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兴:减排化污:恢复气候治理灾变环境的两维途径

作者:唐代兴发布日期:2014-09-24

「唐代兴:减排化污:恢复气候治理灾变环境的两维途径」正文

内容摘要:今天所面临的各种环境灾害,都与气候逆生态化相关。造成气候逆生态化的根本因素是持续不断的高碳排放和全面污染。因而,减排和化污构成恢复气候、治理灾变环境的双重方式。实施减排的基本要略有五,即建立世界和国家两个维度的人口预测基准,构建WTO的减排运行机制、国际法律体系和国际-国家碳税制度,建立碳排放交易体制和交易市场。化污的努力途径有二:一是全面恢复地球自净化力;二是从生产与生活两个领域全面提高人类的化污染能力。

关键词:气候逆生态化 灾变环境 减排化污 权责对等 代际公正

气候逆生态化与环境灾害,构成因果循环关系:气候逆生态化,导致环境灾害持续爆发;环境灾害频发,又推动气候加速失律。故,治理灾变环境灾害,必努力恢复气候;全面恢复气候的入手功夫,却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各种污染。所以减排和化污构成了恢复气候、治理灾变环境的直接方式和有效途径。

1、气候逆生态化的双重人类动因

气候逆生态化即气候失律,导致气候逆生态化的最终之因是人类活动过度介入自然界。推动人类活动过度介入自然界的直接动力有二:生育和物质幸福论向往。

生 育   生育创造人口数量,形成人口增长。马西姆・利维巴茨在《繁衍:世界人口简史》中指出,旧石器时代人口仅100万,新石器时代1000万,青铜时代1亿;到了公元之初,世界人口达到2.5亿左右;公元1000年时约3亿左右;到16世纪达到6亿左右;18世纪中叶超过7.7亿。以后世界人口加速增长:

19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年份的总人口数单位:亿人

世纪 1830 1900 1930 1945 1960 1975 1978 1981 1987 1999 2005 2007 2011

人口数 10 16 20 23 30 40 42.6 44 50 60 64.77 66 70

人口剧增,是造成气候逆生态化的根本动力。法国著名科学历史学家帕斯卡尔・阿科特指出,"人口的激增显示了人类和自然新关系的成效:生产食物比采摘、收藏、捕猎和钓鱼更具有生产力。"[1](P91)因为地球是一个有限的星球,它的有限空间只能容纳有限数量的生命存在。地球表面的有限空间与地球生命数量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原生态关系,一旦有创造能力的人类人口快速增长,就会打破这种原生态衡关系而重构起一种人与自然间的新关系,这即是逆生态关系。这种逆生态关系既表征为人与土地的关系,更表征为人与气候的关系。

人与土地的关系,是人向自然谋求生殖的关系:人的生殖是建立在自然这一基础上的;并且,人向自然谋求生殖,必然带来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并最终造成人、社会、自然三者的逆生态化。人口学家马尔萨斯早就对此做出揭示:地球所供给人类赖以存在的土地以及其它资源都是有限的,哪怕是那些能再生的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在一个绝对的概率框架内保持相对的固定性,由此形成它为人类提供的食物只能呈算术级数增加。但人口增长却是按几何方式展开。这样一来,人类生存始终处于土地生产食物的有限能力与两性激情支持人口增长的无限能力之间的冲突之中。并且,有限的土地生产能力与无限的人口生产能力之间较量的结果表明,人类只能通过对人口生产施加强硬的和经常性的节制,才能使二者达向平衡。

然而,生育是物种生命的本性,节制生育就是违背生命本性。并且,在没有自然力参与的情况下,即使人类能够自我节制生育,也不能限制人口增长。因为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的人类进程中,人口增长具有不可逆性。正是这种不可逆性决定了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并不能解决土地的有限生产能力问题。当土地的有限生产能力被不断暴露出来,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时,人类必然启动他自身的潜能和力量来征服和改造自然,掠夺地球资源,但这种改造和掠夺并不能改变土地、地球、自然的自身有限性。所以,人口越是增长,土地生产能力的有限性与人口生产能力的无限之间的冲突越剧烈,这种持续强化的冲突不仅必然导致更为广泛的深度贫困,而且推动土地、地球、自然以违反自身本性的方式律动,即使大地、自然陷入日益深重的逆生态之中。以中国为例,自20世纪末至今,国民生活日益遭受气候逆生态化和环境灾害的困扰,溯其根因,恰恰是粗放型的以资源掠夺性摄取和高浪费为表征的经济生产方式,导致了对土地、地球、自然的无限压力。从更深层看,选择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因为急速解决温饱和实现小康;然而,解决温饱和实现小康的持久阻碍和困难,却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可逆化的人口增长。

中国主要年份的总人口数单位:万人

年份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人口数 54943 69458 100818 113368 126583 127627 128453 129227 129988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5)数据整理

上面这组数据表明:从1953年到2004年,仅51年时间,人口生产净增近7、5亿。这组数据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境内气候逆生态化、环境灾害频发与人口膨胀之间的隐秘关联:人口生产的增长加剧了地球的压力,由此造成气候逆生态化、环境灾害频发。

物质幸福论向往    生育制造人口增长的不可逆化,并由此推动人类过度地介入自然界,造成气候逆生态化、环境灾害频发。而由本能到自觉地谋划和追求物质生活幸福的欲望和激情,不可逆转地构成了鼓动人类踏上无限度地介入自然界的强劲推动力量。因为,如同抽鸦片一样,人类越是尝到物质幸福的甜头,就越向往和追求更高水准的物质幸福。这就形成了另一种不可逆性,即人类对物质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不停止,他与自然之间的原生态关系必然遭受更为惨烈的破坏,其逆生态状况必将更进一步推动地球滑向毁灭道路。

2、恢复气候・治理灾变环境的两维途径

排放与污染的双重指向    生育本性和向往幸福的欲望共同推动人类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最终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逆生态化,这种逆生态化表征气候失律,环境灾害频发。而气候失律、环境灾害频发却是以持续的高排放和高污染的层累性聚集为推动力。

先看温室气体。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微量元素。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的三种重要气体急速增加,其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量为100ppm,超出了工业革命前的水平;甲烷含量过去1.15万年的变化量还不超过200ppm,1750年以来却增加了1000ppm;一氧化二氮在过去1.15万年里一直相对稳定,但自1750年以来,却每年以0.80ppm的速度在增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约占75%、甲烷约占18%、一氧化二氮占7%。[2](P32)"史前史气候资料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与地球温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联系反映在最近的气候变化中。1000-175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占总量的0.028%(280ppm),这一比例自1500年以前最后一个冰河世纪结束后就相对稳定。从1750年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了1/3,占到380ppm。"[2](P29)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当量已达到430ppm。[2](P33)而且还继续呈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地表温度不断升高导致森林、海洋、土壤这些碳的主要存储地本身发生了许多改变,它们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在逐年衰退。[3](P108)

二氧化碳是形成气候逆生态化的主要因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主要来源于人类的排放。在农业社会,人口相对稀少,人类为谋求生存而向自然界摄取的都是地面资源,所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都能被大气层和地球所吸收净化,从而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稳定态。1750年以后,人口加速增长,加之不断加速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从三个方面向大气层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而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加。首先,森林本是大气碳循环中的主要储存"库",每平方米面积的森林可同化1~2kg的二氧化碳。但因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为满足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的需要,无限度地砍伐森林,导致了原本是二氧化碳的储存"库"变成了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源"。据FAO(世界粮农组织)1982估计,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球每年约采伐木材24亿立方米,其中约有一半作为燃柴烧掉,造成二氧化碳质量分数增加量每年可达0.4×10(-6)左右。其次,自1860年以来,生产和生活两个领域广泛运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所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平均每年增长率为4.22%,尤其近30年各种矿物质燃料的总排放量每年达到50亿吨左右。其三,技术化生存导致日常生活成为巨大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场源: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制冷和制热技术日常生活化和家庭化,电器家庭化,比如电脑、电视、冰箱、空调、各种电暖器等等;二是机械动力社会化和日常生活化,比如,大众航空业和航空旅游业快速发展,汽车家庭化和人人交通工具化。

然后看污染。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不断加速的进程中,污染无处不在。概括地讲,其无处不在污染可归为四类:

一是化学污染,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为提高生产而在农业和工业领域广泛使用高污染环境和空气的各种化学产品;其次是为提高身体享受而不断扩张其污染范围,提高污染程度,比如生产各种美容、护肤化学物品等等,都构成了无限度的污染源或污染渠道。"由于人造化学物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来说不可或缺,所以,几乎没有人造化学物的未来设想将挑战我们整个生活方式。我们利用它们制造人工纤维以做成我们的衣服,为农业生产氮肥、除草剂、杀虫剂;油漆与清漆,家用吸尘器与喷雾器;装修家庭和办公室用的地毯与家具装饰品;而且,长话短说,从家用塑料容器到医疗设备到汽车车身,塑料无处不在。"[4](P8)

二是核污染,它是人类污染威胁中的最大威胁,切尔贝诺利核泄漏已表明这一点,但人类对核污染及普遍严重性却无意识,相反,在惟经济增长意识中,核工业成为人类物质幸福实现的光明途径。今天,核基地、核反应堆,核电站遍布于世界各地,其中大多数可能与我们的生活场境相毗邻。放射性污染时刻威胁着人的生存环境,我们无不生活在核污染的胁迫中,却对此缺乏警惕。不仅如此,核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废热,对人的健康、对环境、对大气的破坏性影响始终是复合性的。

三是生产污染,制造有毒材料(比如建筑材料)、产品(比如用过即扔的生活用品)和排放有毒的废气和废水。

四是生活污染,包括排放有毒气体和制造有毒垃圾,前者如汽车尾气等;后者如塑料袋等生活用具。

在生产和生活中排放出来的有毒气体、温室气体、废水、垃圾,首先污染空气,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最终推动气候发生根本性逆转,促使气候运动变换的时空韵律丧失。其次是消解自然界的自净化力,导致整个地球生物链失律,生物多样性发生灾变,并潜在地改变地球与宇宙之间的有序运动。因为地球与宇宙之间的有序律动是通过大气、水和太阳能幅射三者协调运作来实现的。水和大气的互动循环,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