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崇:中国民族主义兴起:向左走,向右走?」正文
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周边国家与中国领海争端不断,形势严峻,国内反应强烈,特别是主张强硬回击、甚至动用武力解决争端的民族主义立场引人注目。据环球时报做的电话调查,在黄岩岛问题上主张采用武力解决的中国人达到将近八成。环球网评论频道发起题为“日本在钓鱼岛上会‘动真格的’吗”的调查,逾万名网友参与调查。其中,78%的网友认为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日本目前处于上风,70.9%的网友支持军事解决钓鱼岛问题。外媒惊呼中国民族主义抬头。民族主义兴起的发展趋向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
一、当前我国民族主义的特点
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和运动,视本民族、本国的尊严和利益为最高价值,主张通过各种方式特别是强硬手段维护本民族、本国的利益。当前我国的民族主义具有以下特点:
(一)关注的焦点在海疆。
近些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岛礁、领海争端日益突出,矛盾凸显。中国主张的固有岛礁和海域不断遭到周边国家蚕食、侵占,我国海洋权益受到很大侵害,我国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围绕领海争端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如中日撞船事件、黄岩岛事件、越南舰船骚扰中国渔民事件、日本“购买”、“国有化”钓鱼岛事件等等,这些事件引起全体中国人的关注。中国民族主义产生之初,关注的是民族生存危机;五四运动其间民族主义高涨关注的是领土被割让,外交失败的问题;此次民族主义关注的是海疆安全问题。海疆安全成为关注的焦点还有两点原因:一、中国陆地边疆的划线任务基本完成。除中国和印度的陆地边疆划线任务未完成以外,其他的陆地边疆划线已经完成;二、中国人特有的海疆历史敏感性。近代以来,列强入侵中国,都是从海上开始,攻入中国腹地,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中国人具有历史意识,重视历史的经验教训,对海疆安全具有敏感性。现在海疆出现众多争端,会触动中国人敏感的历史神经。
(二) 是一种情绪和思潮,不是行为。
目前中国的民族主义是一种情绪和思潮,这是对中国所处国际环境和周边形势呈现被压迫感的反弹和对中国海疆争端被动地位战略焦虑的产物。在21世纪的前10年,美国的战略重心投入到了全球反恐战争,中国的发展空间相对宽松,国力增强很快。现在美国高调重返亚太,把战略重心转向亚洲太平洋。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亚太大国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国家利益方面有美国有很多结构性矛盾和冲突。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想方设法对中国进行打压、围堵,压迫中国的发展空间。现在美国利用巧实力,在亚太纠集众多盟国、盟友,合围中国;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利用岛链,不断鼓励、挑动盟友挑衅中国,滋事生非,扰乱中国周边安定环境,坐收渔翁之利。美国重返亚太的结果是中国的海疆全线告急,多点争端同时出现,甚至各个海域声索国有联手对抗中国之势,中国的海疆安全压力空前严重,连中国历史上最弱的晚清都未出现如此局面。由于中国战略准备不足,中国政府的应对相对比较被动,岛礁、领海被别国事实侵占难以短时间收回,争端解决的前景不明朗。中国民族主义兴起本身就是国内民众对海疆安全的一种战略焦虑,是这种被压迫感反弹的结果。目前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只表现为情绪和思潮,民众并没有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集会等活动,没有出现围攻外国使、领馆等过激行为。
(三) 借助媒体,呈现扩散之势。
媒体有关注焦点、热点问题的天性,在问题解决以前,会持续的追踪报道。在每一次事件出现以后,各种媒体包括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新闻网站、各种论坛都会刊发大量的文章和资料,帮助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预测事件发展的方向。各家电视台都会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解读事件,展望事件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电视台的军事节目不断增多,包括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这个现象本身说明了中国观众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同时也说明了社会需要更多军事方面的信息,这也是民族主义的大众心理基础。军事本身具有对立情绪,是把事件方分为敌我对立的两方面,是一种零和角度看问题的方式,军事节目的增多,本身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绪扩散的外化。
(四) 军方人物表态,引人注目。
一般认为军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强力工具,属于强硬派,军方本身就是民族主义的代表。在以前的领土领海争端中,考虑到涉及与外国关系,中国政府主要由外交部来表达中国官方立场,军队服从国家大局,军方不单独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是中国的惯例。但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一些军方人物表达了中国军队的态度,措辞强硬,引人注目,外媒也注意到这个情况,日本媒体甚至说中国军方已经开始影响中国政府对外决策了。表态的军方典型代表是中国军事科学院的罗援少将,每次争端出现,媒体上总能听到他的声音,立场坚决,因此也成为媒体热访的对象。经常参加访谈节目的还有军队的其他一些人,如彭光谦,徐光裕,尹卓等,这些都是学者型军人,都会从军事的角度解读事件。这些军人不是指挥官,由他们发出声音,身份适当,表明中国军队的态度和立场,释放相关信息。国防部实行发言人制度以后,国防部发言人也会适时说明事情的进展,表明中国军队的态度。军方人物发言和国防部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作为一个窗口,可以使外国更全面了解中国军队和中国的政府立场,减少误判,缓和局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当前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状态
如前所述,中国当前的民族主义兴起是对外部压迫、海疆安全受威胁产生的的一种战略焦虑,这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还有很重要的内部原因――中国国力的迅速增强。从历史上看,当一国国力快速增强,国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就会迅速上升,国内民众希望凭借国力赢得国际上的尊重,甚至希望恢复历史上曾经的光荣。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很快,曾经对美国说“不”,希望改变美日之间不平等的地位。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迅速增强,希望一扫郁积在整个民族心头的百年悲情,彻底改变弱国地位,达到国富民强,赢得国际尊重,最终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中国内涵式的和平发展受阻,外部势力不断制造事端,领海岛礁被侵占,并且得寸进尺继续不断蚕食,我们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效果微弱。这就促使我们反思以前的政策和作为,只有和平的意愿不能保证和平的结果,和平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手段去保证才能实现。这是我国民族主义兴起的两点原因,明确了兴起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它的状态和发展趋向。
很多专家、学者视民族主义为洪水猛兽,认为民族主义将冲击我国既定的和平崛起战略,会破坏我国发展的安定环境,这是一种倒果为因的看法。如前所述,恰恰是我国的和平崛起战略受阻,维持现状而不可得的情况下,我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潮才扩散和抬头,这是民众对周边环境和海疆争端的一种集体反应。
我国当前的民族主义以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内核,在具体方式上强调综合运用经济、外交、行政、民间力量和军事手段,以维权为目标,并不刻意夸大军事手段的作用。在运用军事力量的时候,讲究时机的选择和力度的把握,以军事威慑为主,军事打击为辅。以强硬派代表罗援少将的主张来看,他主张在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上用“六个存在”来解决:行政、法律、军事、执法、经济、舆论;在钓鱼岛问题上,其中最强硬的军事存在是主张应在钓鱼岛附近设立军事演习区、导弹试射区,必要时将钓鱼岛作为中国航空兵的靶场。军事存在并没有主张我们主动向日本自卫队发起攻击,并且前提是日本如果在钓鱼岛驻军,改变了事件的性质,我们把钓鱼岛周边海域变成导弹试射区和航空兵靶场来应对日本彻底霸占钓鱼岛的图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主张是对我们以前口头宣传多于实际作为,处于被动局面的反思,是多管齐下的建设性意见,用实际行动表明中国政府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坚定决心和态度,属于理性爱国。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民族主义属于理性民族主义的范围,处于可控的状态。
有人以网络上网民的极端言论作为论据,说中国的民族主义是极端民族主义、盲目排外主义,这种观点言过其实。网络上的极端言论大多是网民们的情绪化宣泄,只是说说,在现实中既不会这样说,更不会这样做,并不是网民内心真实状况的反应,更不能据此就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是极端和盲目排外的。
三、当前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向
当前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向如何,取决于中国政府以后对外政策的效果。民族主义的发展倾向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与政府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如果中国政府积极反思以前的领海争端政策的优劣,从全局出发制定海洋战略,推出系列举措,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积极协调与周边国家关系,有效应对各种挑战,扭转在领海争端方面的被动局面,逐步收回被侵占的岛礁和海域,能够切实保障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是这种效果,中国的民族主义会继续支持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保持温和、理性态度,处于可控状态。中国政府的合法性和政策执行力会增强,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对政府不满加深,政府权威下降。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效果不佳,在领海争端方面仍然处于被动局面,且进一步朝不利于我的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继续受到损害,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无法有效维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民族主义会进一步扩散和蔓延,,且对外的民族主义矛头会内转,外部问题内部化,和内部问题纠缠在一起,加大国内问题解决的难度;甚至民族主义会和民粹主义相结合,以“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代言人自居,以“公正”、“平等”、“自由”为旗帜,占领道德制高点,反对政府的内外政策。政府会成为矛盾的焦点,改革的措施也难以推行,处于内政、外交的双重困境之中。
这两种情况在历史上都有典型例子。晚清政府在一开始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反抗列强的侵略,甚至是一再失败的情况下,人民仍然支持其反抗外国侵略。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义和团运动后期提出的口号――扶清灭洋。“扶清”以“灭洋”是亿万中国普通民众的共同心声,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实质上是普通民众对列强侵略中国的反弹。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放弃了抵抗,改为和列强合作,签订《辛丑条约》,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进一步丧失,社会不满不断滋长,清政府由此也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为高举“民族、民权、民生”旗帜的革命者立志推翻的对象。革命的兴起,促使国内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大大增加了清政府推行改革的难度。外部不能维护民族尊严,内部改革措施不能有效执行,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中灭亡了。从晚清政府开始,能否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成为一个政权是否合法的试金石,凡是不能维护民族尊严,不能保证国家独立的政权都成为民族主义攻击的对象,都会陷入困境之中,成为短命的政权。袁世凯政府、北洋政府概莫能外。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提出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纲领,在建国之初废除了与外国的不平等条约,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整个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达到自鸦片战争后百年来的顶峰,取得了民众的大力支持,“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取得了成功,这些为执政党奠定了坚实的合法性基础。
从上面分析的结果来看,中国政府应该竭力避免第二情况出现,应该引导民族主义朝第一种结果发展。前面分析了此次民族主义兴起的两点原因,主要是国力增强与被战略压迫、领海争端解决不利这个现实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突破口就在海洋。海洋是中国的战略物资供应库,海洋将为中国的下一步崛起大大拓展战略空间,搭建中国走向强盛国家的战略通道,中国必然要走向海洋。海洋和海疆安全是历史、现实、内政、外交、战略、战术等方方面面问题的交接点,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在整个国家大局中的处于关键地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关系国家众多,大国、小国利益纠集在一起,错综复杂,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但是领海主权是国家核心利益,海洋关系中国发展全局,因此中国政府一定要树立海洋战略观,积极组织精锐力量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布局和谋划,把开发海洋和维护海疆安全纳入到整个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做到维权与开发并重,综合运用经济、外交、民间、军事等各种手段,多管齐下,软硬兼施,迫使领海声索国逐步放弃其领海主张,中国收回被侵占岛礁。
如果中国政府在领海争端方面处于有利地位,逐步收回被侵占岛礁,就解决了民族主义的最大关切,民族主义就失去了的向激进方向发展直接动因,民族主义会保持温和、理性的状态,支持政府的内外政策。
在宣传教育方面,国家要引导媒体对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做客观、理性的分析,疏导、缓和民族主义情绪,减少政府的决策压力。媒体有迎合受众心理的一面,有时会故意渲染甚至夸大问题本身的严重性,以引起社会关注,但是这样会恶化解决问题的舆论环境,对此,政府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中国的对外问题方面,政府的宣传管理机构,要引导媒体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分析现实情况,宣传领海争端是一个逐步解决的历史过程,帮助读者和观众全面、客观地认识问题,减少受众的压力情绪和焦虑心理,为政府解决问题创造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