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

作者:张维迎 选择字号发布日期:2002-03-29

「张维迎」正文

1959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1982年获西北大学经济系学士学位,1984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从事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1990年9月入牛津大学读书,199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M. Phil.), 1994年获博士学位(D. Phil.), 1994年8月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1984-90在体改委工作期间,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数十篇有广泛影响的论文,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师从著名经济学家、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ames Mirrlees和产业组织经济学家Donald Hay,主攻产业组织和企业理论,硕士论文曾获1992年牛津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最佳论文奖 (George Webb Medley Prize for the best thesis)。

张维迎教授的企业理论及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界有广泛影响,被公认为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的权威. 据对国内最权威的经济学杂志《经济研究》1995-1997年间论文引证统计,张维迎教授的论文被引证的次数排名第一,其中《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名列单篇第一。另据统计,在1997年出版的43种经济学核心期刊文献中共引用《经济研究》历年发表的文献405次,其中张维迎教授的论文占22次,名列第一;被引用4次以上的有16篇,其中张维迎教授占3篇。

主要著作有《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和《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另有数十篇中英文论文发表。

主要开设课程:《高级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企业理论》,《博弈论》,《信息经济学》。

主要个人经历

1.学习、工作简历及科研经历

西北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西北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

所从事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

牛津大学进修

牛津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牛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学位论文题目:Entrepreneurial Ability, Personal Wealth and the Assignment of Principalship: An Entrepreneurial/ Contractual Theory of the Firm

导师:James Mirrlees, Donald Hay

1994年8月-1997年8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教授;

1997年9月-今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199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开始任学院副院长。

2.学术及社会兼职:

兼任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财经学院、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的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及国家体改委企业改革咨询委员,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学术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学科专家评审组委员

近年来国外访问讲学经历

1996.4-6, 1997.2-7,1998.6-9,香港城市大学讲学;

1997.12, 日本东京大学讲学一周

1998.2,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两周;

1998.12, 韩国国立汉城大学讲学

4、获得荣誉

1990-1993,世界银行奖学金(三年)

1992-1994,牛津大学Nuffield学院奖学金(二年)

1992-1994,伦敦经济学院Lionel Robbins 纪念奖学金(面向全英大学的最高奖学金,每次仅授一名;二年)

1992,牛津大学研究生最佳论文奖(the George Webb Medley Prize for the best thesis)

1997年,《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获得华东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特等奖(仅一名)

1998年,《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获得国家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

张维迎的科研活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张维迎在国家体改委从事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工作,主要学术成绩包括:(1)1984年在国内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被决策部门采纳,对中国价格体制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论文被美国学者翻译成英文在美国《Chinese Economic Studies》上发表;(2)1985年与李剑阁一起提出并论证了人民币汇率双轨制和开放外汇调剂市场的设想,并与黄江南一起主持了姚依林副总理委托的《外汇外贸改革课题》,提出的建议影响了当时外汇和外贸政策的制定;(3)1985-87年期间,与宋国青一起研究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首次提出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分析宏观经济平衡的思路,发表多篇论文和一本专著,多次向国务院领导汇报,对80年代中后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4)从1983年开始,系统研究了企业家的职能、素质和生存环境,出版专著一本和多篇文章,是国内最早研究企业家的学者,首次提出从“学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商”的观点,论证了“造就企业家队伍的核心是改革所有制”的命题,推动了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5)研究收入分配问题,首次提出“将市场机制引入工资决定”的改革建议,被广泛接受。

1990年张维迎去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经济学家、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ames Mirrlees和产业组织经济学家Donald Hay,主攻产业组织和企业理论,以及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博士论文初稿作为硕士论文曾获1992年牛津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最佳论文奖 (George Webb Medley Prize for the best thesis)。1994年学成回国,主要从事企业理论和中国企业改革的研究,并从事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普及教育,出版三本专著,并发表多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张维迎在企业理论和中国企业改革方面的研究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中国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界有广泛影响,张维迎被公认为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的权威,中国微观经济学“第一把手”(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语). 据对国内最权威的经济学杂志《经济研究》1995-1997年间论文引证统计,张维迎的论文被引证的次数排名第一,其中《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名列单篇第一。另据统计,在1997年出版的43种经济学核心期刊文献中共引用《经济研究》历年发表的文献405次,其中张维迎的论文占22次,名列第一;被引用4次以上的有16篇,其中张维迎的占3篇。

张维迎自90年代以来的学术成绩可以概括如下:

一、企业理论

企业理论是过去二、三十年家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速、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之一,它与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产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相交叉,大大丰富了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改进了经济学有关市场经济运行和企业组织行为的认识。张维迎在企业理论方面的贡献包括:

最优所有权安排和资本雇佣劳动:

完整的企业理论面临三个主要问题:(1)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如何决定?(2)企业所有权如何在企业成员之间分配?特别是,为什么“资本雇佣劳动”成为一种主导的企业制度安排?(3)企业委托人(所有者)如何监督和激励代理人?已有的企业理论主要讨论第(1)和第(3)个问题,张维迎的博士论文《企业的企业家-企业理论》主要回答第(2)个问题。

这本专著运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特别是非对称信息经济学和契约理论的分析框架,分析了企业组织内部的非对称契约结构和决定这种非对称契约结构的深层原因这一很具挑战性的问题,特别是为什么“资本雇佣劳动”这一长期困惑经济学家的问题。张维迎认为,企业存在的原因是个人之间的企业家能力的差别。企业是人们之间合作的到一种方式,在企业中,最具有企业家能力的人从事经营决策(制定决策),而企业家能力较低的人从事生产活动(执行决策)。企业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这种分工来提高效率。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给定个人能力难以观察,如何保证把最有企业家能力的人选择出来经营企业?二是给定个人在团队中的贡献难以测度,如何保证企业成员不偷懒?张维迎将这两个问题概括为“经营者选择问题”和“激励问题”。所谓企业制度安排,就是通过在不同企业成员间分配“委托权”(principalship)(即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办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全书正文共5章,第1章对有关企业理论的已有文献,特别是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作了一个批评性的回顾,指出,已有的理论没有能解释企业委托权的最优安排问题。本章也对全书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作了简要概述。第2-4章是本书的主体,分三步讨论了最优的委托权安排。第2章用一个隐藏行动模型(hidden action)证明,为什么在存在团队生产和行为难以观察的情况下,经营者应该是剩余索取者,企业决策者如何成为“企业家”(承当风险的经营者)。这里的基本思想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应该分配给最难以监督而又最重要的成员,而经营者正是企业中最难以监督而又最重要的成员,所以,由他们索取剩余导致的激励损失最小。第3章用一个隐藏知识模型(hidden information)证明,为什么当企业家能力难以观察时,资本可以成为传递企业家能力的信号,从而为资本所有者选择经营者的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这里的逻辑是,只有真正承担风险的资本所有者才最没有积极性说假话(虚报自己的能力),资本所有者选择经营者是保证将最有企业家才能的人选择在经营者岗位的一个机制。第4章建立了一个企业家职业选择的一般均衡模型,讨论了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合作形式即股份公司的出现,以及在均衡情况下,能力和财产在人口中的分布如何决定什么样的人将成为企业家,什么样的人将成为职业经理。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