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耕:新世纪以来国外共产党的理论纲领变动」正文
进入新世纪十余年来,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扩展及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不断加深,国外共产党也在前进的道路上艰难探索,并在理论纲领上适时做出了调整和变动。
对时代、社会主义及资本主义发展的看法
不少国家共产党的纲领中都认为,当今世界仍然处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这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所决定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命运。当今,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革命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强国仍然处于最高和最后阶段――帝国主义阶段,但正在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逐步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并力图建立野蛮反动的国际帝国主义体系。
发达国家的共产党,如日共认为,现在美帝国主义成为对世界和平与安全、各国国民主权与独立的最大威胁。美国正试图在经济“全球化”的名义下,将世界各国纳入以美国为中心的经济秩序中来,经济霸权主义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很大混乱。法共则提出,希望通过解放每个人,通过社会占有,通过共同拥有和分享知识、权力和财富,来迎接当今的巨大挑战;不希望世界被引入掠夺资源、盲目竞争、冲突和战争的歧途。他们拒绝一个不公正、不平等、一贯弱肉强食的社会。资本主义不是历史的终结。
新兴国家的共产党则根据本国实际提出了对时代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看法。俄共提出,在进入新世纪后,人类历史面临着对发展道路最戏剧性的选择。由相对立的社会阶级利益来决定发展道路的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模式会在保留现有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结构的情况下,遏制甚至停止世界经济的增长。它可能把人类分为“百万富翁”和受他们剥削的圈外人,可能借助“世界新秩序”确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面统治。第二条道路要求,从本质上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使科学和工艺进步转向人道主义的准则,保留全面的生态平衡,同时提高地球上所有居民的福利水平。俄共认为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俄罗斯来说是最有依据也是最符合其利益的。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一种群众运动和社会制度将获得新生。印共(马)则提出,当代主要的社会矛盾依然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主要资本主义中心间的矛盾必然加剧。新自由主义在全球扩张,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矛盾迅速激化,资本主义国家内劳资矛盾激化,所有这些矛盾将继续加剧并对世界事务产生影响。
对党的性质和纲领目标的看法
越南、朝鲜、老挝、古巴四国共产党在其纲领中对党的性质的表述,都是两个先锋队或包括两个先锋队的含义(阶级和民族的先锋队)。对党的最高纲领的表述,也都坚持共产主义。越共党章写道,党是越南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越南劳动人民和越南民族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宗旨是把越南建设成为独立、民主、富强、社会公平文明的国家,消灭剥削、成功实现社会主义,最终达到共产主义。朝党的纲领写道,朝鲜劳动党是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有组织的先锋队。最终目的是实现全社会的主体思想化,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老党党章则规定,老挝人民革命党是工人阶级的最高政治组织,是工人阶级、爱国劳动者和全民族权利的代表。古共提出,古共的根本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忠诚于共产政党世界主义理想,它是由工人阶级和最广泛的劳动阶层以及所有爱国者和革命者组成的先锋队。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共产党的处境较为艰难,所以对党的性质的要求有所改变,一般放弃“先锋队”的提法。如法共党章规定,共产党向所有社会运动力量和公民力量开放。日共章程规定,日共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是日本国民的政党,是对所有为实现民主主义、独立、和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以及为实现日本进步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的人敞开大门的政党。意重建共党章提出,我们为现在与未来所选择的党,是在全面革新的政治信念上,通过重建共产主义的规划而建设的党。并称与21世纪相适应的社会主义要求与“斯大林主义”、“现实社会主义”彻底决裂。
新兴及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由于处境较好一些,有的党还参政,所以其纲领保留了较多的传统因素,但也有创新。俄共党章规定,俄共建立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其主要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在集体主义、自由与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公正的社会。它拥护苏维埃式的真正人民政权,巩固多民族的联邦主义。俄共是爱国者的党,国际主义者的党和全民族的党。印共(马)提出,印共(马)是印度工人阶级的革命先锋队。党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南非共提出,力争成为南非工人阶级的领导政治力量,并在推进、深化和捍卫民族民主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斗争中促进工人阶级的利益。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消灭了一切人剥削人的制度,所有人类劳动成果均实行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对有关党的指导思想的看法国外共产党只要坚持选择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目标的,一般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却呈现出两个特征:
其一,除马列主义指导思想外,不少党都以本国领袖人物的思想同作为指导思想。如朝鲜劳动党,一方面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但另一方面又提出伟大领袖金日成的革命思想――主体思想作为唯一的指导方针。越南党提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为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吸收人类智慧精华,把握客观规律、时代趋势和国家实际情况。秘鲁共产党提出,秘共的意识形态基础及政治活动依据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者的思想贡献,特别是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吉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哥伦比亚共产党提出,要遵循玻利瓦尔和拉美精神,并致力于推动哥的民主革命。委内瑞拉共产党也提出以马列主义和玻利瓦尔反帝的解放理想为指导。智利共产党以马列主义、雷卡瓦伦思想为指导。古共则提出,古共是何塞・马蒂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创建的古巴革命党的忠实继承者。意大利重建共提出,葛兰西的革命教导,继承20世纪工人运动和妇女运动遗产,这一切是革新共产主义根本特征的关键性坐标。
其二,除承认和坚持马列主义指导思想外,一些党还提出指导思想来源多样化的观点。这在发达国家共产党的理论纲领中表现明显。德共提出,社会主义是全人类的事业,但实现这一目标的政治和世界观的途径是不同的。德共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世界观基础是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理论。但其他信念也可以达到这一目标,如源于宗教的或一般的人道主义信念,反法西斯的、女权主义的、和平主义的、评判全球化的、反种族主义或生态方面的信念。法共党章也提出,加入法国共产党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或是源于受理论创新和马克思观点的影响,或是源于所有解放斗争的历史,包括女权主义、人道主义、反种族主义、生态主义、和平主义、反殖民主义和反帝国主义斗争,以及促进世俗化、反对所有歧视和排斥的斗争等。多样性是效率的保证。2004年成立的欧洲左翼党在其纲领中提出,我们秉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的价值观和传统,秉承女权运动与性别平等、环保运动和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国际团结、人权、人道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的价值观和传统,以及民族和国际范围内进步和自由的思想。上述共产党指导思想来源多样性的立场,实际上反映出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欧洲共产党受社会民主党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影响较深。
对民主集中制、混合经济、多党制的看法
由列宁创立的民主集中制是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这一原则在不同国家共产党的实践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苏东剧变后,随着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对共产党的冲击,不少共产党改旗易帜,民主集中制原则也受到冲击。在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选择的政党中,不少党修改或放弃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但十余年过后,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不少党又恢复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提法。统计表明,目前为止43个国家的47个主要共产党中,在其纲领和章程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尚有33个党,占统计数的70%。另有14个党在其纲领和章程中不提或放弃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具有代表性的如法共、意重建共、西班牙共、南非共、尼泊尔共等。
一些党在其纲领和章程中,还承认并提出建立“混合经济”的目标。如葡共章程中提出,党在21世纪初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文化民主在内的“先进民主”;努力建设一个代表人民利益和全民民主参与的现代化国家,并在混合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利国利民和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经济。土耳其工人党在其新的章程中也规定,在国有经济主导,私有经济积极参与下,实施人民的、有计划的、混合性经济政策。“混合经济”即除建立公有制经济外,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斯里兰卡共产党章程规定,经济方面主张实行包括公、私部门在内的多种成分的混合经济。塔吉克斯坦共产党在纲领中也提出,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在公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基础上实现自由劳动,消灭人剥削人及所有寄生现象。同时形成国有、集体、个人(家庭)和私人经济共存的局面。尼泊尔共产党、墨西哥共产党等党章党纲中也有类似提法。
少数正在为争取政权而奋斗的共产党,如俄共、日共、南非共、尼泊尔共等,还在纲领中提出和承认多党制。如尼泊尔共产党的目标,是建立人民的多党民主制度。在其纲领中写道,“一个政党试图通过宪法和武力垄断国家权力的做法是一种独裁和专制行为”“多党竞争制度保证政党以有组织的方式在意识形态、纲领和政策上进行竞争”。南非共在新世纪修订的章程中也提出,党将承认所有在南非宪法范围内活动的社会团体和政党的独立的权利。这意指建立多党政治体制、定期举行公开和自由选举。日共在其新纲领中,对其设定的社会主义严格保障各种思想、信仰和自由,保障包括反对党在内的政治活动的自由。以“社会主义”为名,赋予特定政党以“领导”党的特权,与日本的社会主义道路毫无关系。塞浦路斯劳进党认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政党自由开展活动,民主地获得、掌握和变更政权。对宪法和社会制度的任何改变,都应该通过民主和公正的程序由人民自由选择。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