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多俊:改革与统一的互动」正文
提纲: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
二、国家统一的原则与进程――从两岸对峙的巨幅标语谈起
三、统一与改革的关系
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倡议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
当前海峡两岸的关系已不再完全是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了,因为在大陆虽然仍是中共一党执政,中共党即国家;而在台湾,由于早已开放党禁,实行多党竞选,谁胜选就谁执政。事实上民进党已经上台执政一届。虽然眼下以马英九为党首的国民党重新夺回执政权,但按照制度规定,今后是轮流执政的。国民党只是多个政党之一。不过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国民党仍是台湾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政党。就两岸关系而言,不但在过去几十年中主要是中共同国民党的关系史,今后这两党关系仍将构成两岸关系的主干。
两岸关系曾经处于长期敌对状态。上世纪70年代末大陆改革开放和蒋经国先生于80年代末在台湾废止戒严令和实行一系列民主政治举措以后,两岸关系出现缓和。陈水扁的民进党上台执政后,虽然由于“台独”势力有所盛行而使政治关系出现紧张,但民间经济贸易往来却在继续发展。马英九国民党重新执政后,无论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关系都有显著转机和起色。国共两党领导人多次友好接触交谈,要员互访,达成许多宝贵共识。如今两岸当政者都一致认为两岸都同属一个中国,都原则上承认将来要实现统一,只是在统一的标准、原则、方式和进程等问题上仍有所分歧,尚待时机进一步成熟。这也就是说,在经过半个多世纪隔绝以后,如今海峡两岸关系又趋于缓和和逐渐接近,从两党关系说,出现了“第三次国共合作”可能性。今后除非发生十分特殊的情势,两岸关系会继续沿着和平方向前进,并最终实现统一。
为什么当前两岸关系能够和平发展,并最终将实现统一?为什么有可能出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局面呢?这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首先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伟大凝聚力和两岸人民的高度认同感。大家本来同种同根,血脉相连,只是由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战乱,使得人民骨肉分离。而互相敌对的政治斗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造成两岸长期隔绝。如今时光逐渐淡去人们对昔日恩仇的记忆,过去的一切那是老一辈人的事,后辈们更愿意从现实和未来着眼。其次,也更为主要的,是作为造成两岸人民分裂和隔绝的基础――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在经济体制方面,大陆经过30多年经济体制改革,如今已经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虽然离“完全市场经济”还有距离,加上近些年来改革进程有所放缓和停滞,但既然改革已经走到这一步,“开弓没有回头箭”,市场经济的大方向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这就使得两岸的经济体制在逐渐趋同。
在政治制度上,两岸至今仍然显著不同。但一则30多年来大陆的改革开放虽然主要在于经济方面,但同时也必然触及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使政治体制也有了某些改进;更为重要的是如本文前面已经论及的那样,政治体制改革如今已经被提到突出位置,大势所趋,非改不可。一旦政治体制改革成功,两岸都实行法治和民主宪政,政治体制便也将趋于一致。
下面再说说意识形态问题。国共两党和中国海峡两岸所信奉的主导思想和基本政治理论虽然是根本不同的:国民党和台湾奉行三民主义;中共和大陆奉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这种分歧也不是僵化不可改变的。事实上,从邓小平发动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在意识形态方面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明显变化,原来看似坚不可摧的政治思想堡垒正在迅速崩塌,势不可挡。
任何政治力量不管信奉什么理论和主义,在实行时总得多少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所以即使在以往历史时期,国共两党所实行的政策纲领也存在着某些基本共同点。特别是大陆在毛时代以后,为了进行改革开放,不能再死抱着原来被标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毛思想(那是已被几十年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僵化了的说教),而几次发动“解放思想”运动。取而代之的则是先后提出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主张。表面上仍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却同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面上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却同时强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甚至鼓吹所谓“中国模式”)。尽管提法五花八门(简直是每上台执政一位领导人便要提出一种新说法),但都掩盖不了这里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在发生着演变。逐步抛弃马列毛主义,朝着较为现实的方向(即民主社会主义方向――实际上也就是毛晚年所担心的那种所谓“修正主义”道路)演变,是必然的历史潮流。
中共当权者对于这种演变总是遮遮掩掩的,不肯承认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因为那样就会在动摇根本信仰的同时失去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于中共的拥戴。并且,指导思想和基础理论的演变当前也只是刚刚开始,是修修补补的,当局对于他们究竟要信奉什么,其实也并无定见。即使在中共领导层内部也缺乏集体共识。近些年来,在他们中时常流露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声音。可能还有些人其实心中本来有了一些不同想法,但不敢贸然提出,担心会被其他政敌攻击而倒台。许多人似乎都在犹豫、观望,并左右摇摆着。但可以肯定变革是不可避免的,教条已经僵死,复活是不可能的,勉强维持不可能持久。中共领导层不想变,人民也会主动变。“于无声处听惊雷”,目前呈现一种暂时的平静。
如果将来由中共所长期坚持而在中国大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发生方向性转变,即朝向“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演变,则同台湾所奉行的主导意识形态即“三民主义”便逐渐接近和趋同化。这就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国家统一的原则与进程――从两岸对峙的巨幅标语谈起
多年来两岸人在谈论统一的原则。两岸的主政者在大陆厦门与隔海相望的金门大担岛各树立一块巨幅标语:台湾那边写着:“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陆这边写着:“一国两制同一中国”。看来似乎针锋相对;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虽然是各说各话,但并不完全冲突。因为两岸的口号本来就是从互不相同的角度和标准说的,不是属于同一逻辑范畴的概念:台湾方面说的是按照什么“主义”(政治方向和政治哲学理论基础)统一;大陆方面说的则是统一进程的步骤问题。
按照什么主义统一呢?如今大陆在实际上已并不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了,也不再是毛思想了;而是诸如“邓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等了。后面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中共统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究竟怎么“中国化”呢?是向右化,还是向左化?虽然目前谁也说不清楚,但总趋势应当是向右的方面化,即向着更加民主、更加人民性、社会性,亦即向着“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方向演化。这是当前世界的潮流,也是中国人心所向。另一方面,台湾(以国民党为代表)所本的三民主义也基本上属于“社会民主主义”。既然如此,按照三民主义为基本政治哲学和指导思想,来达到两岸统一,这与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础统一中国,两者就并无多大实质性区别了。当然如果两相比较,则三民主义显然更加具有内容的确定性,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能指导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它是中国特色的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革命和政治理论。
当年孙中山先生是在洞察中国社会实际和综合分析掌握世界思想理论和社会制度发展潮流的基础上,创立了三民主义。符合中国社会实际与顺应世界潮流,这两者相结合,是三民主义活的灵魂,是其生命力的源泉。中国社会实际在变化,世界潮流在发展,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事实上,即使在孙先生在世时,其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就在与时俱进,多次更新。如今的中国和世界与孙先生在世时已经大不相同,国家的政纲和政策需要因时而异,但是,三民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仍然有效。三民主义是具有包容性的理论体系。
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它所涵盖内容的全面和周延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讲的是国家独立自主,民族平等问题;这是指本国本民族同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也包括本国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权主义,讲的是本国之内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享有各种基本人权和法律赋予的权利;这是指国内政治结构关系。民生主义,讲的是经济建设、文化与伦理道德建设、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同民生直接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以上三个方面综合起来,涵盖了一个现代国家内外重大关系的各基本方面,并且十分简要地揭示了在该三个方面革命和政治的方向和任务。三民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孙先生发动国民革命,创立三民主义,当年最直接的和首要任务是反帝反封,但最终目标是要在中国实现国家独立、统一和富强,民族平等,政治民主,经济发达,人民自由幸福。如今一百年过去,中国情况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但在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方面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三民主义确立的是需要长期努力奋斗的目标,并不会过时。
此外还需提到,孙中山先生所创立的三民主义不仅顺应世界发展时代潮流,符合中国现代社会实际,而且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几千年文化和伦理道德传统,保持了中华民族古老和优秀的文化和习俗源流。三民主义的文化和伦理道德精神远比一些从国外引进的乌托邦式“假大空”说教实在得多。
如此等等,只要我们对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加以充实完善,赋予它时代精神,完全可以让它成为我们中华一统的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大中华团结凝聚的核心。
下面再说两岸统一的进程问题。大陆提出“一国两制”,作为两岸统一进程中的一种阶段性制度设计,这也具有某种可行性。”一国两制”的大前提是“一国”。何谓“一国”?可以设想有多种状况:一种情况是两地人民(首先是实际当政者)从观念上承认同属一个国家,并承诺不搞分裂,不搞独立。目前台海两岸当政者的“九二共识”,便基本符合了这一要求。第二种情况是通过宪法或基本法在确认两地同属一国的同时,还确立共同的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同所属各方的权力划分关系。目前大陆同香港、澳门的情况基本如此。第三种情况是介乎前二者之间的一种状态,即尚未达到互签基本法和修订国家宪法确认同属一国,并确立比较稳定的相互间权力划分关系的地步,而只是双方有个临时协议(或者设立某种临时性机构),在确认同属一国的同时,对于涉及彼此间一些重大事项和问题进行经常性沟通与协调。台湾同大陆的关系下一步可以采取如此做法。如此再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如果条件成熟,则可以进一步通过修宪或重新制定国家统一的新宪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国”。
何谓“两制”?也可以有多种状态:一种是指各方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种基本制度的不一致或相抵触(如一方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维持在“一国”框架内的共处。第二种情况是两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眼前虽然明显不同,但各方都承诺要进行体制改革,并且认可了这种经济、政治、社会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原则(例如大家都认可民主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而不是反民主的专制的),并相信在一定时期内各方会不断接近和趋同。因此暂时不同的两种制度在“一国”架构下维持共存。第三种情况,就是经过上述改革,两地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基本趋同了,那时“两制”局面就基本结束,而变为“一制”了。在将来“一制”了的情况下,不是说一国两岸、四地在各种具体制度和做法上只能完全雷同,而不允许有丝毫差异;相反,各地仍然可以因地制宜,实行各种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做法,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可以借鉴世界各国实行联邦制或邦联制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
海峡两岸中国人所希望的最终统一模式,当然是宪政意义上(即有共同宪法做基础)的实质性的“一国”。并且于统一后最终使“两制”逐渐趋同和弥合为基本的“一制”。这才是最后真正的中国统一。
这里再就目前港澳地区的“一国两制”问题作点补充,以进一步说明在国家统一问题上,“两制”只能是过渡性和阶段性的安排。在一国之内,两种根本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是很难长期共存,相安无事的。邓小平针对香港、澳门设计的这种制度,当时声明五十年保持不变。五十年期满怎么办呢?可能性有三:一是在五十年期满之前,由于彼此都在变革,特别是大陆的改革,使得彼此基本制度已经趋于一致;那时就是一国一制了。二是在这五十年期间,不是由于主动改革,而是一方的基本制度通过渗透、蚕食方式,“吃掉”了对方的制度;那时也就一国一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