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淼:当代中国官本位意识表现分析

作者:李太淼发布日期:2014-04-02

「李太淼:当代中国官本位意识表现分析」正文

 

摘要: 从人的角度看,党政干部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识主要表现为: 官僚主义作风、把当官升官当做人生目的、“唯上是从”和“曲意逢迎”心理、特权意识;民众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识主要表现为: 臣民意识和盲从心理、慕官敬官畏官心理、望子成“官”心理。从社会现象角度看,官本位意识的表现主要有: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套级现象、干部级别泛化现象、科教文化单位的过渡行政化现象、学术活动中的官本位现象以及日常人际交往中的官本位现象。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官本位意识; 党政干部; 民众

 

所谓官本位意识,简而言之,就是把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作为衡量个人社会地位高低、个人社会价值大小首要标准的一种价值观念。官本位意识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同党所主张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以人为本意识,同当代社会所倡导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等,存在着深刻矛盾。官本位意识不仅同目前党政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有直接关系,而且同目前党政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也有一定内在关系。认真分析官本位意识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诸种表现,对深刻认识官本位意识的社会危害,破除官本位观念,有重要意义。

 

一、从人的视角看官本位意识表现

官本位意识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尽管封建专制的官僚体制早已被破除,但官本位意识作为历史沉淀在国民血脉中的一种思想意识,经过代际传递,其影响依然存在。从人的视角看,官本位意识不仅在党政干部队伍中存在,而且在普通民众身上也广为存在。

1. 党政干部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识

毫无疑问,在我国的党政干部队伍中,绝大多数干部都具有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具有现代民主法治意识,能够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秉公用权。但也确有一些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不能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党政干部中的官本位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官僚主义作风。官僚主义作风是官本位意识在当代干部队伍中的一种典型表现。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曾发表重要讲话,其中专门谈到官僚主义问题。他指出,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当前,个别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是把自己看做人民的公仆,视人民为父母,而是把自己当做人民的父母官,“官气”十足,颐指气使,作威作福。个别领导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决策上霸气十足,唯我独尊,唯我为大,唯我正确,唯我高明,习惯于一言堂,听不尽不同意见,缺乏民主意识,习惯于拍脑袋决策,习惯于以权以势压人。个别干部缺乏群众观念,不是把为群众办事当做自己应尽的职责而是当做对群众的恩赐,不是把群众当亲人,而是居高临下,态度生硬,装腔作势,办事推诿扯皮。

( 2)把当官升官当做人生主要目的。这是官本位意识在干部队伍中的又一重要表现。应该说,追求当官升官并不是什么错事,当官升官是为了更好地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问题在于,个别干部本末倒置,把当官升官本身作为人生主要目的,出现了价值观、人生观扭曲,为当官而当官,为升官而当官。一些干部以仕途为个人事业的选择导向,一切服从于官级地位,一切为了做官和升官,把做官升官看做人生最高价值追求,把升官作为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在一些干部看来,“从政才是本事,做官才有出息”,有了官位就能光宗耀祖,就有了一切。有的干部为了个人升迁,急功近利,大搞形式主义,制造虚假政绩,欺上瞒下,投机钻营,哗众取宠,沽名钓誉;

有的干部为了保官升官,把大量精力智力用于找靠山、拉关系、拉选票、请客送礼; 有个别干部为了争官,不惜诬告诽谤他人、设计陷害他人,明争暗斗,不择手段;有个别干部为了跑官要官,甚至走上了行贿索贿的犯罪道路。在官场竞争中,一些保住官的人、一些升了官的人,往往感到身价百倍,春风得意;一些没有达到升迁目的的人,则往往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或者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一些降了职或失了职的人,则往往感到羞愧耻辱,无脸见人,甚至感到六神无主,痛不欲生。因为当官升官对个别干部如此重要,因此在我国的干部队伍中,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心理在许多干部身上严重存在。也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阐述干部制度改革时才特别强调,要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 3)“唯上是从”和“曲意逢迎”心理。“唯上是从”和“曲意逢迎”心理主要反映在下级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身上,但同样是官本位意识一种重要的且极为普遍的表现。“唯上是从”,就是只认官阶认等级认权力,其工作的出发点不是对人民负责,对党和国家负责,而只是对上级领导甚至只是对个别领导负责,对上级领导唯唯诺诺、唯命是从。与“唯上是从”心理密切联系的是“曲意逢迎”心理。对上级领导干部,对比自己官职高的干部,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抬轿子,吹喇叭,“曲意逢迎”,甚至大搞“非礼逢迎”。个别上级领导干部就是在下级干部的“曲意逢迎”中,习惯了前呼后拥、美言盈耳,习惯了发号施令,开始逐渐脱离群众的。也就是说,个别上级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的形成与一些下级干部的“唯上是从”、“曲意逢迎”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是官本位意识的重要表现。

( 4)特权意识。不同职级的干部享受不同的工资报酬等待遇是应该的,无可厚非的。我们这里所说的特权意识是指有些干部从官本位思想出发,利用官职权力追求特殊利益的一种思想意识。虽然我国在干部制度改革和建设中,十分注意反对特权现象,不允许干部特权存在,但特权意识作为官本位意识的延伸和表现,在个别干部身上还是或多或少存在着。有的干部不是利用手中的职权更好地为人民工作,而是把手中的职权当做谋取个人特殊利益的工具,想方设法捞取特殊利益。有的干部刚刚提拔,就急于要车子、房子、待遇;一些干部把占用大面积办公室、公车私用、用公款请客送礼、用公款变相出国游览、游山玩水,看做一种应有的特权和荣耀;个别干部把违规多占住房,利用职权违规为配偶、子女及亲朋好友办事谋利,看做是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目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以及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同个别干部的特权意识不无关系。

2. 民众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识

这里所说的民众是相对于党政干部而言的。在当代中国,官本位意识不仅存在于党政干部队伍中,而且存在于民众之中,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民众中的官本位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臣民意识和盲从心理。臣民意识、盲从心理是官本位意识的延伸,是官本位意识在普通民众身上的重要反映和变相反映,本质上也属于官本位意识。当今时代,我国民众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明显增强。然而,受封建落后的传统思想意识影响,臣民意识和盲从心理在一些民众中仍然存在着。当代一些民众中存在的臣民意识和盲从心理主要表现在:总觉得低人一等,人微言轻,不愿、不能、不敢正确对待和行使自己手中的民主权利,害怕得罪官员,不敢对官员的公共权利行使进行大胆监督,不敢大胆发表自己意见,总想盼望有人替自己做主而不愿承担民主责任义务; 在对官员表现出敬畏心理的同时,还对官员的决策表现出盲从心理。正是因为臣民意识和盲从心理的存在,个别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独断专行的行为才更加肆无忌惮;正是因为臣民意识和盲从心理的存在,个别领导的一些错误决定才在所谓群众“一致同意”、“一致拥护”的情形中得以通过并实行。

( 2)慕官敬官畏官心理。这是官本位意识在普通民众身上的又一重要表现。在当代中国,对“官为百业之首”、“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依然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认同。人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以官为荣,由此造成人们对权力、官位、官员的崇拜和敬畏。慕官敬官畏官心理既存在于农民阶层、工人阶层中,也存在于个体工商户、知识分子、企业经营者、私营企业主等阶层中。比如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虽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能把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但依然有一些知识分子存在浓厚的“学而优则仕”情结,把追求当官当做人生的首要追求:或者对本职工作自我否定,总想有朝一日跻身真正的官场,或者把专业知识当资本,对本单位本部门的行政管理职务刻意追求,即便是对一些学术团体的虚职、名誉职务,也看得很重。有些知识分子在与官员交往中往往自轻自贱、自我贬低,对官员曲意奉承。个别知识分子在学术研究中缺乏科学精神,缺乏探讨真理的勇气,往往以个别官员的意志、爱好为转移。官本位意识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知识分子的创新能力。

( 3)望子成“官”心理。这是与慕官敬官畏官心理密切联系的心理,是官本位意识在民众中的又一重要反映。尽管时下社会发展进步使得人才观念、就业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当官”已经被看做一种职业,“官员”与教师、医生、专家、企业家等都被看做社会优秀“人才”,但民众中还是有不少人把“当官”当做理想职业的首选。由于种种原因自己已时过境迁,未能了却“当官”心愿,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子女后代身上,望子成龙,而“成龙”的主要标志就是成“官”。由此,我们看到有些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开始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当干部”意识,教育并鼓励孩子将来一定要当官最好是当大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连年出现的“考公务员热”现象,尽管“考公务员热”更多反映的是报考者对现实利益的诉求,但也不能排除家长们望子成“官”心理的作用和影响,不能排除官本位意识在一些青年学子身上的代际传递。

 

二、从社会现象的视角看官本位意识表现

从社会现象的角度看官本位意识表现,主要是从事物发展的客体的角度看问题,注重行为的结果和社会表征。这有助于对问题的分析更深入更全面。从社会现象角度看,官本位意识较突出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地方、单位等政策规定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识官本位意识渗透到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致于在我国一些地方、单位、部门的具体政策和具体规定中有时也会打上“官本位”的烙印。

( 1)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套级现象。行政级别是体现“官本位”的最基本方式,在很多领域,除了行政职位有级别,很多与级别不相干的空间也逐渐打上了级别的烙印。比如,一些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等院校,被定为省部级、副部级、正厅级、副厅级等不同级单位,与此同时,这些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也被分成行政级别不同的干部。与此相应,这些企事业单位内部也出现了与政府部门同样的管理规则,把管理党政干部的方法简单套用到企事业单位管理中,如工资级别、用房分配、奖金福利发放等主要以行政级别作为标准体系。

( 2)干部级别泛化现象。在干部管理中,干部有级别区分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不同级别的干部拥有不同的权力,承担不同的职责,享受不同的待遇。然而,在官本位意识作用下,干部级别有所泛化。没有职权、职责的行政级别很多,超出职位行政级别的官员越来越多,超编制配备副职领导职务的现象时有发生。

( 3)干部选拔和人才使用中的官本位意识。比如,在有些地方和单位干部选拔中,规定竞选正处级领导岗位,必须在实职副处岗位上工作一定年限。这种前置条件,事实上使一些没有当过“官”的优秀人才失去了竞选正处级领导职务的机会,不利于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正常行使。再比如,有些企事业单位,在人才激励政策方面存在“官本位”的人才激励方式,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