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业进:哈耶克经济理论中的复杂性和系统科学思想」正文
茅于轼:今天我们有请刘博士来讲这个课题,大家有特别高的兴趣。按照我们的惯例呢,你的发言大概一个小时,不要超过一个半小时,就是到三点,最晚不超过三点半。后面我们有三位评论老师,我们总的活动呢,争取四点半结束,今天因为是周末了,要结束不了的话,也不能超过五点,那下面我们请刘业进老师作发言。
各位老师下午好,非常荣幸接受天则所的邀请。感谢张曙光老师和天则所所有同仁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来汇报《哈耶克经济理论中的复杂性和系统科学思想》。让我来做这个报告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人选,我知道国内做哈耶克思想研究做得好的有很多。天则所给我这个机会也是一份荣誉,我争取把它做好。
我今天讲的就是哈耶克经济理论中,或者叫经济理论背后的复杂性科学或系统科学思想渊源。哈耶克思想的关键词是“自由”、“市场”、“传统”,以及对这些东西的呵护。很多人从政治学的视角,从经济学的视角,从道德哲学等不同的角度都给予了非常深入的阐释。在我的阅读中,我发现中文世界对哈耶克自然科学思想,特别是复杂性科学和系统科学思想的提炼、挖掘还是相对的缺乏,所以选择了这个题目。
下面,我这个报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讲一下哈耶克所说的社会科学中的事实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事实。
第二,讲从感觉的秩序到复杂适应系统,这里涉及到对还原主义的一个置疑。
第三,讲作为复杂现象的经济系统。
第四,总结一下一般行为的遵循规则与秩序的涌现。
引言:哈耶克的自发扩展秩序
哈耶克在他最后一本书《致命的自负》中阐释扩展秩序的时候,曾经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也一再被人们引用的,即“我们的文明已经被误导的称为资本主义,其实应该是叫做扩展秩序。”哈耶克写这书的起点,可以用休谟的话来说,“我们的道德准则并不是我们理性的结果,理性是生活在道德和情感的海洋中而起作用的”。哈耶克在最后一本书,或者他终生落脚的这个问题,我把它归结为对一个经济秩序的论证,而且这个经济秩序,及时我们不能说“历史终结”于市场经济,但是到目前为止,市场经济或者市场秩序肯定是一个美好制度不可缺少的部分,对这个秩序的维护十分紧迫。哈耶克感到只有资本主义在利用分散的知识方面具有更加优越的能力,然而我们的强烈的本能和理性主义冲动又有颠覆这种制度的危险,所以我们要重述或者强调对这个经济秩序的研究,来维系和发展这种自发的扩展秩序。
那么,如果我们把它归结为自由传统秩序,我们要是归根究底来问哈耶克的话,他终生要维护的、呵护的自由和自由市场的终极理由在哪里?当然我们可以从哲学的角度讲,比如说罗尔斯在“无知之幕”假设下,我们同意把自由作为第一优先准则提出来(然后词典式排列地再讲第二个原则),这是所谓的罗尔斯第一正义原则。这里的理由是,因为在“无知之幕”假说下,我们逻辑地同意自由优先。但是,哈耶克的探索不是从罗尔斯那个哲学角度论证的,他的背后有复杂性科学和系统论的证据,我个人对这方面感兴趣,我认为自由的最终证据可以在这个里面寻找到。
其实哈耶克自己也非常明确地说了,他的自由的最终证据在复杂性和系统科学中,不仅如此,在别的,在生物学中也逐渐在成长这种思想。那么哈耶克的这种复杂性和系统理论思想,是众多理论中的一个。但是他应该说也是一个比较原创性的,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叫贝特朗菲,当时也在发展一般系统论。哈耶克感叹到,“我当时从事这种自我维持秩序,也就是自组织的经济秩序这种高度复杂的进化形式方面的研究是孤军奋战”。其实在他写《感觉的秩序》,写《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法、立法与自由》,即在1940、1950、1970年代,在他做这个经济秩序研究的同时,也有人在研究各种自发秩序。对此,哈耶克提到自发生成论,控制论,自组织协同论、系统论等等,这些研究跟他的研究在同时推进。
哈耶克的三个理论渊源
好,接下来我就转入我的报告的绪论部分。
哈耶克是自发秩序不遗余力的阐释者,他的背后理论渊源有三个。一个就是苏格兰道德哲学传统。在他的书里面,洛克、佛格森、曼德维尔、斯密、孟德斯鸠、休谟、柏克、托克维尔、阿克顿这些人反复出现在他的著作中。这是他的一个思想渊源,苏格兰道德哲学被他继承下来了。第二个是奥地利学派传统,他本身就作为一个第二代传人的领袖人物。第三个我们就是系统论和复杂性科学。哈耶克在1950年前后的一系列著作:《感觉的秩序》、《复杂的现象论》、《解释的限度》、《社会科学的事实》《法、立法与自由》部分章节和《科学的反革命》,这一系列的文章里面,我们都发现他受到自然科学的一些进展的影响,从他的引证著作来观察,有大量关于心理学、物理学、生物学、脑神经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文献出现其中。
其中一个思想渊源:哈耶克的复杂性、系统科学思想
翻译”和解读哈耶克经济学理论背后的复杂性科学思想,我们不打算按照编年史的顺序罗列,而是按照事后理解的逻辑顺序来整理。其实,在中文世界里面,像汪丁丁、韦森、马永翔等,还有邓正来,都做过哈耶克思想的创造性的解读或阐释,他们是从经济学、哲学、法学等等不同的角度,这里主要是从复杂性和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解释。我们认为,哈耶克思想涉及到复杂系统理论,他是经济学家中对复杂系统中“涌现”现象的先知先觉者,最早具有这种探索的勇气和意识,他早期的关于《感觉的秩序》那本专著,对脑神经,这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作为一种引喻(脑神经系统是复杂系统,经济系统也是与此类似的复杂系统),一直贯穿到他终生对经济系统的研究。脑神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适应系统,而经济系统也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只是用的地方不一样,后来他的经济学研究背后一直有《感觉的秩序》这本书的影子在里面。
目前在英文文献里面,关于哈耶克的经济学中的复杂性,或者说复杂系统理论与经济学联姻的这种研究其实是发展非常快的,现在有J. Barkley Rosser编的“经济学中复杂性”丛书,有好几卷,就在Mark Blaug编的一个经济学丛书里面。英文文献已经走在很前面了,包括对哈耶克的解释、哈耶克的研究,以及经济学中的复杂性,这个经济学的分支也走得很快了,只是我们国内这方面的翻译工作还没跟上。
经济学中的复杂性研究不是哈耶克的专利。这个经济学分支本身发展也很快了。当前复杂性科学,特别是复杂适应系统的发展已经能够使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这种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涌现思想拿到系统理论之光下得到更好的阐释。以前我们读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的时候,总觉得是雾中看花,搞不明白,其实如果是拿到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这个理论之光的照耀下,就更加明白。在《法、立法与自由》中,哈耶克自己也承认为了阐述经济的自发秩序思想而生造词语,且没有一以贯之地在后面的著作中使用,而当时的自组织、控制论、系统论等研究的有关核心概念能更清晰地表述自发秩序的思想。
社会科学中的事实不同于物理化学事实
第一部分,我讲一下“社会科学中的事实不同于物理化学事实”。哈耶克在他的一本书《科学的反革命》阐述这个问题。这本书已经翻译成中文了。其中有一篇叫“唯科学主义”,他在里面就特别讲到了社会科学的事实。我们对计划经济的批判、对社会主义经济计算可能性的置疑,最终在学理上找根据,要找到根子,是把社会科学中的事实混淆于物理化学的事实。
社会科学的事实是一种关系实在。比如说货币,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印有特定图案的纸张,这样来定义货币。社会科学的事实,无论是婚姻、货币、市场、道德、价格都是一种持有共同观念的共同体中的关系实在,它具有共有观念依赖,具有隐含契约性质的。就是说它是我们的“同意”,一种契约性质的评价均衡。在社会科学领域,我们总是通过设想另外一个人跟我们共处在一个分类系统,就是亚当斯密讲的“同情共感”的方式来达到共同的理解。
那么在社会科学领域所谓的均衡就是行为者预期的一致性。哈耶克认为在人口统计、传染病传播,那种数据统计与自然科学没有二致,但是在语言、市场、法律和人类各项制度的领域,我们所讲的数据和事实跟自然科学的数据和事实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混淆了这种东西,就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由此社会科学的任务不在于解释个体行为,而在于对我们可以理解的个体行为进行分类,并发展这种分类,然后把必须使用的材料有秩序地排列起来,即把元素结构成整体,从而看到秩序现象。
那么,这个社会科学的事实为什么跟自然科学事实不一样?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何定义我们是夫妻关系?如果说特定的穿着,或者是你在一起睡觉,这些都不能恰当定义(都可以找出反例),从这种自然物理现象的角度是不能够定义夫妻的,夫妻是别人认为我们是夫妻,如果别人不认可我们,我们就不是夫妻,即便有长期固定性关系也不是夫妻。那么我们定义价格,为什么某一件东西是10块钱?那是我们共同的同意的结果。不能说一款手机值500块钱,背后有一个什么物理化学原因,没有的,有的只是一种共同的评价。
哈耶克还举了很多关于这种“社会科学事实是人们的同意”的例子,比如说“玩耍”,“工作”,脸色的“友善”、“恐怖”,这些事物的物理性质与社会科学研究都没有关系。那么自然科学本身对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们现有的世界观所导致他们的行动方式都不感兴趣,这是科学的研究领域,科学意义上的“客观”跟社会科学的“客观”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要知道科学活动仍然是整个人类活动的一个子集,科学知识是人类在所谓的knowing how的知识中的一个子集,就是人类整个知识中的一个子集。科学知识在发现之前,有众多的所谓的knowing how知识在引导人类来处理自然和人类自身相互作用的不确定性。
社会科学面对和处理的是复杂现象。例如如果说我们找出那些因素决定一个产品价格是500元这个具体的量值,我们要写出很多方程,要引入很多变量,这种变量的数目比确定某一物理或者化学量所涉及的变量和方程要多得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它是复杂现象的。其实我们要精确地确定一组价格的话,所涉及到的变量是非常多的,以至于是不可能的。并不是说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本身不复杂。
在讲社会科学事实这种“约定性质”的时候,哈耶克还讲到了语言学的论据。语言里面的词语,就是一种约定,某事物用某词语表达,它没有物理化学上的原因。比如我们说“白”,为什么说“白”字的时候,用“白”这个的发音呢?这是语言学里面讲的,所谓能指和所指就是一种约定而已。比如说英文里面讲White也是白的意思,就是说同样的一个东西可以用不同的语音来表现,用不同的文字来表述,它纯粹是一种主观的约定。这就是社会科学事实的约定性质。那么这种语言学中的能指和所指的约定关系,可以放到经济学里面来理解,经济学所面临的对象也是一种主观约定的性质。
人类生活在一个活动网络中,生活中大多数内容都是共同拥有的知识的指导,人们所持有的观念和概念不仅是指他们对外部自然的知识,更是有关于自我、他人和有关外部世界的全部思想和信念,那么社会科学的研究是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处在这种关系中的行为,目的是解释许多人的行为所带来的无意的或未经设计的后果。
如何理解、感知社会科学的事实?
这种社会科学的事实如何去理解和感知它呢?这就是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面讲的“同情共感”,在社会科学领域里面,我们总是通过设想另外一个人跟我们同处在一个共同理解的系统里面,就是同处一个共有的分类系统中。在演化经济学和生物学中,通常说用移情、同情共感,或者简单说就是共鸣,来达到对社会科学事实的理解。比如说一个语法能够被一致的理解,是因为在一个共同的语言系统,你出了这个语言系统我们就不能够有共同的理解。哈耶克指出“我们观察的人与我们的差别越大,我们能够理解的东西就越少”。但是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他们还是有一些最一般的和抽象的观念,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我们的这种世界贸易就不可能发生。
社会科学的任务是构造,不是还原
第三个我就讲讲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构造,而不是还原。为什么这样讲?我们生活在经济系统中,每一个人和企业是这个系统中的组成元素(组分),这个元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后果,就是我们所谓的经济秩序现象。然而,我们所能观察的是我们每一个个体,我们所直接观察不到的是我们相互作用(交易、协作)所形成的宏观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