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兴:环境软实力:一种治理与发展的新思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境国策与战略思路

作者:唐代兴发布日期:2014-09-24

「唐代兴:环境软实力:一种治理与发展的新思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境国策与战略思路」正文

内容摘要:环境软实力,不是"环境"与"软实力"的拼凑或组合,而是对环境能力的重新发现:环境不仅是一种物理实在,而且有其自自组织、自创生能力。正是这种自组织、自创生能力,才使环境对地球生命存在和人类生存发展发挥着意想不到的柔性滋养和再生功能。从根本讲,"环境软实力"概念是对国家实力的全新表述,它不仅为重新审视环境打开一种全新认知,也为在世界风险和全球生存危机的境遇下探求社会转型发展开辟其全新思路,更为当前如何卓有成效地"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将现实与未来结合起来的整合方法论。

关键词:国家能力  环境软实力  生境化   自然环境软实力  社会环境软实力

建设生态文明,实施环境治理,其习惯做法是把环境看静止的受体,因而,一切治理与发展方案都是二元论的,其实施治理所收到的成效,亦是相当有限。提出"环境软实力",意在彻底改变这种孤立、浅表的环境观,正视环境的自生境能力,并将由此改变环境治理的基本思路:环境治理的重心不在治,而在于恢复。

1、何以提出"环境软实力"概念?

环境软实力,是本文作者所思索已久的一个问题。直到2013年10月在太行山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软实力学术研讨会上,我以《气候与环境:环境软实力研究》为题所做的大会报告,才正式提出"环境软实力"这个概念,并尝试表达对环境软实力的初步思考。

本人近年来之所以致思环境软实力问题并最终提出"环境软实力"概念及其主张,既是长期致思一个基本的生存问题的自然体现,也是基于另外两个方面研究的推动。

对我来讲,其走上这条致思基本生存问题的道路,既不源于书本的激励,也不源于学问成名等东西的鼓动,而是本已恶劣的环境生态状况促发我萌生"当代人类何以才能理性地生存发展?"这一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生态理性哲学追问,然后运用初步形成的生态理性哲学思想和生态化综合方法来探讨生境伦理问题。当以己之力初步完成八卷本《生境伦理学》(三联书店,2013.11-2014.05),对环境的生境化思考已使环境软实力理念逐渐形成。

在这样一个致思的主道上,2007年,因并不认识的他人推荐的缘故,北京大学"软实力课题组"找到我,由此我意外地进入这个领域,算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接受了《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这一子课题。此书出版后,每年都接到软实力方面的一些会议邀请,为此不得不抽出一些时间来进一步思考软实力的问题。

"软实力"[1](PP153-171)作为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于1990年被美国人约瑟夫・奈正式提出来后,就一直处于被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中。客观地看,20世纪后期两大国际阵营的敌对情绪的消解,地缘主义格局趋于瓦解,普世性价值观、生活方式、制度吸引力和感召力被突显了出来,正是这些因素的自发整合构成了诞生"软实力"的温床。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地缘主义格局破解,全球化态势形成,非政府组织日益活跃,公共外交、非政府组织外交功能日益扩大,再加上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信息和文化影响力越来受到重视。文化(包括文化的传统张力、创新力、影响力、感召力)等因素被突显了出来,成为国家实力的柔性内容[2](P21)。与此同时,冷战结束后,发展成为世界性主题,财富驱动型发展和贫困驱动型发展竟相争雄,加速了环境危机。加之不断膨胀的人口和新的贫困、全球资源争夺、局部战争等等,将当代人类推进了"世界风险社会"。[3](PP43-47)世界风险和全球生存危机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既摆在整个国际社会面前,也摆在每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面前,必然要构成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内容。由此,"软实力"概念获得了更具有开放性的丰富内涵,它的完整构成内涵亦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软实力=[(人口+领土+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之柔性力量x(政治价值观+制度活力+文化传统+国家战略……)×环境能力。

在人们惯常的认知视野中,软实力仅仅是政治价值观、制度、文化、外交政策内容[4](PP2-11);但实际上,除如上内容外,软实力还有更重要的四部分内容:一是硬实力的柔性力量。人口基数、领土、资源状况、科技实力、经济水平、军事实力等硬实力,同时也蕴含着诸如安全感、自信力、凝聚力、吸引力、向往感、崇尚感等柔性力量,比如丰富的物质资源、强大的科技实力、高度发展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既可以给国人带来安全感、普遍的自信力、广泛的凝聚力,也可散发出一种吸引力,引来它国的向往感、崇尚感。二是国家战略,包括国家的发展国策、国家的国际战略以及贯彻其国策和战略的意志力量和方法,包括社会学方法、政治学方法、伦理学方法等,这是最重要的国家软实力。三是学术思想、国家教育、国民素质等因素,在事实上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基础与动力。因为,无论是科技还是经济,都必须以学术思想为源泉,以教育为原动力。四是环境能力。并且如上公式所显示:环境能力是国家软实力之最终乘数,它构成了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能力,亦构成其国家实力的基础能力。

如果说我意外思考软实力问题,使我逐渐接近接近找到表述对环境的生境化思考的正确概念的话,那么,2008年汶川地震爆发以后所做的一系对环境生境化的思考,对清晰环境软实力思想,起到了直接的推进作用。汶川地震爆发,对于身处地震区域之中的我来讲,频频爆发的余震所带来的不安全感,直接引发对日趋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的当代灾疫的伦理思考,这种思考于2009年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而立项,经过三年异常艰难的研究(因为在此之前国内外均没有对灾疫问题进行伦理拷问的研究),当完成《灾疫伦理学:通向生态文明的桥梁》这一课题时,才突然发现自己的研究仅仅是问题的开始:人类活动无限度地介入自然界所导致的破坏力,在自然(地球和宇宙)这个大尺度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然而,人类介入自然界的行为活动所形成的破坏力(小尺度)又是以如何的方式最终改变了自然(大尺度)运行状况的呢?反之,面对早已失律的自然,又如何可能在人类自己的努力下重新恢复其生境呢?对前一个问题的思考,将我引向气候伦理领域,探讨气候周期性运行的原生态机制、气候失律的宇观图景以及人类介入自然界的活动所形成的破坏力以何种方式层累性释放而改变气候的周期性运行规律。通过这种探讨获得了两个重要的发现:第一,人类既然有能力破坏自然(地球和宇宙)生境,人类也有能力恢复自然生境,而且其无意的破坏与有目的地恢复所遵循的原理和规律都相同,那就是层累原理、突变原理和边际效应原理。第二,自然--无论是地球还是宇宙,或者是地球生物圈--都是先于人类而诞生,并且它们都具有其生境能力,这种生境能力是地球、宇宙、地球生物圈以及物种自调适与他调适的有机统一,它的内在原动力却是其共同的亲生命性。 而将这两个重要发现统合起来予以科学表述的概念,恰恰就是"环境软实力"。

2、提出"环境软实力"要解决什么问题?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风险和全球生存危机推动人类全面探索社会转型发展,在这一进程中,环境问题和软实力问题成为制约或推动国家存在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亦构成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因为从本质上讲,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生境建设。 生境,是指自生成、自生长、自繁殖且生生不息的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的生境化和社会环境生境化两个方面。[5](P3-5)对自然环境生境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表述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6](P40)对社会环境的生境化建设,十八报告表述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6](P39)

由于生境化问题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问题,所以环境研究和软实力研究成为社会转型发展进程中的两个热点。但是,时至目前,无论是国内还国外,一方面,遍涉各个领域的环境研究没有软实力视野,即没有发现环境的内在能力和自身的柔性功能,缺乏从软实力入手来研究环境的治理与发展问题;另一方面,软实力研究没有环境视野,即没有把环境作为探讨的对象,缺乏从环境角度入手来探讨国家软实力的提升问题。这种"各自为政"的研究状况,既不利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不利于增强和提升国家软实力。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增强与提升国家软实力,必须走综合治理、发展国家环境软实力的道路。因而,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各资源优势,进行大科际整合的环境软实力研究,既必要、必须,也重要和根本。

客观地看,不断加速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始终是以环境的全面破坏为代价。"中国的发展是独一无二和叹为观止的: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其他大多数国家,它为自己的人民和整个世界提供了商品和劳务,教育制度备受关注,学术成果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中国的全球政治重要性对所有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影响。文化传统以及对日常生活、伦理学和社会和谐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将被重新发现。这一快速的发展也付出了代价: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污水和不洁的空气对人的健康和动物产生了威胁,土壤退化带来了未来农业生产减产的风险,气候变化引发了洪水和风暴。人的生命、财产和基础结构为此付出的代价更是加倍的。"[7](P1)这是瑞士社会和环境伦理学家司徒博在2007年对中国发展与环境状况的审视,今天的中国在2007年基础上又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但今天的中国环境状况同样可以"飞跃性恶化"这个词来概括。嗜掠的灰霾,城市的内涝,不堪重负的染污,迅速缩小的耕地和不断扩张的沙漠化等等,都使中国成为"世界之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生存发展所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瓶颈问题。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状况,国家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环境治理。但另一个严峻的事实同样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已有的环境知识和认知模式,已经无法引导我们去更好地探索环境治理的途径与方法,这需要重新认识环境本身,重建环境认知,重构环境知识体系,重新探索环境治理的智慧和方法。"环境软实力"概念则为此打开其全新的进路。因为"环境软实力"不只是一个新概念,而是思考、认知、审查环境的一种新方式、新思想和治理环境的新理路、新方法。观念的改变和方法的鼎新,是从根本上化解环境危机、根治环境灾难的绝对认知前提。提出"环境软实力"理念和主张,意在于全面揭示环境的软实力性质和功能,创建环境软实力学,为在当代境遇下全面展开环境治理并发展环境软实力,提供认知视野、知识基础和思想、理论、方法资源;同时,通过"环境软实力"概念的内涵揭示,打通环境治理与软实力建设之间的通道,将环境问题纳入国家综合实力范畴,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环境治理和发展的国策,提供最优化的决策咨询和社会整体动员的实践行动方案。其三,为实现"民族永续发展"而展开全民化的环境教育,提供认知、思想、理论、方法资源。一旦这三个方面得到全面展开,根治环境灾难、重建环境生境,必能变成现实。

3、环境软实力研究的对象目标

"环境软实力"概念释义,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地治理环境而探讨环境软实力,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