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国家视阈里的中国边疆观念

作者:周平发布日期:2014-09-19

「周平:国家视阈里的中国边疆观念」正文

【内容摘要】作为国家疆域之边缘性部分的边疆,是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经过主观认定而确立的,是构建的产物。边疆的构建、调整和治理都受到既定边疆观念的深刻影响。边疆观念是国家总体治理中地理空间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自秦汉之际确立边疆之后,便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边疆观念。边疆观念不仅对边疆的确定、调整和治理发挥着重要影响,而且自身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形成了一个边疆观念演变的过程。今天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内部状况和外部形势,需要对传统的边疆观念进行重新审视和相应的调整,构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边疆观念,进而形成恰当的边疆战略,从总体上规划国家发展的地理空间格局,促进边疆治理和国家整体发展。

【关键词】国家视阈 中国边疆 边疆观念 新形态边疆

疆域广阔且不同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国家,往往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将国家疆域的边缘性部分界定为边疆,并采取特殊方式加以治理。因此,边疆既拱卫着国家的核心区域,为其提供安全屏障和战略纵深,也是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地理空间,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在地球表面已经分属于不同国家或为不同的国家所控制以后,尤其是在国家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边疆的意义就更为重大和突出。然而,边疆并非纯客观的存在,而是一定客观条件基础上主观认定的产物。因此,对于疆域广大的国家来说,科学规划国家的核心区、边缘区和外围区,以及对边疆进行恰当的界定、调整、开拓和治理,是国家治理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其实质是国家总体治理中的空间运筹和空间谋划,属于国家治理中的地理空间管理范畴。而在此过程中,边疆观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边疆观念,对边疆及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发挥着根本性的影响。边疆观念是国家治理的总体谋划中一个极其重要并具有全局性影响的因素,存在于国家整体治理和国家战略层面,在政治文化的总体结构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并构成了国家的边疆理论的核心内容。

中国改革开放推动下的现代化快速推进已经持续30多年,国家自身的状况及所处的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跨入新世纪以后,不仅实现了由国家建设时期向国家发展时期的转变,而且越来越融入世界,国家发展的外向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对世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国家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边疆问题,构建一个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边疆理论,进而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边疆战略,因而就有必要对中国的边疆观念进行全面研究。本文就在国家视阈中考察中国边疆观念的变迁,在全面梳理边疆观念发展和演变过程的基础上讨论重构边疆观念的问题。

一、边疆观念在历史上的形成和演变

回溯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边疆观念最早形成于秦汉之际。它的形成及其随后的演变,都与王朝国家的统治和治理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王朝国家不仅根据统治和治理的实际构建边疆观念,也根据统治和治理的需要对边疆观念进行充实和调整,从而使边疆观念呈现出一个不断调整、变化的演变过程。而边疆观念本身,也在此过程中积淀了特定的历史内涵,变得越来越复杂。

建立于公元前221年的秦王朝,不仅在中国的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对中国的整个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都发挥着根本性的影响。秦王朝建立在七个诸侯国的基础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其疆域东至海,西至陇西,南至岭南,北至河套、阴山、辽东,是前所未有的庞大国家。

对于这样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来说,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统治和治理方式,是国家面临的头等大事,关乎国家的兴衰存亡。为了应对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课题,秦王朝采取中央集权的方式配置国家权力,将全国划分为若干郡县并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具体的治理,以此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然而,辽阔的疆域内不同地域间的差异巨大,王朝国家必须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治理政策。但秦王朝仅存在了15年,未能解决国家不同区域的有效治理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在继之而起的汉代才逐步实现的。

王朝国家对不同地域进行区别对待的治理要求,得到了先秦“一点四方”和“五服”、“九服”观念的支持。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社会现实,促成了人们以中原为中心向四周渐次推进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从而把外围区域划分为“四夷”(东夷、北狄、西戎、南蛮)。在这样一种认识周围世界的观念逻辑之下,便出现了“五服”和“九服”的观念。①

在这样的文化观念及其相应的认识论指导下,王朝国家在治理中便将中原确定为国家的核心区,将中原之外王朝国家统治能力所及的区域确定为边缘区――夷狄区,采取特殊方式进行治理。东汉时的班固就提出“内诸夏而外夷狄”,主张内外有别,“是以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国;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其慕义而贡献,则接之以礼让,羁縻不绝,使曲在彼,盖圣王制御蛮夷之常道也”。②这个被特别区分出来的边缘性的夷狄之区,就是最早的边疆。换句话说,边疆就是王朝国家疆域内与核心区有着显著区别,并且需要采取特殊方式治理的区域。

这样的治理思维以及由此形成的边疆划分和边疆观念,在此后的各个王朝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继承和发展中,王朝国家的边疆观念得到巩固,并逐渐具有了稳定的内涵:首先,边疆是王朝国家统治的边缘性区域或王朝国家统治能力所及的外围性区域,王朝国家有必要在这些地方设置机构,实施政治统治并进行开发和经营;其次,边疆是华夏之外的其他民族生活的区域,有着完全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夷狄文化,有待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并对其开化;再次,边疆为山川阻隔,是远避之地,不易通达,人烟稀少,经济落后;最后,边疆是国家的外防区域和腹心区的缓冲地带,拱卫着国家的中心地带,是军事设防的重要区域,具有战略的意义和军事的意义。由此可见,在特定的政治和历史环境下被划分出来并界定的边疆,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和战略的多重涵义,是一个涵义复杂的概念。

在统治范围划分为核心区(即诸夏)和边疆(即夷狄)③的基础上,王朝国家逐渐形成了对边疆进行特殊治理的思想,就是所谓的“守中治边”、“守在四夷”。按照这样的治理思想,边疆对于王朝国家来说既重要又特殊,应该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进行治理,边疆治理要围绕核心区的发展和安宁而展开。在这样的总体思想指导下,各个王朝在具体的边疆治理中形成了朝贡与纳质、羁縻制与土司制、和亲与盟誓、教化与互市、设治拓道与屯垦移民等具体的治理方略。④

这些在特定的边疆观念基础上形成的边疆治理思想和方略,反过来又进一步巩固了边疆观念的地位,丰富了边疆观念的内涵,进而成为传统边疆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上边疆观念的考察,必须给予这些内容必要的关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的边疆治理思想和方略,在道德的层面可能是乏善可陈的,但却在边疆治理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上的边疆治理总体上是成功的,正因为如此,王朝国家才形成和保持了庞大的疆域。

然而,王朝国家的边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调整和变动之中,并对边疆观念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王朝国家边疆的变动,主要体现于内部分界线的变动和外部边缘性的变化两个方面。首先,随着王朝国家边疆治理的持续进行并取得成效,边疆在经济发展和中华文化教化基础上构建起的与核心区同质的东西越来越多。这种同质性增加得最多的当属边疆与核心区分界线附近的地区。随着边疆与核心区分界区域同质性的增加,边疆与核心区的分界便缓慢地向外推移。其次,随着王朝国家自身的发展和边疆治理成效的显现,王朝国家的统治范围也出现了向外扩展的趋势,从而使边疆的外延线向外推移,拓展了边疆的范围。这在王朝国家边疆的发展中体现得极为突出。

在秦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王朝国家周边没有出现力量强大到能够与之抗衡的政治共同体。而王朝国家的君主又多有开疆拓土、扬威德于天下的雄心。强大的国力和辉煌的文明,不仅对周边的其他民族产生了政治上的吸引力、军事上的威慑力,也具有经济上的影响力和文化上的感召力,于是王朝国家周边的其他民族纷纷内附、归附、臣服、降服于中原王朝,愿意与华夏民族共同构建统一的国家政治共同体,而这些民族的政权也主动向中原王朝输诚纳贡,直接并入王朝国家或成为王朝国家的藩属。当然,当王朝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而出现败落、衰微或分裂的时候,其中的一些民族就离中原王朝而去,甚至反目为敌,主动进犯。

但是,到十七、十八世纪,王朝国家与另外一个强大并不断向外扩张的国家共同体不期而遇并发生直接碰撞。1643年后的10年间,沙俄三次将势力扩张到中国的黑龙江流域。清王朝在1685年和1686年进行了两次反击,才使沙俄向东部的扩张受到遏制。在清政府的要求下,中俄通过谈判于1689年8月27日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随后,又在1727年9月1日签订《不连斯奇条约》。⑤通过这两个条约,王朝国家有了固定的边界,在中国历史上开了以条约方式确定国家边界的先河。于是,世界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主权⑥观念就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从外部嵌入到王朝国家之中。王朝国家有了边界以后,长期存在的那种以中原为中心,由内而外划定边疆,把远辟的夷狄之区界定为边疆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边疆不仅要由内及外地划定,也要由外及内地确定。边疆不仅具有内部分界线,也有了明确的外部边际线,向外推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不存在了。这样的思维和做法,强化了从疆域的角度划定边疆的思维,使边疆的文化涵义得到削弱,地域的涵义开始增强,引起了传统边疆观念的根本性变化。自此以后,人们开始更多地从地域的角度看待和确定边疆了。

1762年,清王朝在分区测绘的基础上绘制完成了著名的《乾隆内府舆图》。此图作为清代疆域之依据,最终确立了中国的历史疆域,面积约1270万平方公里。庞大的疆域有了明确的外部界线,中国的边疆范围也就基本明确了。但是,鸦片战争后的半个多世纪,王朝国家在与西方民族国家正面碰撞中屡显颓势,并因此而进入了不平等条约时代。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的大片土地,不仅让王朝国家丧失大片边疆,而且从反面向王朝国家和国人灌输了条约意识和通过条约确定边界的意识,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以国界划定边疆的外部边际线的观念,也因此使中国传统的边疆观念逐步具有了某些现代的内涵。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