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青 郑曙村: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失灵”表现、原因及教训」正文
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全球民主化浪潮把许多发展中国家卷入其中,至今,向民主的转型已持续了30多年,但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出现了危机,陷入了民主困境。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为何失灵?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如何从中吸取教训,走科学的民主发展道路?
一、发展中国家“民主化失灵”的表现
20世纪后期以多党竞争性选举、三权分立、议会制度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民主化的浪潮开始席卷全球,有90多个国家卷入其中,成为新兴民主国家。其中,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一晃30多年过去了,今天,当我们观察和分析它们的民主实践时就会发现,民主化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失灵。西方民主并没有给这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人们所预期的和平、发展与繁荣,反而带来了不少恶果。主要表现在:
1.带来持续的社会动荡和冲突,甚至战争
民主搞得好是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搞不好,就会带来动乱。但遗憾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往往是后者。伴随着西方民主的引进,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了持续不断的社会动荡和冲突。非洲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非殖民化的过程中,在实行多党制的26个国家中,发生军事政变的就有17个,占85%。进入90年代,伴随多党制民主化高潮,党派斗争、部族仇恨、宗教冲突、边界争端,引发了大规模的内战、内乱,很多国家成了硝烟滚滚的战场。在40个实行多党制的国家中,有30多个国家政局不稳。进入21世纪,民主化动荡仍然在不少国家延续。近年来,肯尼亚、黎巴嫩、孟加拉、菲律宾、格鲁吉亚、斯里兰卡、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危机频繁、动荡不止。2007年12月,肯尼亚总统大选引起种族矛盾大爆发,暴力、骚乱造成至少近500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可以说,民主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社会无序的代名词。曼斯菲尔和施耐德在其合著的《选举到厮杀:为什么新兴民主国家走向战争》一书中指出,整个20世纪90年代许多国家举行自由选举后,便立即进入战争状态,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厄瓜多尔和秘鲁、埃塞而比亚和厄立特里亚都在选举民主的旗帜下兵戎相见,引发内部冲突或外部战争,民主不是以常态出现,而是与“暴政”相伴生,面目狰狞、令人恐怖。
2.内耗严重,治理效能低下
拉里・戴蒙德认为,民主存在“同意与效率”的矛盾。民主需要同意,但要征得同意需要一个相对复杂的程序和过程,这就可能要牺牲效率。[1]民主伴随着低效率、相互扯皮等现象,这是发展中国家民主化进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效能低下。不同政党、利益集团间无休止地论证争辩并相互掣肘,议而不决,往往延误时机,影响发展。同时,由于相互牵扯,政令不畅、难以集中力量办事,造成执行效能低。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度。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在印度开办一项业务所花的时间是在中国的两倍,注册资产在印度要用67天,而在中国只需32天;履行合约在印度要用425天,而在中国只需241天。印度社会基础设施要比中国落后几十年,这也是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印度,几乎每一项关乎资金土地动用的议题都要充分讨论再讨论,很多时候由于分歧太大,议题只能搁置,而且工作效率低下,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不了了之。要建一条高速公路,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任务,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印度也只有几条高速公路的原因。印度曾想仿效中国搞几百个经济特区,但各方争吵不休,至今一个特区也没建起来。
3.引发政治腐败
民主有利于遏制腐败,所以人们对民主防腐的预期很高。但民主转型国家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清廉,相反却充斥着严重的腐败。非洲是腐败的重灾区,其贪腐问题和艾滋病问题一样严重。拉美国家也是腐败严重的地区,据“透明国际”2010年全球国家清廉指数排名,被统计的26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中,有20个国家在5分以下(评分采用10分制,10为最清廉,分值越低越腐败)。这些地区的国家大部分是民主化转型的发展中国家。亚洲的民主转型国家的腐败同样严重,早就是民主体制的菲律宾、印度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典范,但提起菲律宾,腐败是其主要标签。印度则是举世公认的腐败国家的典型。在印尼,腐败几乎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2010年亚太最腐败地区的调查中,印尼得分9.07(总分10),列第一位,柬埔寨第二,泰国第五。[2]我国台湾省自搞民选开始,民进党腐败速度空前,陈水扁的执政团队几乎无人抽身事外。西亚的阿富汗、伊拉克“被民主化”后也迅速腐败,在“透明国际”2010年腐败程度排列榜上,两国分列第三、第四位。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颜色革命后民选政府迅速腐败,被反对派赶下台,2010年的全国性骚乱也主要是由严重腐败引发的。民主转型带来的严重腐败令人困惑,以至于有人提出为什么会“越民主、越腐败”的疑问。[3]
4.影响经济发展,造成贫困落后
民主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个争议性的话题。其中,民主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民主增长论”是一个重要观点。西方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民主的一个诱人的借口就是“民主增长论”,许多发展中国家接受西方民主也希望民主能给他们带来富裕。但第三世界许多民主化实验结果却是“反增长的”,属于“非增长友好型”。[4]民主化并未带来预期的增长“红利”,反而影响了经济发展,导致了贫困。非洲一直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在世界上最不发达的48个国家中,非洲占了33个,达2/3。贫穷的原因很多,但民主化造成的混乱影响是重要因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众多拉美国家实现了“民主化”,然而同时期也是拉美经济停滞和迷失的时期,到现在拉美贫困人口比例高达40%,是世界上贫富分化、社会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亚洲,长期实行西方民主的印度、菲律宾,没有一个进入到新兴工业国的行列。菲律宾50年前是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富国,实行美式民主50多年后的今天,它已经成为亚洲最不发达的经济体之一。印度实行民主已60多年,但据联合国公布的2010年度多维贫困指数(MPI)显示,印度约有55%的人口是穷人。[5]在民主化20年后的蒙古,有1/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被民主”后的伊拉克、阿富汗一直在战火中生存,根本谈不上发展。吉尔吉斯是中亚五国民主化最深的国家,却也是中亚五国最贫穷的国家。2011年经济成长率2.7%,是五国中最低的。希望西式民主带来西式发达,这是民主转型国家和地区的良好愿望,但客观事实往往给出的是相反的答案。以至于有人说:“在全世界,你找不出一个不属西方殖民体系,光凭‘民主’发达的例子。”[6]
二、发展中国家“民主化失灵”的主要原因
不同的国家“民主化失灵”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但从总体上说,是在如何认识和发展民主上出了问题。民主的发展状况既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也受主观民主化策略的影响。如果不能把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结合好,民主就很难健康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往往民主化客观条件不充分,又没有选择正确的民主发展道路,必然导致“民主化失灵”。
(一)主观原因
“民主化失灵”的主观原因,主要是民主转型国家没有认清民主发展的规律,没有找到民主化的正确策略和方式,没有找到正确的民主发展道路。
1.没有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民主之路,简单照搬“西方民主”模式
民主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包括要与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相适应。不从这些国情出发,只简单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注定是失败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模式及发展程度是由这些国家的思想文化条件、历史传统及发达的经济水平所决定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既无民主的历史传统,也缺乏西方民主所必备的社会条件,可以说民主的土壤非常贫瘠,在这样的土壤上,如果非要移植“西式民主”,其结果要么难以存活,要么因营养不良而成为病态的民主。
2.对民主内容的理解片面,把竞争性选举看成是民主的唯一本质
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民主的理解几乎都来自西方的经验,而西方对民主的定义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约瑟夫・熊彼特到塞缪尔・亨廷顿倡导的程序性定义:民主是人民通过竞争性的选举来挑选领袖。由此,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民主走向了“选举主义”误区,它们天真地认为大家一起来参与选举就是民主了。其实,民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须有选举之外的许多制度保证才能实现。如果只抓住选举,不及其余,必然漏洞百出。
3.推进民主的方式、策略失当,采用“休克疗法”的激进的民主化策略
民主转型能否成功,选择恰当的民主的时机、速度和方式是关键。民主时机、速度和方式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条件的,需要从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出发,要考虑这些国家制度、历史、文化、国民素质等实际状况。任何超越发展阶段和水平,脱离实际,过早、过快地推行民主,都会造成民主的挫折或失败。“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民主政治出现了问题,主要是那里的激进民主化所致。”[7]如前所述,多数发展中国家民主化的前提条件并不具备,但却不顾条件地急于民主化。结果,政治参与的迅猛扩大超过了政治制度化水平就会引发混乱。
(二)客观原因
民主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任何先于一定程度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水平的民主都不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民主。发展中国家民主化大都是在条件不具备或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的民主都带有“早产儿”的特征,早产的民主变革必然带有太多的副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问题严重,民主的经济条件不充分
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民主的必要经济基础。任何先于这种经济程度而产生的民主都是先天不足的民主,其在后天的发展中必然会出问题。现代政治学的研究大多认定,向民主过渡需要有“中等或中上等经济发展水平”是有道理的。向民主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普遍贫穷落后,根本达不到“中等经济发展水平”,其民主化必然面临着贫困的威胁。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官员都难认真对待民主。饥饿状态的穷人很容易拿选票换面包,政客也很容易拿金钱换选票,当选之后也易以权谋私。这就是为何在贫穷国家的民主化过程中极易出现贿选、
腐败现象的原因。要培育出良好健康的民主,首先需要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如亨廷顿所说:“如果你想造就民主,就请促进经济增长。”[8]
2.政治制度化、法制化程度低,民主缺乏制度保障和法制约束
现代民主是以选举为核心的一整套国家政治制度体系。除选举外,完善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独立的司法制度也是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内容。所以,民主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设计,它还需要权力制约制度和司法制度等的支撑。民主建设需要上述制度的整体协调推进,不能搞选举的孤军深入。如果使选举单兵推进,往往会因缺乏其他现代政治法律制度的基础支撑而出现混乱。西方民主之所以稳定成熟,是因为在建立选举民主前,就已经有了基本完善的现代政治法律制度、权力制约的体制、独立的司法体制、公开透明的制度等,在这些制度的协调下实施选举,其选举就较规范。而许多发展中国家把民主简单理解为“选举”,以为只要有了一人一票的“普选”,就是民主了。在引进选举以前,没有建立起与选举民主相配套的政治法律制度。这样一旦引入选举,很容易因缺少相关制度协同而出现混乱和腐败。发展中国家一选就乱,这是重要原因。
3. 公民文化素质偏低,“民主理性”缺乏
高素质的理性化的国民是优质民主的支撑。实现民主,要求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公民意识,接受较高教育,具有法治意识、公共精神、妥协意识、容忍精神等,这些素质越高,选民就越能充分理解民主的意义,就不会因为一点好处而出卖选票,能理性对待输赢,也不会被政客轻易操弄,实施愚民政治。从整体上说,发展中国家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公民的文化素质也相应较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大都属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民占大多数,他们受教育程度很低,政治认知能力有限,许多人不具有独立表达自己意志的能力,在政治上很容易被政客、政治精英和权威人物所操纵和控制,成为其操弄选举民主的棋子和工具。再有,发展中国家大多有着长期的君主制度的历史,有着浓厚的专制传统、人治传统,公民普遍缺乏法律至上的观念,这使得选举民主常常在无序中进行。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选举民主常常演化为街头政治的混乱闹剧,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三、发展中国家“民主化失灵”的教训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认真分析其他发展中国家民主化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