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峥:走不通的复兴之路」正文
前不久,习总书记关于“复兴之路”的讲话深深触动了每一位中国人,平实的话语中孕藏着坚定和执着,令人感佩。但是我的理性却要我发出这样的疑问:富强梦,是必将实现之梦还是必将幻灭之梦?作为善意的提醒,为了对子孙后代和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我在此表达我个人的判断和忧虑:现在走的这条复兴之路是走不通的道路,不改变目前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国家和民族就有“死于安乐”的危险,民富国强的梦迟早将幻灭。
一个资源枯竭问题,一个生态危机问题,这是中国的两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对于这两个问题,如果没有确实有效的措施应对,所谓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就只能是盲目自信。而我认为:恰恰在这两个问题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逐渐暴露出很多有违科学发展的理念的地方,很多根本问题上存在错误认识、模糊认识。从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角度进行分析,会发现我们的很多做法与科学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即将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下面是我的详细论述。
一.“调结构、转方式”可以导致资源加速枯竭
应该说,资源枯竭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中国资源枯竭的速度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为此,我们国家寄希望于调结构、转方式。但我们仔细分析结构、方式都已经调整到位的发达国家的状况,我们会发现,如果计算上为了满足本国消费需要而转嫁到发展中国家的那部分资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那么发达国家在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方面就并非是我们的榜样。而如果拿美国为例,我们更是发现:即使去除美国为了满足本国消费转嫁到发展中国家的那部分数量巨大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美国自己的人均资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指标仍然远高于中国。高度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美国模式,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根本学不起!
那么,发达国家实现了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的优化,却维持了高水平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这一事实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
先从消费的角度来分析(因为三驾马车最终都可以归结于消费):如果科技创新、社会发展是以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消费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和增加人民的消费能力为目标,那么,这种调结构转方式不但不能解决碳排放和资源枯竭问题,反而因财富的增加、消费能力的提振而拉动了三驾马车,从而拉动了物质原料的消耗速度,加剧了这些问题。社会财富增加――消费扩大――生产扩大(伴随着资源消耗增加),这形成了一个反复的循环,表面上是社会财富增加的良性循环,里面却隐藏着资源加速消耗的恶性循环。就这样,资源消耗的速度在逐年递增,同时,资源的存量在逐年递减,而且这样的递增递减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这个循环完成得越是高速度高效率,消耗资源就越是急剧。这就必然使经济因原料枯竭而崩溃的这一天加快到来。我们知道:心脏过度劳累,今天的供血不足情况日益发展,就必然发展到明天的心肌梗塞而造成血液循环停滞,导致猝死,如果把资源比作工业的血液(尽管原理有略微差异),情形发展与之非常相似。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考察:先不考虑在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产业结构普遍的大规模升级的可能性。或许通过调结构,中国真的能很快地把资源能源密集型的制造产业大部分(包括大部分钢铁产能、汽车产能、电子产品产能等等)从中国的东部转移到西部,紧接着就转移到其他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只留下高端产业(其实中国国情决定了在中短期内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顺便指出,现在的旅游业也已经变成资源能源消耗密集型的产业),实现所谓的产业升级,但即便那样,因为“转型成功”,我们和其他国家社会财富会明显增加,进而产生比现在更多的物质消费和资源消耗(钱总是要花的嘛),转型前的那些低端产业的资源消耗并没有消失,而会随产业一起向新兴制造业国家转移,以满足全球的消费需求,除非这种消费需求被淘汰。这样,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仅仅是把经济猝死的风险的一部分转嫁到新兴的制造业国家,丝毫不能阻止人类社会消费自然资源的胃口越来越大这一趋势,反而会因为财富效应、消费效应强烈地推动这一趋势。任由这种趋势发展,必然导致世界各国特别是那些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的资源快速枯竭。而在资源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源枯竭也必将是全球性的。这些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的经济一旦因此崩溃,就意味着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全球实体经济的崩溃,发达国家也无法独善其身。因此,在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时候,调结构这一对策,只孤立地考虑治理本国的生产环节的资源消耗,而没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考查这一对策对国内、国外消费的影响,消费对生产、对资源总消耗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生产、消费和资源消耗的互动关系。以全球化的视野来观察:在面临全球性资源枯竭问题的时候,调结构对全球的(制造业)生产、消费、资源枯竭都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因而不是解决资源问题的出路,而是将全球经济和本国经济都推向加速资源枯竭的死亡之路,只不过那些留着本国资源暂时不用的发达国家,经济将晚死一些时候罢了。
说了调结构,再谈转方式,也就是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是第一生产力,同时意味着,科技创造了欲望、创造了实现欲望所需的手段,创造了满足欲望所需的财富,也就成为第一消费推动力和第一资源消耗推动力。以计算机为例,从第一台计算机到现在的计算机,尽管完成同样的功能所需要消耗的资源少了成千上万倍,但这正刺激了人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反而使计算机的产量和与之相伴的资源消耗量快速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令人咂舌。因为人民越富裕,就越会喜新厌旧,在占有、享用资源上相互攀比,对住房、汽车、手机、玩具、旅游、结婚等等所有能产生欲望的东西都会要求越来越高,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如果把这贴上“美好幸福的生活”的标签,可以预见,不断进步、不断推陈出新的科技产品迅速普及千家万户甚至人手一件的情景剧在未来将不断上演,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从过去的几十年缩短为现在的几年,甚至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直至资源被抽干时,这种现象才能突然停止,与此同时,因为没有了资源,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过程就会瘫痪,于是大家都Game over了。历史已经证明:人们的辛勤劳动,高度发展的文明如果违背自然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换来的必将是对自己的严厉惩罚,历史必将继续证明这一点。曾几何时,当中华大地掀起对毛主席登峰造极的狂热崇拜的时候,毛主席不无清醒地写道:“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现在,在整个世界都对科技,对财富崇拜得五体投地,对其顶礼膜拜的时候,资源枯竭的这一天会因为财富剧增、科技发展的助推而加速到来!一旦今天的“美好生活”突然被枯竭的资源和生态危机“摔得粉碎”,党和人民能够提前做好准备么?!
最后,说说循环经济。应该说,理想化的循环经济在思路上是能够解决枯竭的问题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就是这样的就地循环的经济的典范。但是,不全面考虑和认真实施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全过程的治理,特别是通过对消费环节的治理,实现集约化的消费,节约型的社会,而是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大规模高频率地淘汰旧的过时的产品,更换为新的时尚的产品,每年在全球分散地产生成百上千亿吨消费垃圾、再大规模地对垃圾进行储运集中,回收再加工成为成百上千亿吨的新的产品,而后运送到全球分散销售,这样的“循环经济”,其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损耗,都伴随着高强度的碳足迹,想解决资源能源问题无异于天方夜谭。这样是搞不出来循环经济和零碳经济的,搞出来的,只能是消耗大量资源能源,然后回收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垃圾做焚烧发电或填埋处理的伪循环经济,能做到垃圾分类实现回收比例的提高就很不错了。这种不彻底的循环经济思路,同样解决不了资源枯竭问题。
结论: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持续,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民生、就业、财政等这些社会稳定的基础,通过发展GDP这个联系的中介(中间环节),与资源消耗增加、碳排放增加牢牢捆绑在一起,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依赖关系。国家被这样的锁链、这样的“硬道理”绑架了。只要以GDP为中心,靠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发展的思维行为方式不变革,那么,这种意义上的调结构转方式,或许能够实现单位GDP里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有所下降,但在总体上它会推动资源加速枯竭(之所以使用“总体上”这一词,是因为有些产品,有些科技进步和循环经济可以实现一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但这种节约是不彻底的,而且与经济运行机制的作用相比,它们根本不具备扭转全局的能力)。这也就揭示了为什么我们国家可以在提高GDP上表现出雄心勃勃,而在提出节能减排目标上则显得慎之又慎。在消耗资源和碳排放这方面,“调结构、转方式”通过财富效应、消费效应,往往使情形变得更坏,而不是变好,它是“涸泽而渔”的经济的升级版和精美包装版,因而挽救不了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地球)内,70亿人口的人类的生产活动以这样一种方式(财富增加――消费和生产增加――财富增加)正反馈循环,就必然迅速产生资源的有限,资源的越来越少和消费的无限,物质消耗的越来越大这一根本性的结构性矛盾,而且这一矛盾只会随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而迅速激化,逼迫人们采取涸泽而渔、饮鸩止渴的方式向大自然开战。正如将金字塔倒立是不稳固结构一样,建筑在(资源)越来越少的基础上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只能是高危险的,用不了太久建筑就会倒塌。
必须指出,否定“调结构、转方式”也是武断的,全然否定财富、科学更是不可取的。“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种具体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者思考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依据具体观点考察问题,似乎可以这样得出结论:问题的实质不在于要不要调结构、转方式,要不要财富、科学,实质在于:在资源枯竭,气候恶化的前提下,满足什么条件的调结构、转方式才是现代人类可持续发展所真正需要的。我给出的答案是:只有将调结构、转方式、发展科技、发展经济等等的目标和立足点由追逐人的私利,满足人的物质欲望和享受欲望,变更为谋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这种发展的聚焦点是人的创造,人的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发展,在物质享受上则宜奉行俭以养德、健康自然的原则),为人类和自然的长远福祉服务和奉献,向着零碳排放、零资源(指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永续经济的理想境界尝试、创新、不断突破,不懈努力,那么,人类的未来才有光明和希望。
二.海洋战略和资源接续战略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海洋战略是国家应对资源能源供应紧张而提出来的战略规划。可是,但凡头脑清醒的人,在详细了解中国资源消耗的实情后,对此稍加分析,就能做出判断:海洋战略仍然是着眼于对自然的攫取而不是修复;是在疯狂攫取陆地资源,造就一个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大陆后,迫不得已,又把疯狂攫取资源的目标转向海洋的举措;是使用涸泽而渔的思路,打造外强中干的“空心中国”的延续版。它绝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而是延续不可持续发展,直至地球上的所有资源都被掏空挖净的战略!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必须对我国资源储量和消耗现状有清晰的了解。国家前不久刚刚完成的历时4年的矿产资源摸底调查为我们提供了权威的数据:
“中国累计粗钢、精炼铜、原铝、水泥消费量在2000~2010年11年间,分别为39亿吨、43亿吨、91亿吨、62亿吨,分别是是1950~1999年50年间累计消费量的1.9倍、2.5倍、3.1倍、2倍。回望昨天,中国处在快速奠定物质基础的工业化历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巨量、快速消耗令人咋舌。”“初步判断,未来20年,中国能源与矿产资源需求量将远远超过过去60年的总和,且需求量巨大;而未来10~15年,资源需求将陆续达到峰值,这一时期是供需矛盾最突出的时期;多数矿产已探明储量难以满足2020年需求,矿产资源对外依存从个别矿种向全面发展。” 出处:腾讯新闻《中国到底有多少矿产资源》
请想一下,仅仅用20年时间(2000――2020),就能把全中国的资源消耗到全面供给不上的程度,还伴随着空气、河流、土地等环境的严重污染,国外的资源、海洋的资源又能撑多久呢?在不久的将来,这么巨大的年需求量将完全靠国外,靠谱么?靠海洋,还不把海洋扒个底朝天?抽空海底资源,一旦海洋环境、海洋地质因此被破坏,怎么办?如果实现了GDP翻番,大幅度提振了消费,资源消耗岂不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