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刚:干部“挂职锻炼”――制度腐败还是制度创新?」正文
去年曾经有一个杂志约我就干部“挂职锻炼”写一篇评论,并说起先曾约请人民大学一位专家,但那位专家观点“偏激”,希望我能为这项“制度创新”做些正面评述。但我的观点更为“偏激”,根本就不认为这是一项“制度创新”,而是“制度腐败”,约稿也就即时作罢。
今年五六月份参加MPA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有一位学员选题就是“我国公务员挂职锻炼研究”,她搜集了很多文献,认为挂职锻炼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培养的一项创新,是政府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措施,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证等等。从她收集的20多篇已发表的研究论文看,大多是应时文章,吹捧挂职锻炼是“制度创新”,“是一种高明的用人之举”,“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要途径”等,但也有提出质疑的,指出要“慎用”,要“降低挂职成本”等。
干部挂职锻炼是怎么回事?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11章第60条规定:“根据培养锻炼公务员的需要,可以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公务员在挂职锻炼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关系”。那位MPA学员指出,干部挂职锻炼为我国特有,具有中国特色。她还追溯早在延安时期,中共就曾大规模选派干部下乡,解放后则多次派出“工作组”到农村“蹲点”,改革开放以来的挂职,则是提拔培养青年干部的需要,云云。
干部挂职锻炼是一项制度创新吗?既然早在延安时期就搞过,何言创新?这项制度又何止在延安时期才开始。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下的皇亲国戚,或高层所青睐的人士,往往会被派到军政衙署挂职“历练”。国民党统治时也如法炮制,如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就被派往赣南“历练”,兼行署专员,其间勾引了平民之女章亚若。挂职就是“兼职”,古人叫做“同”、“知”、“判”、“检校”、“差遣”,在本职之外可以到任何机构去当差,户部尚书可以到吏部监督工作,其中有不少是历练历练。中共建政后也循例实行,如毛泽东之子毛岸英被派往朝鲜“历练”,可惜牺牲了生命。此前毛泽东让他当农民,又当工人,都是着眼于历练儿子。工、农、兵的经历样样齐全,是毛泽东心目中真正的人才。文革中毛泽东就提拔有过工农兵经历的王洪文当“接班人”。
“历练”又俗称“镀金”,但能获得历练、镀金的人很少,几乎专属于特权阶层。文革中毛泽东的女儿、林彪的子女就都被派往党报、军报等关键部门“历练”,许多高干子女也都获得了“历练”机会。上世纪整个六七十年代大量干部“挂职”到农村“蹲点”,搞“社教”,搞“中心工作”,干部在本单位工资照拿,待遇不变,短期下乡在农村吃得肥头大耳,真正有用的事什么也没干。大量干部下乡却不懂农业不愿干农活,农村不需要他们也没有什么事让他们干,除了镀了一层“金”外,干部在农村受到了什么“锻炼”?也只有天晓得,劳民丧财,而受苦吃亏的还是农民。
如此看来,干部“挂职锻炼”并非“制度创新”,而是早已有之的做法。在当今改革中又重提,有什么新意吗?没有!改革开放应该民主选举各级领导干部,公开公正竞争与淘汰,用不着耗费纳税人的钱来“历练”少数特权阶层,没有必要走回头路,无需按照某种套路刻意培养接班人,时代不同了,镀金历练的做法早已过时。
实际上干部挂职锻炼也锻炼不出个啥名堂,相反,还浪费行政资源,蜕变为一种隐性腐败。我们举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原山东省电子工业局副局长段义和,1994年挂职任聊城地委副书记,既是挂职锻炼,也就无所谓职务责任,当地领导也心知来“锻炼”的新贵将来前途无量,得罪不得,要伺候周到。离家期间段书记一个人无所事事,地委特意安排18岁的漂亮服务员柳海平来伺候他,很快段书记就把比自己小30岁的农村姑娘诱奸,养为情人,地委知道也没有把此当一回事。经过历炼镀金段义和很快升任济南市委副书记,最后当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其间他利用职权将柳海平调到济南提拔为科级干部,长期包养为二奶。因二奶胃口太大,2007年7月9日段义和竟丧心病狂地制造了一起马路爆炸案,将情妇炸死。而段、柳姻缘就起于书记在聊城挂职锻炼之时。
“挂职锻炼”是“党管干部”封闭体制下“培养接班人”的一种办法,一般由党委组织部门选派,“培养对象”一般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镀金历炼可以不计成本。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多,人才到处都是,为什么不能竞争上岗,用选举的办法来选拔人才,历练本是自己的事,政府只需用民主的办法将人才选拔出来,又何需用纳税人的钱,来对某人刻意挂职锻炼呢?这公平吗?
挂职锻炼立足于极少部分的官僚特权阶层,是专制王朝时代的遗留,而绝不是开放民主的人事制度。“镀金”、“历练”、挂职事例早已有之,本是一种腐朽制度,已经上不了台面,如今我国却将老祖宗的办法又捡了起来,改换新的名词,进行意识形态包装,而被一些人说成是“制度创新”,实际上是制度腐败。改革都三十年了,经济体制改革步伐迈得很大,政治体制改革难道仅仅就是这样一些“创新”之举?为什么就不能用民主选举来选拔与淘汰官员,而一定要不计成本地刻意培养锻炼,民主制度下用得着挂职锻炼吗?难怪此制具有中国特色,也难怪古代“钦差大臣”的做法,改个名词叫“巡视”就被人称之为“制度创新”,国务院“大部制”调整被吹捧为大的改革,实际上根本没有改!不但没有改,相反,有些方面还倒退了,回到老祖宗中去。中国特色的干部“挂职锻炼”,就是典型的走回头路不改革的事例,是一种隐性的腐败。
我国现行党政干部体制,实际上是意识形态包装的官僚体制,是“列宁党”与两千多年专制官僚体制延续的消极结合,用意识形态宣传来掩盖其腐朽劣质性。“官本位”官僚数量多能量大伸延到社会所有领域,官僚特权凝固化根深蒂固而成为改革的顽症,封闭性的干部“挂职锻炼”维护的是一小撮特权阶层利益。苏联模式的党团培养接班人体制,至今也没有丝毫改变。现在大学有推荐攻读研究生的制度,除学习成绩优异可不考直接推荐外,还有“学工部”这一条线,即团委、学生会干部有“加分”,而且自成系列,有专门的名额,以培养学生官僚。大学习成绩低一点但担任学生干部,就可走“学工部”名额推荐读研。成绩再差些,则可“保留研究生学籍”支边支教,到边远山区支教一年回来再上研究生,或可称之为“挂研锻炼”,这些学生今后的前途大都也是当官。“学工部”掌握名额不考试可推荐上研究生,全世界可能也只有中国有,这又是一个中国特色!小小年纪的大学生就开始官僚化培养,而所谓“推荐读研”的黑幕,还有推荐上大学的少数人特权,全都是隐形的制度腐败。众所周知,考试是中国人的传统,为什么不一事同仁地考试选拔呢?
总的来讲“官本位”官僚化深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官僚特权------不考、推荐、挂职、锻炼等,与现代民主制公平公开合理的制度相去甚远。“镀金”“历练”的所谓干部挂职锻炼,经不起民主的推敲,少数人的特权还要全体纳税人掏腰包,实际上是一项早已落伍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落后制度。但“官本位”、腐朽的党政官僚特权,经过意识形态包装,可以说成是先进制度,诸如“先进性”灌输,牛头不对马嘴,犹如“皇帝的新衣”,谁也不敢说破。改革都三十年了,是该将其捅破、点破啦!
最后我要提一下那位MPA学员,她是一位共青团干部,虽然我不同意她的政治观点和写作思路,但她收集了很多资料,疏理了干部“挂职锻炼”制度的来龙去脉,还作了社会调查,对其中的机会不平等也提出了看法,文章符合学术规范。最后她通过了论文答辩,成绩评为“优”。对于她文章提供的资料与启示,在此表示感谢!
200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