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哲:网络文明时代的人类社会形态与秩序构建

作者:何哲发布日期:2017-05-12

「何哲:网络文明时代的人类社会形态与秩序构建」正文

摘要:网络社会当前人类社会最为重大的历史性转型和新的社会形态,核心区别在于产生了新的空间域态、新的社会结构和新的社会个体。在网络社会时代,社会信息更为充裕,生产合作更为远距离跨时空,生存空间由现实空间向虚拟+现实混合态共存,社会结构更加扁平,社会组成由简单静态结构向复杂动态结构转变。在此基础上,经济社会行为相应产生了几个重大转变:一是市场不再是唯一有效的――大面积的生产调度也可能有效;二是竞争不再是唯一有效的――直接合作也可能有效;三是专业分工不再是唯一有效的――多样性行为可能也有效;四是排他性的产权不再是唯一有效的――共有产权可能也有效;五是代议民主不再是唯一有效的――直接民主可能也有效。这五个方面的转变,意味着一种新的人类文明体系即将形成。进一步,本文分析了新的人类文明构建时中国的担当,认为中国应该在人类新的文明体系构建时积极担当并具有内在优势。

关键词:网络文明;社会形态;秩序;构建

作者简介:何哲,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研究员,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秘书长。

网络社会的出现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重大的历史性变革。网络社会在三个最为根本的社会属性层面,产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即新的空间域属性,新的社会结构属性,新的活动主体属性[①]。越来越普遍的观点认为,网络社会的出现是不次于工业革命时代,甚至远超过工业革命意义的新的人类历史性的重大变革,人类走入网络社会,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历史的刚刚开始”[②]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前,必须要清晰的研究和预判新的社会结构和行为特征,并做好制度构建的准备。

一、网络文明时代人类社会新的行为特征

从人类技术演化与文明的进化来看,每一种新的重大的技术阶段,都对应着一种相应的历史阶段,同样也对应着一种某一具体的国家或者民族以及与之对应的文明体系的崛起[③]。在不同历史阶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技术与社会形态的转化,人类正是在这样的转化中,形成此起彼伏的文明兴衰并整体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

具体而言,网络文明时代中,人类社会在行为特征上的根本变化主要包括五个层面:

(一)人类生存从物理生存到现实与虚拟空间混合生存

分析人类的生存本质,可以发现,人类个体生存有三个层面,一是自我身体的生存,指人类自身存在的生理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有序能量与物质的交换,并实现自身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延续;二是个体精神意识层面的生存,指通过意识、思维和感觉系统形成对外界的认知和自我存在的确认和延续,并形成相应的意识与思维存在与创作活动[④]。三是个体之间的社会存在,指个体之间通过互动结成社会组织并从事经济、政治、社会、家庭活动等。在这三个层面中,互联网除了无法满足人类自身生理系统的延续和存在外,其所具有的越来越逼真的场景和更强的互动能力为人类在个体的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层面,提供新的的工具和选择。并且以“物理+网络”形成的混合空间同时也能够产出更为多样的物质产品,从而更好的支撑个体生理层面的存在与活动。所以,网络文明时代的人类存在将同时存在于物理与网络的混合状态之中。

(二)社会信息由相对匮乏向相对丰裕与透明转变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传统社会,从人类社会的早期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本质上都是一个信息相对匮乏的社会。信息仅仅围绕在生产和决策单元,如个体和组织,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信息呈现稀缺和匮乏状态的。信息的产生、储存、传播的成本都是较为高昂的。为了解决信息传递的问题,社会形成了若干信息节点,政府承担起公共职责,承担远距离的公共通讯和知识的存储(如印刷、图书馆)与传播(学校、公告、报纸等),整个社会形成中心型的信息收集与分发体系。而市场同样通过等级化的市场体系,形成了逐级扩散的经济信息的收集、储存与传递机制。

网络社会由于本质上是物理+网络存在的共生态,那么就形成了一种信息丰腴与密集分布的态势。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随时获取、存储、传输、分析、展现的信息平台。物理+网络的共生态格局,其实质就是在整个人类存在的空间中致密包裹了一层信息圈,并渗透到每个社会角落和社会个体,贯穿社会行为的始终。由于有了这一层致密的信息圈的存在,从而使得改变了传统社会点状信息分布的格局,形成了大体网络均匀的信息分布。

当然,网络时代的信息分布,也并不是自然而然就会彻底改变原有的信息稀缺和不均匀地位。因为,信息分为两种,一种是相对通用的信息,另一种是高度专业化和保密化的信息。在传统社会中,无论是相对通用的信息还是专业保密化的信息都是仅仅围绕在信息生产者的附近形成致密的信息节点,信息拥有者还会通过各种手段还制造信息壁垒,如早期制造业的行会、工商业革命后期的商业秘密等。但是在网络文明时代,在三个方面改变了这种状态:首先,互联网极大改变了通用信息的分布,通用信息成为公开的任何人可以获取的信息;其次,原先相对专业的信息,也由于信息的分享,而逐步变成相对通用的信息;第三,对于最核心的专业信息,即便互联网没有实现彻底的便利获取,但是专业信息与通用信息是存在依附关系的,当围绕某一专业知识的其他周边通用知识都被容易的获取时,那么,与之相关的高度专业的信息,也就逐渐成为半透明和通过各种技术获知。

(三)社会结构由等级科层制向平坦网络型转变

自从在人类社会形成之时,人类社会就形成了各种等级科层结构,从最微观的社会单元家庭逐渐到小的村庄、氏族,再到大的社会单元如地方政府到国家,都形成了金字塔的等级科层结构。工商业革命之后,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这种等级科层结构则更为加强,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都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伴随着资本的控制纽带,大的集团甚至形成了多达几十层的复杂科层控制结构。这种科层制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人类社会本身具有更为强大的自我组织结构和对自然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与调度能力;但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结构的畸化、分配的不平等、阻碍了信息的共享和创新的发展。因此,当工业革命进一步的加剧了社会等级科层制的发展后,也同样蕴含了其在内部被改造和变革的动因。

传统社会的等级科层体系的形成,既是自古以来的统治阶层有意识设计的结果,但更大的原因,是等级科层制是在传统有限信息分享能力下的社会组织的不得已的必然选择[⑤]。也就是说,在传统社会中低下的信息能力的约束下,只有金字塔的等级科层制,才能够高效的形成社会结构,收集全局信息,进行有效决策。也就是说,金字塔型的科层结构,是在低下信息能力社会条件下唯一可行性的社会结构。存在等级科层的社会结构,就相应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级,根据其所处的社会位置,则形成了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只要科层结构不变,那么这种社会结构就不会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深刻的分析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统治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科学性的。

然而,网络社会从社会基础层面改变了社会的信息能力,社会的信息在社会结构中呈现出扁平、网络、丰腴、便利的特点,各种社会主体在信息工具的辅助下,相应的信息获取和决策辅助能力的差距也被极大缩小,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结成复杂的社会结构来获取、分析、精纯、传输信息并用于社会行为决策的模式,已经不再成为一种必然。这就使得传统社会发展出的复杂社会信息结构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并会进行自我调整。原先高耸的社会结构,将由于社会信息分布的扁平化,将逐步演化为更为扁平、网络化的社会结构。也就是说,真正决定社会结构的是社会信息的分布和能力,而在社会信息背后,是社会之间的互动和人类对社会自然资源的调度。

(四)生产合作由近距离向远距离跨时空转变

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核心支撑,其直接解决的是人类对物质和社会体系的利用和资源调度,使其满足于人的需求的能力。在传统时代,所有的经济行为具有三个典型的特点。

首先是生产活动的近场化,也就是说,所有的从农业种植到工业制造到服务提供的过程,都是近距离发生和组织的。农业时代的农业经济是近距离的行为,农民必须直接在所在居住地附近进行耕种。工业时代,则进一步演化成为集中性的区域制造集群,大规模工厂的产生和垂直分工形成了密集的制造业区域中心。而服务业则更是近场化的,由于服务活动无法被存贮,因此传统时代的服务与消费是同步的,且都必须围绕在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近距离范围内。

其次是经济决策的近场化。由于传统时代信息分布的稀缺性,使得经济行为者不可能知道遥远的经济信息,只能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和可获取的有效信息如价格、产量等来进行经济行为的决策。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