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冬:中国地方换届有何新特点?」正文
各地的党委换届基本结束,政府主要领导的调整基本到位,人大政协的调整也相应完成。总体而言,本次换届工作受到从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稳步推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对于中国的发展进程来说,五年一次的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集中换届既是重大的政治活动,也是总结经验,开启新征程的重大机会。2010年,习近平曾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说,2011年作为换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因此是重要性非同寻常的一年。目前,地方各地的党委换届基本结束,政府主要领导的调整基本到位,人大政协的调整也相应完成。总体而言,本次换届工作受到从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稳步推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本次换届的三个突出特点
本次换届的效果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领导班子结构更为合理,活力更为突出。以广东为例,按照换届的要求先后调整配备地级市党政正职共46人次。在24名新任命的市党政正职中,“60后”有19人,其中市委书记8人,占79.2%;45岁以下干部6人。24人的平均年龄为47.8岁,比调整前19个市党政正职平均年龄下降4.2岁。在24人中,研究生学历20人,占83.3%;博士、硕士19人;理工科6人、文科18人(学经济8人、学管理5人)。在江苏,新一届县级党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4.4岁,比上届降低1.4岁,具有大学学历和研究生学历的分别占46.2%、51.3%。在全国的地、县领导班子中,出现了“70后”的面孔,而在乡镇领导班子中出现了“80后”的面孔。
二是有一大批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进入到各级领导班子中。例如,在江苏省,50%的县(市)委书记担任过乡镇等基层单位一把手,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较强。在新疆,县级领导班子配备中注意保留一些50岁以上有经验的骨干,乡镇党委书记以35岁至50岁的干部为主体,适当保留一部分富有经验、工作得力的50岁以上的干部。此外,一些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中青年干部也被交流到省、市部门中。
三是群众对于换届工作满意度高。比如安徽省在17个省辖市的换届工作,10个市实现了零投诉、零举报、零违纪。在28754人参加的换届风气测评中,评价“很好”的占94.19%,评价“好”的占5.47%,两项合计占99.66%。在云南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和1245个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取得了参会率高、当选率高、得票率高,报告好、班子好、风气好,组织满意、代表满意、群众满意的“三高三好三满意”成果。
中国换届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效果
精心部署换届工作,提高了工作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一方面,中央提出四级党委换届要自上而下,适当集中安排的要求,尽量在时间上提高各级换届工作的协调性,确保优秀的干部能够充实到所需要的领导岗位上;另一方面将本次换届工作放在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大局中加以谋划,把能够坚持科学的政绩观,具有领导和推动本地实现科学发展能力的干部选拔出来,确保各地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稳步开展。
适时制订规章制度,提高了换届工作的制度化水平。2006年四级党委换届后,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选人用人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快,出台了包括《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央先后出台了意见、规定,对省以下三级领导班子建设提出具体要求。这些制度规定进一步提高了本次换届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严格换届纪律,提高了换届工作的严肃性。选人用人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存亡。为了防止和纠正本次换届中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明确提出“5个严禁、17个不准”,要求用铁的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在“5个严禁、17个不准”的基础上,江西、云南等省委还根据本地情况提出了更为严格详细的“10个严禁”。针对换届中出现的拉票现象,及时发现,严格查处。
选人用人标准突出“德”的地位,更强调政治忠诚性。2009年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确定下来,这充分体现了执政党对干部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现状的忧虑,也说明了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更要重视社会公众的要求和评价。本次换届特别强调突出“德”的首要位置,各地也努力提高衡量标准的可操作性。比如在换届的过程中,更重视那些干实事、作风扎实的干部、在基层长期奉献的干部、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干部。
努力实现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与提高领导班子整体能力的结合。既要选个“好班长”,又要提高领导集体的能力,是检验换届效果的直接标准。各地在换届的过程中,既考虑专业、能力、结构上的合理性,又考虑个性特点和工作阅历、工作经验上的互补性;既重视年轻干部的选拔,又重视不同年龄段干部的科学使用。同时,重点抓好党委书记的选配,严格把握人选标准和条件,真正做到好中选优。此外,在换届过程中,还将党委、人大、政府以及政协的换届通盘考虑,更加全面地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能力。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提高换届工作的民主化水平。2009年的《关于加强党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地提出,“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扩大民主推荐、民意测验和民主评议的范围,改进方法,提高质量。”16大以来,特别是17大以来,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举办过公推公选。在本次换届中,江苏、广东等地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以进一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比如,江苏省首次对无锡、南通、宿迁三市的市委书记实行“公推票决”,从而把公推票决方法从县级提升到地市级。
做到“三个统一”完善换届机制
在换届工作中,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既干扰了换届的正常进行,也影响到一些地方的日常工作,甚至干扰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一些干部不安心做好本职工作,利用各种机会、动员各种关系,构建人情关系网络,为换届提前做好铺垫。虽然每五年才换届一次,但是由于届中的人事调整,许多干部在现有的领导岗位上都不能任满,这进一步强化了动员人情关系的动机。又如个别干部在换届过程不顾党委提出的各种纪律要求,运行各种方式为自己或他人拉票,或者动员社会舆论,来诋毁竞争对手。
上述问题的出现,虽然是个别现象,但是反映了换届工作本身以及相关制度规定还存在着进一步改进之处。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进一步强化执政意识,从统筹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的高度,以换届为契机来提高执政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总结本次换届工作经验,今后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完善。
首先,要进一步实现民意与组织意志的有机统一。换届就意味着将一大批干部提拔可能调整到新的领导岗位上,无论对于当地群众和普通干部来说,还是对于这些领导干部本人而言,彼此都是相对陌生的。尽管这些新任领导干部素质优秀、能力出众、组织信任,但是是否真正了解当地的发展需求,能否获得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同,更为重要。之所以在领导干部中存在着“只唯上不唯实”,只重视上级意志,忽视群众需求的问题,根本原因是组织意志往往凌驾于民意之上,并且有着深厚的体制机制支持。中外执政经验早就说明,官员与民众的相互了解程度越高,信任关系也越容易增强,执政的成本也会相应下降。因此,在换届过程中,既要扩大当地干部群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有效地发挥党代会、人代会的选举程序功能,增强领导干部的民主选举意识,更要控制和减少“空降干部”,要在制度上保障那些在当地扎实工作,了解实际的干部能够脱颖而出。
其次,要进一步实现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与提升领导班子能力的有机统一。领导班子如何配备是换届组织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不仅涉及到相当一批领导干部的职位调整和提拔任用,更直接关系到换届后四个系统(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之间的工作配合。随着干部来源的多样化,领导班子结构在形式上更容易实现优化,但是如何将优化的结构转变为集体领导的能力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党政主官之间存在矛盾,甚至摩擦不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人大、政协的功能又没有有效地发挥出来,因此领导班子的能力往往就简单化为个别主要领导的能力,既不能发挥领导班子的结构优势,也使民主集中制原则失去作用。今后,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同时,更要注重在制度上提高领导班子的集体领导能力,既要分工明确,各尽其职,也要相互配合,有效制衡。
第三,要进一步实现新班子新气象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有机统一。新的领导班子,都会提出自己新的发展思路,采取新的发展举措,这对于拓宽当地发展空间,寻找新的增长点,激发当地干部群众活力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新思路新举措的探索,必须以全面了解当地情况,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尊重上一届打下的良好基础为前提,要尽量“不折腾”,减少政策的大起大落,实现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各级新领导班子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作为执政团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工作的,与上届班子不是对立关系,而是承接关系,执政的目的不是拨乱反正,而是增量改革。新领导班子也要以“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气度和胸怀,多为地方的长远发展打基础,决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新的领导班子要勇于面对现实,积极探索解决新老问题矛盾的新机制、新方法和新措施。对于这些问题,既不能借口是上届遗留加以推诿,更不能有畏难情绪,视而不见,拖延不办。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在经验积累过程中总结前进。新的领导班子要懂得珍惜已经取得的位置,敬畏所履行的权力。不能将公共权力当做购物券,抱着用足用好,否则过期作废的心态;也不能将公共权力当做股票期权,从一开始就为自己谋划“后路”。新的领导班子要懂得珍惜团结。暗中较劲,相互拆台,忙于争权夺利,疏于当地发展,是各级班子建设中面临的常态性问题。新的领导班子成员多数情况下第一次合作共事,年龄、经历、工作风格习惯都有差异,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判断也存在不同。班子成员,尤其是“一把手”要有五湖四海的心胸,团结大家,发挥特长,增强共进退、共发展的集体荣誉感。
定期换届,是民主政治正常运行的重要体现,也是保持党和国家政治活力的制度条件。换届过程是短暂的,接下来是五年的执政历程。对于新任领导干部来说,在经历了当选后的掌声和喜悦之后,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作为执政团队一员的身份,明白自己掌握的公共权力,是来源于人民,因此要安下心来,扑下身子,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当地发展,为长期稳定执政积累条件。执政与换届相比,才是真正严峻考验的开始。
(作者为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副主任教授,主要从事社会政治理论和中国当代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