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学群:香港焦虑症」正文
如果一个两岁的孩子,当街便溺,应该怎么办?这个看似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实际上却是近期引发香港人和大陆人争拗的导火索。
事件起因是一对大陆夫妻,带着两岁的孩子在香港游玩,因为孩子尿急,妈妈拿出纸尿裤在街头给孩子接尿。有香港年轻人对着小便的孩子拍照并呵斥其父母,引发夫妻俩和几个年轻人的肢体冲突,并引发两地互联网上的近10万人对峙,乃至一些不理性的骂战。
第一眼看这事,许多人(如闾丘露薇)包括我在内觉得这可能是文化、法律以及社会的差异。往深处想,其实也不尽然。大陆人更多的是强调孩子,从"情"的角度理解问题。多数人认为,小孩撒尿是微不足道的事,是香港人小题大作。港人则多从"法"的立场上来理解,这里是香港,不允许这样,你不能想怎样就怎样。所以实际上是情与法的碰撞。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当街如厕都不应该。相信绝大多数的大陆父母都有这个概念。不是万不得已,父母也不会让孩子在街头小便。事实上,在中国大陆,孩子在街头小便的并不多(发生率可能确实高过香港),从未听说因此而对环境造成困扰。路人对此也多以理解宽容的态度一笑而过。
这类情况在美国本土也发生过。网上查一下,2012年9月,家住费城的一位妈妈带着2岁的儿子在逛一家服装店时,2岁的儿子要上厕所,但该服装店却拒绝借用,情急之下,母亲便让儿子到外面草地尿尿,正好被警察目睹而开了张50美元的罚单。母亲气不过诉诸媒体。在这之后,报道此新闻的NBC做的一项网上调查中,迄今为止在高达15万8921位读者反应中,有83%的网友不支持此罚单,只有13%的网友持支持态度,从侧面反映了大多数公众对孩子当街便溺的理解和宽容;进一步说明这样的争拗并非文化的差异,这其中主要的还是情与法的较量。这位美国妈妈是否上诉得直,互联网上无从查考。
无独有偶,《联合早报》对此事件的网上调查结果也十分相似。高达33%的人认为小孩尿急情况特殊,善意提醒好过强硬指责,仅低于指谪媒体的47%。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警方指肢体冲突事件之后,33岁父亲涉嫌偷窃被捕,其29岁妻子则涉嫌伤人。调查后,父亲获释,其妻子涉嫌伤人,但已保释外出。报道并未提及夫妇俩让孩子当街小便有任何罪行指控。其态度是较多与情还是与法,已尽在不言中。
与中、美、新加坡民间和香港警方高度一致的"情"相比,香港普通民众显然不想过此"情"关。人们不禁要问,在大陆发生灾难时,一向慷慨大方的香港人爱心同情心的"情"哪里去了?他们为何变得如此的急躁,甚至连两岁的孩子在哇哇大哭也全然不顾呢?在我看来,香港人是得了香港焦虑症。
香港焦虑症是指对香港的现状不满,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产生的焦虑。自香港回归以来,香港可谓生不逢时,多灾多难。先是1997金融危机,后是沙斯(SARS),再之后是23条立法的争拗。自由行带来的副作用如社会治安、孕妇涌港、学生学位争夺、婴儿奶粉紧张等也日益明显。政府高管丑闻带来的管治困难,久拖不决的政治改革和2017年特首选举方法的争拗,更是令港人士气大伤。另一边厢,港币贬值,香港国际地位边缘化,社会的边边角角逐步大陆化,更是让香港人的优越感下降,打击香港人的自信心。
可以说,除金融危机外,香港民众对于香港社会的不满,都与大陆或大陆人有关。相当多的香港人对大陆人的观感,由好变坏就在情理之中了。对大陆人的怨气和焦虑也渐渐积累。反大陆游客、反大陆移民、反引进大陆人才的群体油然而生。极端的例子是对大街上大陆游客的谩骂;闯香港驻军部队所在地;在报纸上称大陆游客是蝗虫;在大陆事业发展得好、为大陆人说话的香港艺人则被称"港奸";大陆学生在香港意外死亡也被一些港人喊好等。这些极端的人虽然是少数,但对民间草根阶层焦虑扩大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
如同之前大陆游客在地铁吃东西引发的骂战一样,小孩一泡尿引发的大陆香港空前骂战,虽然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它是心理学上的"移情",是香港焦虑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可以预料,情况不改善,类似的简单小事,以香港人、大陆人为标签,上纲上线的骂战还会继续上演。大陆香港民众之间的裂口,只会越来越大。
香港焦虑症成因复杂,症状时轻时重,要治疗还真不易。可以肯定的是,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两地的政府都应该积极参与,未雨绸缪,及时解决大陆与香港的矛盾,减低港人心底怒气,才是正途。(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