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论纲」正文
理论体系是科学理论的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任何恢宏的科学建树和思想成果,都是以体系的形式展现的。而支撑科学体系这座理论大厦的主体支柱则是它的基本原理。我们所说的理论体系,如果用一句话说,就是指由反映该领域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原理构成的理论整体。离开了基本原理,理论体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基本原理,才能深刻地把握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那么,如何认识基本原理或者说哪些理论才能称之为基本原理呢?这就涉及一个基本原理的评判标准和依据问题,即基本原理构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征的问题。我们认为,基本原理的构成应当具备这样五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基本原理是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最主要的原理,而不是非根本的、次要的经验认识和理论判断;二是基本原理是关系全局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而不是个别结论和局部认识;三是基本原理是理论体系的多层次结构系统中具有支柱性和主导性的原理,是原理中的原理;四是基本原理是理论体系中具有重大建树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原理,而不是对已有理论的一般性修补;五是同所有科学理论一样,基本原理是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原理,而不是封闭和僵化的教条。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初步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然各具特色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具总结性、宏观性、统摄性和包容性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社会主义的现实而作出的科学判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和方向,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为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一个具体的答案,更不可能设计一个现成的模式。他们一贯反对把自己的学说当作不变的教条和现成的方案,而且对那种脱离现实而热衷未来的做法十分反感。在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那里,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不仅从一开始就是十分明确的,而且是必须坚持的首要的根本原则。
(二)社会主义并不否定差别,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一般规律与民族特点相统一的原则。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差别,决定各自只能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发展道路。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通过各国各民族的特殊发展形式才能表现出来。要善于把一般规律与民族特点结合起来,既不能以一般规律否定民族特点,也不能以民族特点否定一般规律。
(三)没有脱离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只有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善于把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只有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特别重视研究矛盾的特殊性问题,才能在解决本国具体问题的实践中不断开拓前进。只有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实践中,始终注意防止和反对把共性与个性割裂开来的倾向,尤其是教条主义倾向,才能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四)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应当注意学习和借鉴别国的经验,但不能简单地照搬别国的道路和模式,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找到符合本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的特殊规律,开创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把握自己的国情。而弄清国情的关键又在于弄清本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只有正确认识本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才能真正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才能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分阶段向前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低级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若干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组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作为过程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既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也不能安于现状目光短浅。
(二)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之后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借以产生的母体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借以产生的母体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是发展程度上的差别,而且是跨时代的差别。这就决定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完成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了的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基础。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并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所建立的社会主义作为后发展国家类型的社会主义是由其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状况决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既要搞清楚产生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同产生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又要搞清楚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具体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各国的社会主义又必然会有本国的特色。认识社会发展的阶段及其性质,基本的依据是社会基本矛盾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殊性,是由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在低水平上的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殊状况决定的。
(四)把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统一起来,是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初级阶段”是对社会发展过程和发展程度的界定,显示了社会发展的量的规定性;而量的规定性又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不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性质,而且决定了“初级阶段”的前途和方向。正是“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的统一性所反映的基本国情,成为制定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五)只有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所处阶段及其长期性、复杂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正确地处理好现实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关系。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关系。在处理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关系时,不能忽视肃清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在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时,不能犯简单否定和绝对化的错误;在处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时,不能搞急于过渡。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之所以在处理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关系时出现过一些问题,关键是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没有清醒的认识。
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密切的内在联系,说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功能和最根本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一切制度、体制、模式,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设计和建设。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的过程。一个社会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其生产方式具有何种特点,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及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归根结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的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将来实现共产主义的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仅冲破了离开生产力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思想误区,而且指明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不仅适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要求,而且体现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和竞争中的真正优势之所在。
(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是一个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过程。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体,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当代中国的发展就是这种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与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共同构成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又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中国不搞改革开放就没有出路,就是死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是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社会主义的命运。
(二)改革开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表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通过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到开放型社会、从简单的对抗性思维到寻求共赢的合作性思维的转变。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三)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关键是要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对立与割裂开来的观念由来已久,并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引起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标志性的基本原理。
(一)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普遍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否则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把计划和市场同社会基本制度区别开来,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根本上肯定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既在深刻广泛的社会变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二)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解决了关系整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坚定不移地发展市场经济;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高度重视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既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又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从而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能不能与市场经济结合以及怎样结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