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生:中国参政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正文
【内容摘要】参政党是中国民主党派性质和职能作用的基本定位,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特有的政党类型,也是区别于世界各国政党的一个重要特征。参政党概念的提出和实践,丰富和深化了对政党基本属性、政党关系性质、民主实现形式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认识,为世界政党政治和民主政治理论增添了新的内涵,在我国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显示了独特的政党功能。实现政治诉求,满足利益需求,获得发展空间,实现互利共赢,是发挥参政党作用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参政党 政党属性 政党关系 民主实现方式
在政党政治中,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政党主要有执政党、在野党、反对党和联合执政的党。中国的民主党派既不是执政党或联合执政的党,也不是在野党或反对党,而是参政党。这是中国民主党派性质和职能作用的基本定位,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特有的政党类型,也是区别于世界各国政党的一个重要特征。要认识中国的民主党派,理解中国的政党制度,把握中国的民主政治,就要深入研究中国民主党派的参政党性质和职能作用定位,充分认识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中国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定位,是1989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确定的①。参政党并不仅仅是一个新概念,而是对中国民主党派性质和特点、历史和现实、作用与贡献的深刻概括和集中反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刻的政治内涵,是实行多党合作的必然结果。
中国民主党派成为参政党,反映了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中国社会各阶级中,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的社会基础,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直接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家服务的并为他们豢养的阶级,他们是革命的对象。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三重压迫,农民阶级和包括知识分子、小商贩、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等小资产阶级,不同程度地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他们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它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它又与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政治上的软弱性,是革命的同盟军。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这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所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②
这个现代中国革命的根本规律,决定了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必然成为统一战线的领导者。中国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代表,必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同盟者,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则成为统一战线的核心内容。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和前途,既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同于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这个联合专政当然不是联合执政,但统一战线中的各个革命阶级,都是国家政权的当然参加者。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可能,因此就不应该是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民主党派成为参政党,在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中,都有一定的比例的代表人士担任领导职务。
中国民主党派成为参政党,反映了中国民主党派的性质、特点和历史性进步。中国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但作为联盟性的政党,在政治上更多的是代表作为中间势力的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进步性,决定了其政治代表中国民主党派可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领导力量。中国民主党派成立后,就是作为国共两大政党之间的中间力量而存在并发挥作用,其政治纲领既具有反帝爱国、追求民族独立的进步性,又带有不同程度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④。由于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与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基本一致,从而逐步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多党合作关系。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大决战的历史关头,各民主党派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的一边,共同为推翻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而奋斗。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后,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自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道路,并与中国共产党共同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也由此实行了第一次历史性转变,即由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一道,恢复国民经济、实行土地革命、进行抗美援朝,推动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阶级不复存在,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而各民主党派则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民主党派一度被称为资产阶级性政党。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中有过光荣的历史,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也作了重要的贡献"⑤。"现在他们都已经成为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⑥由此,实现了我国民主党派性质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即由新民主主义的政党转变为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与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组成的政治联盟,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性进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与之合作的基本理由,也成为其作为参政党的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因此,新中国一成立,民主党派就作为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仍明确讲,民主党派还是要的,人民政协还是要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都强调民主党派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在中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明确我国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一道致力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
中国民主党派成为参政党,反映了中国多党合作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担负着解放全人类、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使命。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掌握政权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必须联合其他革命政党、实行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多党合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本战略。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就明确提出了政党合作问题,之后与国民党实行了两次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又与各民主党派一起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会会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⑦。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毛泽东又强调,"在抗日反蒋斗争中形成的以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的许多民主党派,现在还继续存在。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比较有利"⑧。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方针,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巩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合作型政党制度。这种合作是全方位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政治上合作和政权中合作。政治上合作,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是人民政协的参加单位,并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就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和互相监督;政权中合作,主要是民主党派成员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管理,在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与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合作共事。因此,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特征既包括"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也包括"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它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而不是各党派轮流执政;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处于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和参政议政的地位,而不是在野党、反对党"⑨。
二
参政党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的政党类型。参政党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既是对中国多党合作理论、民主政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也为世界政党理论、政党政治理论增添了新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它丰富和深化了对政党基本属性的认识:不谋取执政地位也是政党。自英国产生了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之后,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并随着各种政党不断登上政治舞台,围绕对国家政权的竞争和执掌,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了政党政治。对政党的性质、功能和作用的探讨,也成为政治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时代课题。由于政党在不同国家、社会、政治发展环境中存在并发挥作用,代表着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各种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对政党的定义也多种多样,如马克思主义者主要从阶级斗争和历史使命上对政党的性质和作用进行揭示,资产阶级学者主要强调政党的选举工具价值,还有的则从政党的政治动员、利益表达、社会整合等方面进行定义。由于政党活动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所以政党与政权的关系就成为对政党进行定义的核心内容。特别是政党政治比较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组建政党主要是通过普选竞争执政权,从而使取得执政权成为政党的一个基本属性。《大英百科全书》对政党的定义是:政治体制内为取得和行使权力的目的而组织的集团。日本《大百科辞典》认为:政党是以取得国家权力为目标而基于共同的政策组织和动员国民、开展一切政治活动的持久性的政治团体。由此,形成了政党认识上一个思维定式,即谋取执政权是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政党存在的基本要义,是作为政党的根本标志。
中国参政党概念的提出和民主党派的实践,既体现了任何政党都必然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的共性,又鲜明地反映出区别资本主义国家政党通过竞争方式谋取执政权的个性特点,表明的是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上的合作与共事,而不是对国家政权的争夺与分掌⑩。它说明执政和参政都是政党的政治参与方式,都是政党的基本属性和发挥功能作用的重要途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实现政治参与、不谋取执政地位的党也是政党。不能把是否谋取执政地位作为衡量政党的唯一标准。周恩来指出,"各个民主党派,不论名称叫什么,仍然是政党,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不能用英、美政党的标准来衡量他们。他们是从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11)。因此,那种认为不谋取执政地位的党就不是政党的认识是片面的,不符合现代不同社会政治条件下政党功能作用多样化、民主政治复杂化的特点。
它丰富和深化了对政党关系性质的认识:不同政党之间可以和谐相处、相辅相成。一个国家存在多个不同的政党,是政党政治的基本前提。在不同的政党制度中,又形成了不同性质的政党关系。从世界各国的政党关系看,大体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互相竞争模式,如两党制和多党制中的执政党与在野党或反对党的关系;二是一党专制模式,如一党制中的执政党独霸政权或与允许存在的政党的关系;三是既联合又竞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