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华:文明是冲突的吗?我们应该怎么办?

作者:郭小华发布日期:2012-06-23

「郭小华:文明是冲突的吗?我们应该怎么办?」正文

一、文明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多元世界之中,多元意味着各种文明的相互交融和碰撞。亨廷顿认为:由于世界各文明在文化属性上的巨大差异,因而文明之间是相互冲突的关系。的确,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由于这些个性很难为其它文明所理解,因而文明之间存在冲突是可能的。但似乎亨廷顿只道出了真相的一半,即文明之间不仅存在着冲突的可能,而且也有合作的可能。当然,从世界近现代史来看,它是由西方文明逐渐向外扩张而成的。这也意味着,是强势的西方文明塑造了近现代全球化的历史。历史清晰的表明,在西方文明向外扩张之前,世界的其它文明都处于相对封闭状态,是西方文明将这些文明拉进了全球化之中,开始了以西方为标准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的其它文明是被动和被迫的,因而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强势攻击时普遍遭受了痛苦。有些文明例如印第安文明,在西方文明的强势冲击之下最终面临濒临灭绝的境地;有些文明例如儒家文明和印度文明,在西方文明长期的殖民统治之后,自身文明传统面临深深的整合危机,自今仍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有些文明例如伊斯兰文明,在西方文明的强势影响下,也徘徊在是坚持原教旨主义还是学习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上。所以,毋庸置疑的是,在西方文明向全世界扩张的过程中,世界其它文明都遭受了由西方文明所带来的痛苦。由于这些痛苦是由有西方文明带来的,所以世界其它文明在审视自己近现代历史时,大都毫无例外的指责西方文明的野蛮,将西方文明向外扩张的历史称为西方侵略史。出于对西方文明厌恶,它们逐渐怀疑由西方文明所带来的现代化的正当性。为此,它们从相对主义的思维出发,坚持认为以西方文明为标准的现代化不带有普世性,自身的现代化还得依靠自己的传统。基于这种逻辑,世界其它文明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在尝试着走带有自身文明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明开始从对立的角度来思考自己与西方文明的关系,最后形成“凡是西方的就是侵略的,只有自己的才是合理的”这种极端论调。这种极端论调所揭露的自身同西方文明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亨廷顿所说的冲突关系。个人认为,亨廷顿也是基于上述逻辑进而推出文明冲突论的观点。

但正如上文所说,文明之间的确存在冲突的可能,但并不排除彼此合作的可能性。诚如世界近现代历史所彰显的这样,现代化全球的形成建立在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的侵略的事实之上。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这个带有血腥和暴力的过程中,西方文明为其它文明带来了若干现代性因素,例如物质层面上的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等;价值层面上的自由民主、权力分立制衡等。当然,对于西方文明输出的现代性因素,其它文明的对待态度不尽相同。有些文明可能信奉西方物质层面上的好东西,而拒斥其价值;有的文明则可能在物质层面和价值层面上均予以吸收。但无论世界其它文明是吸收西方文明的物质还是精神,也无论它是全部拒绝还是均予吸收。无可置疑的是:世界其它文明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些文明本身已经不自觉的含有由西方文明带来的若干现代性因素。试问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世界其它哪个文明不存有某些现代性因素呢?某个文明可能很好的拒斥了西方文明的精神,但至少在经济领域或多或少的有着西方文明的一些要素。因为在经济领域中,即使一个国家的经济系统仍然落后守旧,但它肯定使用了由西方文明所带来的某种生产技术。所以,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西方文明和世界其它文明表面上相互冲突的历史事实说明:世界的其它文明在其内部都拥有若干由西方文明带来的现代性要素。所以,毫无疑问的是,西方文明的现代性要素或多或少的都存于世界其它文明之中。而当世界其它文明不自觉的拥有某些西方文明的现代性要素时,这些要素也已然内化成了它们自身所拥有的要素。世界其它文明已经在不经意之间把西方的某些现代性要素当成了自身的一部分。这非常容易理解,因为无论世界其它文明是基于何种理由而遭受西方文明的侵蚀,其自身传统就不再可能保持原样,在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它必然是在自身文明和西方文明相互依存的状态下进行。而既然自身传统和西方传统共同构成了世界其它文明生长演进的土壤,所以孤立的排除西方文明、企图谋划独有自我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是行不通的。事实上,世界其它文明在找寻自身现代化出路时,必须意识到自身同西方文明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在关系。

如上文所说,客观事实导致了世界其它文明在其现代化过程中必然是和西方文明相互依存。对此没有存疑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来处理自我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关系。具体体现为:选用何种西方现代性要素来充实自己?又以何种方式来保存自身的传统?在现实之中,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世界其它文明肯定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处理这些问题。因此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有多种不同策略。在此,我不想也无法归纳出具体的策略,只想对认识这些问题提供一个方法论。首先可以明确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存于某个系统之中。因此不能孤立的认识和使用某物,应该在系统中综合考虑它与其它事物的相关性。基于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当世界其它文明在运用某些西方现代性因素时,必须考虑到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要认识到很有可能在运用某一要素时还得运用与之相关的要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世界其它文明应该吸收西方文明的哪些要素呢?对这个问题可以确立这条标准:为人类共同经验证明为有用的要素就用,为人类共同经验所证明为无用的要素就不用。有人可能会问什么是人类共同经验,甚至对是否存有共同经验也持有怀疑。我认为人类共同经验是这样形成的,当你在处理某个问题难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时,你就得求助别的方法。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别人已经用过的并且解决了问题的方法。类似这种方法积累而成就是人类共同经验。所以人类共同经验是存在的,也是可以拿来用的。从人类共同经验的角度,可以这样来理解西方文明和世界其它文明这样的关系:西方文明和世界其它文明各自优良的经验共同构成了人类共同经验,因此彼此可以相互借鉴共同经验来完善自己。在现实中,有可能西方文明所提供的共同经验多一些,使得世界其它文明要多学习西方一点。由此在外观上与西方相似度高些,与自身传统的相似度低些。我个人认为这并无太大关系。因为通过这样的学习,世界其它文明实现了一种帕累托优化,使得生存于文明之中的个体获得了更加优良的生活,这才是意义所在。所以当世界其它文明在选择吸收西方文明的现代性要素来完善自己时,完全可以坚持一种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大胆的使用为人类共同经验证明了的好的西方经验。

以上是逻辑上来处理世界其它文明同西方文明的关系。但必须回归现实之用它来解决具体问题。现实的复杂性使得用上述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时,显然不可能立即见效。基于纯粹理性的思量,我们知道事物的完善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它显然会有痛苦和创伤。但只要让事物依照共同经验发展,它终究会达到一个更优的效果。当然,这种更优的效果是相对于事物之前的状态而言的。总之,可以明确的就是:只要在现实中出现了问题,我们就应该用共同经验来解决。哪怕开始错误使用了共同经验,也不要要紧。因为错了之后我们更能清楚的知道要用哪个共同经验来解决问题。黑格尔讲“存在皆合理”、“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时刻起飞”,是指事物的发展是运动的,真理只有在辩证运动之后才会显现。但我并不认为有着黑格尔所说的理念性真理,任何带有绝对化意义的认识都是值得怀疑。所以我坚持认为,采用共同经验给事物发展带来的优化也只具有相对性。

所以当世界其它文明在吸收某些西方现代性因素时,这些要素的价值本身也仅具有相对真理的意义。其实无论是西方文明还是世界其它文明,彼此通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硬要在绝对价值上做一个优劣之分,由此导致了冲突。事实上,正如我所分析的这样,西方文明和世界其它文明彼此绝无优劣之分,彼此之间只能是相互学习的关系。但我们知道,自从各大文明诞生的那时起,彼此事实上的生存法则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原则,由此形成了无数冲突和仇恨。由于这些冲突和仇恨的存在,文明和文明之间始终很难进行理性对话。甚至出现,即使某个文明意识到学习别的文明能改善自身状况时,这个文明也总是出于民族情感或某种主义的考虑而加以拒绝。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文明在面对异于自身的另一个文明时,都或多或少显得自私。或许自私和邪恶本身就是人的本性。但我相信人也可以用审慎的理智来克自私和邪恶。而对于一个文明而言更当如此。因为一个文明哪怕克服丁点自私和邪恶,以此来学习其它文明的长处,都将造福亿兆生灵的福祉。很多时候,个人幸福的获得既靠虚怀若谷的胸怀,也靠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我们应该怎么办?

由此来审视儒家文明。从历史上看,无疑儒家文明在处理自身文明和西方文明问题上非常失的。起初我们以“天朝上国”自居,拒斥西方的一切。进而我们坚持“体用模式”,被动学习西方的器物和君主立宪,但骨子里仍相信自己的文化世界最优。直至“五•四”运动一来,将自己的文化也完全抛弃,将舶来的马克思主义视为绝对真理。我们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下的中国还生存在这样的魔咒之中。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会发现在历史的很多时刻我们是有很多机遇的。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这个民族总是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一次次错过了历史机遇。我们的历史,没有太多的骄傲和自豪,遗留的是无尽的伤感和惆怅。因为它布满着悲剧。问题出在哪?无非因为当机遇出现的时候,权力的自私让我们做出了错误的决断,使得悲剧不断的迭加。对此,我们整个民族都应该反思,每一个人都应该反省。

海德格尔说我们是被抛入这个世界之中的,因而必须由自己去处理同时间的关系。依海德格尔所言,昔在已经过去,此在和将在却是可以由我们自己做主的。所以活在当下的我们,必须在关系此在和将在中国的事情上作出一个决断。现在将在的中国应当何去何从?这个问题我们不应当逃避。而事实上,我们现在都在逃避这个问题。但中国何去何从最终是要有答案的。如果我们这代人依旧行走在老路上,那这个时代注定会是没有意义的时代。我们每个中国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是:我的后代能过上我所向往的生活吗?没有三聚氰胺、没有地沟油、没有瘦肉精、没有……。所以只要时间在,希望就在。所以对中国的现在和未来我们不应该丧失信心,要相信好的变化迟早总会来的。我们这一代有可能,下一代有可能,下下代更有可能。但当下的这个民族能做些什么呢?以谦虚的姿态承认自己的不足,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别人的经验。如若我们固步自封以至不思进取,则无疑是逆历史而动,最终难逃作茧自缚的命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希望我们这个民族在下一个历史机遇出现的时候,能够放弃“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的短视,以一种慎重的集体智慧来摆脱历史的魔咒。

最后的问题是,我们每个人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呢?我的回答是:为着这个社会更好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当自己不得不做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时,尽量不要主动去做。保存天良,静候时机。这句话无疑带有道德说教的色彩,但我把它视为每个人的道德律令。一个群体,如果大多说人的天良都败坏了,那这个群体也快死了。保守内心的天良,等待那阳光照入心灵的时刻。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习惯了黑暗反而害怕阳光。你问我,阳光何时将照入我心?我只能说明天,甚至是明天的明天……。或许你认为这没有什么意义,但意义是针对你是否保守天良而言的。如果你的天良仍在,那意义就在于它给你希望。如果你早已泯灭天良,那它就没有任何意义,良心一旦泯灭,意味着你自己做什么都是可以的。最后我们可以思考以下这两个问题:“巴别塔之别后,人类在地球上还能回到一起吗”?“尼采说上帝死了,你信吗”?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