据地,不断搞军事摩擦,配合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消灭抗日根据地。到了194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面临空前的困难,根据地缩小,抗日军民缺吃少穿。这时,中国共产党听取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的意见,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推行民主政治,同时开展了广泛的大生产运动,动员抗日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上至党主席,下至普通的八路军士兵,都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朱总司令开荒,周副主席纺线,尽人皆知,南泥湾精神更是闻名中外。就这样,经过根据地军民的努力奋斗,重重因难被克服了,广大军民做到丰衣足食,抗日的力量大大增强,很快就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抗日战争的胜利,确实和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分不开。这当然与古代帝王的爱惜民力,爱护百姓有所不同,但其根本道理是一样的。实践证明,任何当政者,只有懂得爱护人民,对百姓取之有度,用之合理,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国家才能强大无敌。这里,有必要特别强调一下培植和积蓄民力的问题。可以说,只懂得合理取用而不善于培植和积蓄民力,所能取得的必然有限,而且不能持久。我们不禁想到最近20 多年中国的历史。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只知抓“革命”,实际不促生产,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结果弄得全国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粮票、布票、肉票、鸡蛋票、糖票等等,票证的种类数不胜数,而整个国民经济也到了崩溃的边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富民政策,仅仅几年时间,情况便大变了,肉票、布票、粮票..,一一取消,人民群众不但解决了温饱,小康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实践给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启发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持续高速高效地发展经济,使我们的民力和国力都能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增长,使我国早日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孙子曰: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权衡,所以篡贤取良也。阴阳,所以聚众合敌也。正衡再累既忠,是谓不穷。称乡县衡,虽其宜也。私公之财壹也,夫民有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者,有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者。唯明王圣人知之,故能留之。死者不毒,夺者不愠。此无穷..民皆尽力。近者弗则远者无能。货多则辨,辨则民不德其上。货少则□,□则天下以为尊。然则为民赇也,吾所以为赇也,此兵之久也。用兵之国之宝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诗词赏析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c.etwxw.cn/wenzhang/3332.html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
- 「搜神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