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如:新墨学三字经及其释义

作者:顾如发布日期:2015-03-16

「顾如:新墨学三字经及其释义」正文

按:墨子出生于周室百工氏族,名墨翟。有考证墨子出生于公元前476年11月9日,前386年5月21日去世。战国时代已经久远,后人大致订出出一个日期供人们追思先贤。墨子的墨姓可能是自取。其家族应该姓竹,与老子等学者一起,随王子姬朝南下。因躲避周室的追杀,隐居楚国北方。墨子亦受一起隐居的周室史官后人所教。由于学者们的隐居,天下学术失去权威和出现学术真空。各种新学纷纷产生,其中包括孔子创立的儒学。墨子出世试图纠正这种状况,取远祖姓氏"墨"为姓,不欲牵连隐居的亲人们。有传说墨子的母亲见到凤凰而身孕,所以名翟。大概也是在表达后人对墨子崇敬罢了。翟应取自祭祀乐舞。舞生左手持龠,右手秉翟 。左龠在内而右翟在外。"龠为声之中,翟为文之华,左执龠,右秉翟是秉中声而昌文德"。墨子为自己取名为翟,实为明志,欲出世倡华夏传统之文德。

至少在庄子时代,墨子这些隐居南方的周室学官后学,被合称为"古之道术"。尊老子为首。其中墨家是人数最大的分支。这个分支又因墨子而得名"墨家"。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韩非子》皆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显荣天下者众"。墨家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学者辈出、为官者众。虽在战国末期和秦朝末期遭受毁灭性打击,著述基本丧失。但是只要《墨子》书得以保存下来,墨学就不会失传。与其与浊世合流,毁墨家之学。不如以一部《墨子》流传千古。《墨子》书在晋朝以后一直被道教保藏。我们今天所依据的版本就是白云观所藏《正统道藏・墨子》。《墨子》书由先秦墨家各个分支一起编著,是先秦墨家的通义所在。其中观点之鲜明,学理之深入,逻辑之贯通,在先秦无出其右。更由于用语平实,表达精确。便于我们理解。

《墨学三字经》以帮助初学者快速入门为目的。了解墨学概貌,同时获得一些古文感觉,便于阅读《墨子》原文。其中不见得朗朗上口,但全部出自《墨子》原文。字数取自"太极阴阳,三相参;六壬九执,七建住"  。初学者结合释义阅读,当可以快速入门。?

【声】

声:天命诸夏,子墨子述之。

华夏传统"内圆外方"。圆者,圣也,德也,亦为随心所欲。内圆,即外取通义与我合一,圆融我有。所谓有,即我获知了,与我结合在一起了。比如"不害人"是天下通义,我知道了这个通义,不再起害人之心。则"不害人"为我有矣。如果我随心所欲也不会害人,则内圆。方者,王也,得也,亦为规矩。外方,即外在表现是守规矩。内圆外方,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华夏传统的修身目标。同时也可以说:圣者,声人也。圣人也就是把人们的通义表达出来的人。内圆者,圣者也,可以教人。王者,名也,规矩也。顺名而行,则得之而不离德。得者,获得也。声者为阴,所声为本;得而用者为阳。内圆外方,是华夏传统修身、治道的核心理路。《墨学三字经》仿此结构。以"声"开篇。也是继承华夏贵阴--即贵本之传统。

诸夏,即华夏,是中国人的核心始祖。墨子尊禹,崇夏道,所以有"诸夏"。华夏民族一向有"天下"之胸襟。天下有我,我有天下,此所谓"天命诸夏"。墨子是墨家的开山祖师,亦为道教之太极先卿。墨学在墨子时已经基本定下了框架和走向。《墨学三字经》言墨学、墨子道,故曰"子墨子述之"。子墨子,是墨学者、墨者对墨子的尊称。墨家认为天下人在天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所以有成的学者之间互称为"子"--类似当今的先生或者大师。墨子也以平等姿态称弟子为"子"。但是墨者们为了表示对墨子的特殊尊敬,又在"墨子"前面增加了一个"子"。称墨子为"子墨子",也就是"老师、墨子大师"。吾等后人,应理解为"先师,墨子大师",或者"先圣,墨子大师"。?

【第一节 立本】

天行广,而久;育万物,始生民。其施厚,而不德。

子墨子曰:「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上天信仰是华夏传统的信仰。天,在华夏传统是人格化的天帝。天帝创造了世间万物,并且司掌赏罚。天帝在万物、人死去的时候对人们进行审判。合格者回归上天;不合格者,道教认为将有两种处置。一是下地狱受罚,然后灰飞烟灭被消灭;二是受罚之后,再次轮回,重新修行。这就是庄子记载的"不报于人,而报人之天"。天帝也会通过灾异给人们一些提示,人们如果能够正确理解,将获得一些天志的感应。

修行成功,那些得以回归上天的人,也就是墨家所说的鬼神。鬼神们与上天合而为一,又会被派出来查察天下万物。古代所说的万物,包括了人。人也是万物之一。子墨子曰:「鬼神之明,不可为幽闲广泽,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人怎么可能逃过天帝的查察和报应呢?这是「其明久而不衰」。

另一个方面天帝又兼爱天下万物,为万物准备好了生生与修行的条件。这是「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不德,此处暂且理解为不求物质回报即可。熟悉墨学概要以后再去深入理解什么是"德"。天帝既是天下万物的慈父,又是天下万物的主宰。除天帝之外,没有其他主宰。即使鬼神,亦惟天帝之「耳目手足」耳。他们唯天帝的意志为意志,只是天帝指令的机械执行者。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遵从「天之所欲」。「天所不欲」且不可行之,免遭报应,也失去了回归天帝怀抱的机会。当然,天帝兼爱所有人,其中包括能够反省归正的人。信仰与尊奉天帝,什么时候都不晚。?

皆天臣,无贵贱;志功辩,非有命。众生生,辅天生。

子墨子曰:「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所谓臣,一方面指顺服者(甚至有奴才含义);一方面又有义子身份。天下人皆天帝之子,并非仅有天子一人。所有人在天帝面前都是平等的。「谓台执者,若弟兄」。不管职位、身份先后 ,所有人都是兄弟。华夏传统「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每个人都有独立感应天志的权利、责任和能力。

天帝明察万物,然而却并不操纵每个人的命运。天帝欲万物自生而生生,从而从中遴选能够修行成功的人。生,即生长、成长、成熟。生生,即众人皆生。心志之成长是生,身体之成长也是生。万物皆有灵与肉,都需要生生。灵在古代称为鬼魂,是人的精神一面。人之身体直接受之于父母,亦间接受之于天帝。所以人们都有天帝之义子身份。天帝不操纵每个人的命运,则任何人的命运皆不可断言。此为「非命」。天帝欲天下万物皆生生。人尊奉天志,辅万物生生。此所谓「辅天之生」。

那么天帝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修行成功,或者需要责罚,甚至需要消灭呢?答案是:「志功为辩」。人的自生与生生,可视为天帝赋予的天责。信奉天帝,竖立了生生之志还不够。还要能有相应的功效。然而不能认为越富有或者越有功绩于天下,就必然比功绩小的人能得天帝赞赏。这一点需要结合下一条的「生谓性」理解。人性是天生的,其中包含了性格、智能等内容。有些人天生能力就强,人们天生能力有不同倾向。天帝为什么不把人们造得一摸一样呢?原因很简单,有同有异才能交得,交得才能生。老子说"三生万物,气以为和"。三,即参,即交;气以为和,即墨家所言交得。交得就是互通有无,互相合作,从而能够有得。人们都一摸一样是无法交得的。所以所谓人之功业,并不单纯贵多贵大,更贵发挥自己的天赋。天赋得以充分发挥,又信奉天志,就合乎「志功为辩」。完成了自己的天责--「辅天之生」。?

生谓性,如湍水;欲恶平,漏与雍。染不当,身日危。

齐墨大师阐发墨学说,「生之谓性」、「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这是墨学中对"性"的最精确表述。人性乃天生,无所谓善与不善。只在人与人交互的时候,才有善与不善;只在人是否遵循天志的时候,才有善与不善。善与恶都只存在于交互范畴里面。人性之中被天帝置入了自生与生生的种子。否则人们怎么知道要自生与生生?自生与生生也是人内在的驱动力,其中还包括实现自己天赋的内在驱动力 。

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如湍水」。如果无节制地倾泻而下,就可能对其他人造成冲击。我们爱财,可能夺取了别人的钱财或者夺取了别人正当的获取机会。这种人性的向外作用趋向被称为欲恶。墨家主张人不能过于贪求欲恶。不能仅仅讲求自生,也要注意生生。毕竟自生与生生皆能,方能「辅天之生」。「平,知无欲恶也。然」。然就是理性,要理性看待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其中不要掺入个人欲恶。而要以天帝的欲恶为欲恶。因为天帝是最大者,其欲恶覆盖了天下万物的欲恶。符合天帝的欲恶也就符合了个人欲恶。只要相信天地之兼爱,就必然相信天帝之欲恶必然能实现我个人的欲恶。个人的欲恶不受节制不行,将会破坏他人之生。个人的欲恶不畅流也不行,如此我们将实现不了自生天责。破坏了修行,也会郁闷难平。所以对于人性,必须疏堵结合。堵住会害人的流向,畅通能自生与生生的流向。这种智慧,可能源自大禹治水。疏堵结合才能治好奔腾的江河。疏堵就是本字条中的「漏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中,又必须保持与环境的交流。"三生万物"、"同异交得"。那么就很容易被其中不良习气所侵染。人们只能提高自己的智能,坚定天志信念,从而提高鉴别能力。使自己不被恶习所染,而被那些践行天志的榜样所染,被良好的习气所染。「染不当,身日危」,人们应当戒惧。?

爱利敬,性之善;仁义礼,心之志。原浊者,流不清。

人之性在墨学中由智能、性情组成。人的智能超越万物,所以人是万物之首。性,即人性。其中墨家推崇「爱利敬」三者,爱人爱己、利人利己、敬人敬己。情,即情绪。包括喜怒、乐悲、虑忧、惊恐。性与情合称性情。上一条提到墨家修养的「平,然」,要理性。理性则需要「去六」。即「必去喜,去怒,去乐,去悲,去爱, 去恶」。墨家也强调「勇」,对应情之中的惊。简单做减法运算,可知墨家不去利敬、虑忧恐。去六之后得以「辟」。所谓辟,即开辟,即去除障碍打开视野。喜怒、乐悲、爱恶都会因为冲动或者偏向遮蔽我们的视野,使我们不能做出适宜的判断。

人心是人性因为智能的发展而形成。人心又向外伸展,这种向外作用的取向,称为"志"。华夏古人非常重视养心、立志。养心就是使心智慧而且淳朴,不离于天志。立志则围绕「志以天下为芬」,也就是前面条目所说的「生生」。墨家把爱定义为「志以其为芬」,可见墨家对天志的顺从。而在志向之中,墨家推崇「仁义礼」三者。三者分别是「爱利敬」加之智能形成。仁,体爱也。是能够体会别人的爱。义,利也。是人们利益的体现和获取路径等。礼,是礼让之心,是尊重。「爱利敬」是「原」,原目的、原动力;「仁义礼」是「本」,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