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正文
本文原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6期(摘10000字左右)
摘要:历史迫使中国以一种极为特殊的模式实现社会转型,阶级斗争与暴力革命铸造了中国政治新格局并形成了革命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发展。文革失误是革命价值观念在封建主义思想强烈影响下的严重扭曲,在这个阶段专制思想与左倾错误膨胀,贻害无穷。改革开放完成了对文革失误的拨乱反正,使革命的价值观转变为发展的价值观,但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急剧变革,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其中既有反映历史进步的新观念,又有以往封建价值观念、左的思想和盲目崇拜外国的旧思想。科学发展观创造了当代中国的版的以人为本,不仅使发展从以物为本转向了以人为本,而且引起了中国的价值革命,带动价值观念上普遍的突破与更新。执政观、市场观、社会观、自然观、道德观、制度观、文化观、历史观和时代观都在变化。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人民是公民,权力是公共权力。公民的权利是执政者权力的来源,因此公民是公权力的主人。以人为本的执政观,从根本上讲就是执政者自觉把公权力置于公民的约束和监督之下,使之趋利避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新发现了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和价值;使历史的主体和本体统一和同一于大写的“中国人”,揭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伟大复兴的意义与价值,与以往的历史转型相衔接,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性升华。
关键词:社会转型,价值变迁,革命与发展,当代中国版的以人为本,权利与权力
1. 救亡图存的急就章:压缩的社会转型与多重价值观转换
当今的中国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从总体上讲,中国的变化是正在进行的历史性社会转型。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化。其中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专制社会走向民主法制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人民由臣民转向公民的历史变迁。二是指经济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和自然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三是指发展模式的转型,就是目前由单一的、粗放的发展向科学发展的转型。这三种社会转型的内容都包括利益调整、体制机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换。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一篇“师夷长技以制夷”,救亡图存的急就章,是一次追赶世界潮流的强行军。和很多现代国家不一样,中国的转型是叠加的、复合的和反复的。叠加表现在时间上和任务上的重叠,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贯穿始终,现在中国社会仍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叠加在这个转型之上,而发展观的转型又叠加在前两个转型之上,形成了三个层面的转型。复合表现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观念没有理清,新阶段的思想又冒了出来,复合在一起,斩不断、理还乱。在转型中,封建专制主义的、帝国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的、复古的、小农的、僵化的、极左的、自由主义的、各种社会主义的、实用主义的、民粹主义的各种思想常常一起跑出来表演一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形成异常纷繁复杂的思想斗争和价值冲突。反复表现在,“社会主义”的到来比原来预期的要早很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遗留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就跨入了“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还要承担民主革命遗留的思想任务。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一度被跳过去了,现在重新认识到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是在一个进步了的时代,从一个更高的起点回归到中共七大到八大时期的正确认识上来,是向中国现实需要和客观世界潮流的认同与回归。
近代西方各国变革,用的是启蒙思想作思想武器。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发展和工业革命,启蒙思想经过长期酝酿发酵,在社会上民众中有较好的思想基础。在基督教国家,包括法国大革命,革命党和政治家要解决的只是政体国体、政权归属问题和政策策略问题,并没有一个思想价值体系创新的任务。变革主要在政治层面,部分涉及社会层面,很少涉及文化层面。中国思想价值体系是世界文化中的特殊范畴,中国思想和价值观念具有强烈民族性,这种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独立的悠久的完备的,具有极强的内在力量又有优美和谐的文化性和道德伦理的社会世俗性,曾经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和最受人推崇的意识和价值形态之一。无数异质文化对其顶礼膜拜甚至皈依归顺。中国几千年,“天不变,道亦不变”,历次改朝换代,包括异族入侵,都没有什么理论和价值创新问题。但是在近代千年大变局中,旧的文化失败了。特别是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的结局,让人们对传统文化加以否定。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思想和价值观念创新的问题。这种创新要求革命党在一个紧迫的时间内,既要创新思想又要实施革命,同时身兼革命家和思想家二任。由于缺乏基本哲学的原理框架,思想创新不能不带有强烈的“工具理性”(李泽厚语)和实用主义色彩,所以主义之争与道路之争与中国近现代史共始终,已经争论了一百七十年,还会长久争论下去。这是中国思想转型的困难和复杂之处,中国转型的很多特殊问题也产生于此。
面对三千年大变局,既然皇权权威和儒家文化不能保种保教,就只能学习别人的。中国人曾经长期执着地追随和学习欺负我们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可是都失败了。既然不得不引进新的救国济世良方,这种东西至少要满足两个要求,一是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最突出的是阶级问题和民族问题,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二是应该与我们的传统有相似性、继承性和兼容性,才可能行得通,所以选择了社会主义。在现代化的思想里,相对来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群体耕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宗法家庭制度,与儒家历史文化联系更多一些:例如,社会主义主张的生产资料公有与中国人天下为公的文化传统,按劳分配与平均主义,阶级政党领袖体制与中央集权的大一统体制,思想上的高度一致与历史上的思想专制,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等等。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得到了特殊而又肥沃的土壤。这也是社会主义这样一种舶来思想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文化基础。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历史现象,在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发育充分、历时较长的国家地区或多或少都有,例如俄国、德国、法国社会主义运动都很有基础。
在三个层面的转型中,思想观念和价值系统一直贯穿着几条重要线索,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三是苏俄传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四是中国人自己的革命思想。前三种思想是历史既定的思想材料,第四种是中国人自己的革命思想,是近现代中国思想的新鲜创造。上述四种思潮,及其他形形色色的观念,在与中国的实际问题互动的过程中嬗变,产生了近代非常复杂的思想斗争和长期的价值冲突,形成了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奇特景观。
意识形态是一种整合了的理论和信念结构,即我们所说的指导思想,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的思想,是国家意志和国家思想。除此之外,还有学术思想和社会思想。学术思想是书卷课堂里的人文学术思想,作为科学研究的学理性系统性的思想,通常比较深入也比较前瞻,但与社会实际问题保持一段距离。社会思想,是大众思想,流行时尚,新鲜敏锐,是社会实际问题的第一信号。统率整合这三部分思想的核心与灵魂是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相比较,价值观是公众信仰,更多的涵盖于学术思想和社会思想。价值观也是一个现代的和舶来的概念,中国古代皇权统治下不讲什么价值观,即使在中国近代,思想家的文论中也谈得不多。而当下已经成为谈论思想文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中国的价值热一浪高过一浪,执政党也提出了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似乎只有这个概念才能提纲携领地说明当代中国思想的核心问题和最高的问题。执政党和社会热衷于价值观这个概念,反映着时代对价值的呼唤,如果说八十年代有思想无学术,九十年代有学术无思想,那么新世纪的头十年缺乏的是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念。这反映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变化,价值观本身就包含着平等、共识、人本、公民、法治、交换、妥协、宽容等现代思想理念。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⑴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有三个方面,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价值关系决定着主客体关系的性质和方向。价值观是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在需求上的思想观念,社会价值观念是反应社会成员在一个阶段的共同利益、共同追求、共同认识、共同理想的思想观念,价值与人类的利益、需要、愿望和信仰密切相关,因为更具有人文性、社会性和广泛性,因而价值观念更受大众的关切,更具有影响力和决定性,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思想、文化和文明的核心部分。
2.转型殊途:阶级斗争与暴力革命的价值观
中国第一个转型从1840年开始,但是直到1949年,总是被内忧外患打断,经过一百年余年的浴血奋战,才为这一转型打下了一个政治基础。革命是近代历史的主题和主要内容,革命的思想理论和革命的价值观至今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与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相比,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这不是中国人的错,西方列强为主角的竞争和战争把中国卷入了世界,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形成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激化了中国的阶级和社会矛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饥饿贫穷愚昧的魔鬼一直在中华大地徘徊,压迫腐败无能的执政者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近现代史上中国社会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破坏之大、程度之惨烈和影响之深远都是人类历史上所仅见的。一切改良的尝试都归于失败,革命成了转型的必由之路,暴力成了胜利的不二法门。深刻的阶级对立和暴烈的阶级斗争,是近现代中国变革的巨大的历史动力和思想渊源,也是沉重的历史包袱和消不去的浓重底色,即使在革命胜利后,历史每向前走一步,人们都担心贫富差距加大会分裂社会,重演社会动乱和暴力革命。通过极其尖锐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大规模的暴力革命,实现了中国的独立和统一的百年梦想,加快了历史的进程,推动了历史的转型。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地位,中国转型的道路、进程和特点都是这个特殊历史的产物。阶级斗争、暴力革命一方面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另一方面它的巨大惯性和那个时代特定的价值观和思想方法,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从洪秀全到孙中山,再到毛泽东,中国的革命思想极为丰富,无数种思想来去匆匆,但最终赢得胜利的是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本质是革命,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阶级斗争学说、列宁的民族平等的思想和阶级国家政党领袖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不仅仅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而且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精髓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简言之,其政治思想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其战略思想为,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毛泽东称之为三大法宝;其哲学思想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中央决议称之为三个精髓。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阶段,它的发展必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个思想博大精深,指引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武装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中国革命的胜利,无可争辩的宣告了其它思想体系在中国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