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崇胜: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正文
摘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 领导集体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的历史任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任务,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 新和实践创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进展。然而,政治文明 的提出和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则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其中 既有理论界思想界的积极探索和不断求证,更有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关注和大胆创新 。可以说,政治文明的提出和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目标,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政治 智慧的结晶和体现。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发展/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进入21世纪以后,一个声音,一个催人奋进的声音,不断地在中国政界和学界响起, 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毫无疑问,明确地提 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任务,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乃至在人类政治发展史上 还是第一次,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进展。然而,政治文明是怎样提出的?为什么要把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奋 斗目标而提出来?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纵深的追溯,以推进人们对于政治文明基本理论和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的深入理解。
一、理论界对政治文明的最初探讨
在中国,政治文明的概念,是政治家和学者们在我国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作为两项基本工作,并且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之后,经过缜密的思考和理论的 创新而逐步提出来的。当然,最直接的推动力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已经具备了 提出这一概念的现实前提。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有二:一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二是1980年8月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 话的发表,为新时期中国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阐释政治文明 的科学涵义和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就成为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大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我们在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进而提出精神文明 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的时候,有的理论工作者就在思考: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建设诚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文明成果,是否只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层面呢?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层面呢?
1982年,胡乔木在设计党的十二大报告草稿时,鉴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刚刚全面展 开的现状,主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分法,而将政治民主归之于精神文明之中。但当 时也有些同志表示这样做不太合适,不大符合学术规范。为了尊重大家的意见,十二大 报告的正式文本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单独的一部分,没有放入精神文明部分 之中。(注:参考龚育之:《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学习时报》2002年11月1 1日。)
1983年,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讨论中,王正萍教授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必须 和当前我国的现实紧密结合》的论文中指出:“既然文明是从改造世界的成果的意义上 来理解的,那么任何一个社会除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方面以外,文明还包不包 括别的东西呢?有的同志提出,作为标志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作为社会进步状态 的文明整体,离开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似乎也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因为改 造客观世界除了物质的成果和精神的成果之外,还有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改造成 果和历史的进步。那么,除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外,是不是还可以提出经济制度的 文明和政治文明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可以划分为三 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物质成果;一个部分是精神成果;还有一个部分是改造生产关系和 政治制度的成果。”(注:载《开创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新局面》,山东人民出版社198 3年版,第29页。)这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提出政治文明概念的论文。
1986年,肖君和在《关于“社会政治文明”的思考》一文中将政治文明概括为“对社 会政治领域的改造的胜利,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改善和发展”,并对政治文明与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注:肖君和:《关于“社会政治文明”的思考 》,《学术研究》1986年第4期。)
1986年,范贤超和周建平在《政治文明初探》一文中明确提出:“反映人类社会进步 的开化状况的社会文明,除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外,还应包括政治文明。”“所谓政 治文明,就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具体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关于 民主、平等、自由、解放的实现程度。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社会革命, 对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进行革命的改造,建立和发展新的社会形态,在新的社会形 态里,统治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统治,要建立与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会政 治制度、法律制度、民主制度。在这些制度中,人们的民主、平等、自由实现的程度, 都会相应地获得新的提高,这就是政治文明的进步。从广义上说,在原始社会,就有政 治文明的萌芽状态,到共产主义社会,还会存在政治文明的转化形态。从人类社会存在 的第一天起,就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此相适应,就有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组织机构 ,管理形式,规章制度。因此,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客观 ,存在的重要内容。”(注:范贤超、周建平:《政治文明初探》,《学术研究》1986 年第5期。)
1986年10月,张江明在《从战略上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一文中从体制改革 的角度提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所达到的物质成果,也就是物质文明;通过政治体制 改革所达到的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成果,也就是政治文明;再加上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的发扬光大。这就使我国成为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们之间的关系表 现为:物质文明是基础和核心,政治文明是主导和保证,精神文明是先导和精神动力。 ”(注:张江明:《从战略上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南方日报》1986年10 月19日。)
1987年,张奎良在《加速政治文明建设》一文中指出:“人生活在世界上要过三重生 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政治生活”,“人类的三重生活产生了三种文明:改造 自然界的成果叫物质文明,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成果叫精神文明,改造社会生活、社会 关系和社会管理的成果叫政治文明。”文章强调:“实际上马克思提出的人类历史发展 的五大社会形态,也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五大阶梯。”(注:张奎良:《加速政治文 明建设》,《青年论坛》1987年第1期。)
1987年,邹永图也发表专门文章,提出“有必要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高度去认 识和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包含了“政治文明”的思 想,我们应加以实践和发展;并从人们生活的基本领域及其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系统结 构的整体的功能、人类社会的文明系统内部三要素的相互关系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强政 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注:邹永图:《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探索》,《学术研 究》1987年第4期。)
当然,讨论中也有学者是主张将政治文明纳入精神文明范畴的。刘向东在《精神文明 应包括政治文明》一文中指出:“应将政治文明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而使之与文化 建设、思想建设相并列”,并认为那种把政治文明看作是不属于物质文明又不属于精神 文明,而是将它作为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第三种文明,“显然是多余的。”( 注:刘向东:《精神文明应包括政治文明》,《道德与文明》1986年第4期。)李新建的 《政治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的论文也持这种看法。(注:李新建:《政治文明 是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研究》1987年第1期。)
1990年,范英出版《精神文明学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一书。该书第九章专门 探讨了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关系。与此同时,范英发表《精神文明的内部结构和外部 联系》一文。文章以精神文明为轴心,分别阐明了它与其他文明的关系:一、精神文明 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文明;二、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生联系的中介及主导是 政治文明;三、精神文明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于法制文明;四、精神文明产生发 展的主体依托是“人种”文明。关于政治文明,文章指出:“政治文明这一概念,是马 克思在1844年11月提出来的,到今天已开始被广泛使用,主要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政治 生活、政治关系、政治形式的进步与发展的状态,即人们改造社会政治的积极成果。” 文章还探讨了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注:范英:《精神文明的内部 结构和外部联系》,《学术研究》1990年第2期。)
应该说,当时的这种讨论基本上是自发的,而且主要是从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特别是 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而对于政治文明本身的科学内涵则鲜有论及。但 是,学者们的这种探索精神则是十分可贵的,是应给予充分肯定的。
二、自然科学家和法学家对政治文明的关注
值得特别提到是,正当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讨论政治文明建设问题的时候,著名 科学家钱学森和一些研究系统科学的学者们则从系统论的全新视角关注到政治文明建设 的问题。早在党的十二大召开期间,钱学森同志就给中央写信,建议不要只用两个文明 的提法,而应用三个文明的提法。他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应属于政治文明的内 容,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是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应该用三个文明。但是,当时 因为党中央已经十分明确提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发展思路,再提 出政治文明建设有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分歧。所以,此后在中央的文献中一直坚持两个 文明的提法。1988年,钱学森等在《求是》杂志上发表《建立社会意识形态的科学体系 》的文章,依据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原理,明确指出:“文明有三个方面:经济的社会 形态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的社会形态表现为政治文明(又称民主与法制),意识的社会 形态表现为精神文明。”(注:钱学森等:《建立社会意识形态的科学体系》,《求是 》1988年第9期。)不久,钱学森等又在《政治学研究》杂志上发表题为《社会主义文明 的协调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专题论文,比较全面地探讨了政治文明与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文章指出,由于社会形态最基本的方面包括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 的社会形态,因此,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的建设也有三个方面,这就是经济建设,即 物质文明建设;政治建设,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即精神文明建设。而社会 形态的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和互相适应的,社会三个文明建设也是互相联 系、互相制约的。其中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它决定并制约着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 设,同时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又对物质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它既可以起推 动作用,也可起阻碍、破坏作用,它们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和决定物质文明建设 方向的政治保证。如果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那么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就会顺利、就快 。如果不协调发展,那么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就会受到阻碍,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如恩 格斯说的“会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全部经济完全毁灭!”
文章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要求, 以及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要求,认为应该适时地提出政治文明建设的问题。文章指 出:“我们认为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问题,这会使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方向更为明确、全面。我们建议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的口号,将比两个 文明建设的提法更为完整和全面。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过去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忽视, 要特别注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问题。我们还建议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社会主义三个文 明建设的理论,使之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以作为我们四化建设和改 革、开放的一个理论基础。”文章在回顾建国以来在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时分析说 :“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期,我们是比较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