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成:论多民族国家视域中公民文化的成长与政治认同的建构」正文
【内容摘要】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始终是现代国家构建的核心主题。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族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变化,致使我国各民族政治认同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性、包容性的主导政治文化,成为加强和完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和新型资源。发展公民社会、培育公民意识、建构公民身份、维护公民权利,形成现代公民文化体系,是建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必由之路。
【关 键 词】多民族国家 公民文化 政治认同 民族认同
【作者简介】蔡文成(1977―),男,汉族,甘肃天水人,法学博士,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政治制度和民族政治学研究。
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成长历史中,政治认同始终是国家构建的核心主题,它不仅关系着新型国家的产生与建构,而且影响着国家安全和政治秩序,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促进和加强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持续性的认同教育、认同宣传、认同动员和认同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效。但伴随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开放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加之现实政治实践中民族之间矛盾与冲突,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着政治认同,致使我国多民族政治认同问题面临新的挑战。在影响和制约政治认同的多种因素中,现代公民文化是一种积极、主导性的元素,成为加强和完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和新型资源。我国现代公民文化的培育和国家政治认同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继承与创新、变革与重构的复杂态势。如何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整合和重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是紧迫和重大的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问题。
一、公民文化:现代多民族国家的主导政治文化
公民文化是现代民族国家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政治文化。从语源来讲,“公民文化”一词是舶来品,是美国学者阿尔蒙德独具匠心的理论创新,用以表达和概括“民族精神”、“政治意识”、“公民心理”等支配和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主观观念范畴。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内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1是人们的政治价值模式和政治心理趋向,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地域型村民文化、服从型臣民文化、平等型参与文化。而“公民文化”是由这三类政治文化交汇融合而成,“是一种公民、臣民和村民取向的混合。” 2“公民文化”历经中外学界从规范与实证、微观和宏观的研究与积淀,不仅形成“公民文化”的基本理论共识,而且历经实践的检视和充实,成为一种新的分析范式。从规范意义而言,公民文化是指现代民族国家中,基于公民行为、公民权利和公民关系形成的,以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为核心的多元公共文化系统。
公民文化是现代主导型政治文化。公民文化是伴随现代民族国家产生,并与之相契合的现代文化。从公民文化的渊源考察,它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形成及人权法治的进步兼容共生,成长于现代民族国家和公民社会建构之中。市场经济奠定了公民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培育了自由、平等的公民精神;公民社会创造了公民文化成长的社会条件,催生了自治、自主的公民理念;民主法治构成了公民文化存在的制度保障,形成了公共、合作的公民意识。从公民文化的性质审视,它是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主导文化。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存在特质,是价值上人的主体性、功能上国家发展性及结果上社会进步性的运动状态和发展趋势。公民文化既是现代性社会的有机组成,又是文化现代性的生动呈现,公民文化的理性化、公共性、民主化都是现代政治文化的要求和标志。从公民文化的现实分析,无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多民族国家,不约而同地积极培育本土化的公民文化。可以说,公民文化深深嵌入现代社会之中,构成现代民族国家的主导政治文化。
公民文化是多元包容型文化。不论是从认识论角度对公民文化的范式辨析,还是从实践视角对公民文化经验进行反思,均可证明:公民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政治文化。它是由不同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渊源的政治文化单元及类型交汇而成,是“允许有节制的变革的一致性与多样性并存的文化”。 3在多民族国家中,公民文化将传统与现代、多数和少数、中心和边疆的文化要素和文化资源相统合,呈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从文化价值来讲,公民文化不仅承载和包容现代社会共时性的自由、平等、正义等主流价值,而且包容着传统遗产中历时性的忠诚、信仰、仁爱等珍贵价值,它不是非此即彼的单一、排他模式,而是多种观念、价值之间构成的一种多元共生的态势。从文化主体来看,公民文化是多族群、多阶级、多主体、多地域文化的一种有机融合。公民文化认可、尊重每一个族群与主体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在公民文化系统中,不同主体文化间的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包容、相辅相成,基于统一国家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促进公民文化自身的成长。
公民文化是民主参与型文化。公民文化“是与民主制度相耦合的公民的政治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取向,属于民主制度的隐结构”, 4“它突出每一位作为个体的公民的民主地位,每位公民的权益、需求、意愿与价值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5一方面,公民文化本质上就是现代民主文化,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公民文化是以公民为主体的文化,公民文化宣扬人格独立,崇尚自由、平等精神,价值上是人民主权和人权保障之民主原则的生动体现;实践中,公民文化要求公民同意、公民选择、公民参与、公民支持是民主政治产生、运行、维持和实现的主体条件。另一方面,民主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是公民文化孕育的温床和基地,正是现代民主政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建构了公民社会,培育了公民主体,塑造了公民文化。民主文化需要公民参与,民主要求公民参与,因此,公民文化也是一种参与文化,是作为主体公民在国家、社会中的自觉、自强、自为、自由的参与形成的政治文化,从而构成“一种平等开放、横向互动的权利义务联结,一种个性创造、民主参与的生活图式,一种理性共识、社会责任担当的公共精神。” 6
总而言之,公民文化是公共文化、多元文化、开放文化、政治文化的综合体,具有现代性、政治性、公共性、包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质,已成为现代国家建构和认同的文化基础和核心资源。
二、政治认同:多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的基本诉求
政治认同是现代政治的核心。如果说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平衡器”和“调控器”,那么政治认同则是人类政治生活的核心,是人们政治行为的关键,也是政治系统存在和运转的基础。一般而言,政治认同主要指现代政治主体对政治运行体系的能动的、积极的心理反映过程,形成统一的政治思想和选择有序的政治行为的政治活动。政治认同的实质是人们通过现实的政治实践活动,形成政治系统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基本政治共识和聚焦,具有政治性、意识性、动态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政治认同既是政治系统重要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成员的主要政治活动;既是公民个体的一种微观心理态度和价值选择,也是社会整体的一种政治文化和政治状态。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是国家构建的核心,也是多民族国家政治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存在与发展,首先取决于构成多元国家的各个民族及民族成员对它的总体认同,因为“国家权力与占有一块领土并有着许多共同点(历史、文化、语言)的民族的概念合并到了一起,这就是民族国家(nation-state),一个民族和政府结构(国家)的结合体。” 7现代国家正是通过不断疏导和整合家族认同、部落认同、宗教认同、民族认同等诸多重认同方向和认同内容,兼容并蓄,推进统一的国家政治认同,最终为多民族国家构建的奠定基础。
首先,政治认同是建构多民族国家统一性与一体化的基础。从政治认同的产生机制来看,政治认同表现为通过心理层面对同一政治对象的政治认知,产生积极的政治情感,确立支持的政治态度,形成稳定的政治价值的过程。而这种心理塑造过程,会逐步形成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现代多民族国家维系民族团结,维持国家统一的一种政治心理纽带和文化基础。从政治认同的内容来看,政治认同主要包括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是多层次认同的复合体。利益认同是基础,是政治认同最根本的驱动力,形成民族交往、民族团结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制度认同是关键,是政治认同最基本的保障力,形成合法性的制度,规范性和权威性制度会激励各族人民产生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价值认同是目标,是政治认同最持久的凝聚力,具有包容性和普惠性的政治价值,会产生强大的号召力,从而保持多民族国家认同的生命力。从政治认同的功能看,通过政治认同评价、选择、支持等效能,为民族团结、民族发展的提供强大动力,形成加强多民族国家联系其疆域内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迥然相异的各民族的政治纽带,增强多民族国家内部的一致性及稳定性的。可以说,政治认同是多民族国家统一性与一体化的首要前提和客观要求,没有基本的政治认同,就没有真正一体化的国家。
其次,政治认同是奠定多民族国家合法性与民主化的关键。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 8“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 9简言之,政治合法性回答政治统治和政治秩序的正当性、合理性,它是链接个体和整体、少数和多数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从政治合法性和政治认同的关系看,政治认同是政治获取合法性的前提,而政治合法性是政治认同的体现。首先,政治认同是政治合法性的前提和保障。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评价标准有二:一是公民对统治权力的认同和选择,即合法获取;二是公民对既定政权的认可和支持,即合法所有;而合法获取和合法所有恰恰也是政治认同的内在要求。因为,不仅现代国家权力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民同意和委托授权,而且国家权力的维持也需要各族人民的自愿认同,才能形成政治体系稳定的支持与存续力量。“各个民族在国家内部的经济地位和利益关系,以及他们对自己及地位、权力和利益分配的感悟,既是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意识、民族诉求的来源,也直接关系着民族国家及其统治权力的合法性。” 10另外,政治认同也是政治民主的前提和保障。有了政治认同,人民形成对国家和政治的共同价值和共同情感,各族人民才能同心同德,才能积极、自愿的表达意志、参政议政,践行人民当家作主,完成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反之,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如果基于政治认同基础上形成没有共同的国家情感、共同的政治价值,民主化可能就成为空中楼阁,甚至会导致民族分裂。
最后,政治认同是维持多民族国家稳定性和现代化的保障。政治稳定和发展是多民族国家的最现实和最基本的政治目标。从政治稳定和政治认同的关系看,政治稳定和发展是政治共同体所通过政治认同而达到预期、有效结果,而广泛的、持久的政治认同又是政治共同体政治稳定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二者处在动态的互动关联中。一方面,政治稳定以其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秩序性来维持、引导着政治认同,为政治认同供给一个明确目标和环境保障,只有有序有效的政治,才能获得千差万别的各个民族的认可和支持。另一方面,政治认同又以其支持功能、评价功能、参与功能来确保政治稳定,推动政治发展,消解导致政治动荡和冲突的因素,实现社会整合。在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中的政治稳定、政治发展与政治认同的关系更为复杂。民族众多,传统多元,致使各民族对于所处政治系统、政治价值的认同程度和认同状况,不仅会关系到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族之间的族际关系,甚至也会关系到多民族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存续与发展。事实证明,在多民族国家现代化发展中,如果政治认同的广度、深度和效度高,那么国家就获得良好的环境和动力,政治发展稳定持续;反之,就成为多民族国家现代化的陷进和障碍,中东、北非的动荡和危机便是深刻教训。
三、互动与整合:公民文化与多民族政治认同的关系
毫无疑问,公民文化作为政治现代化的内在支撑,已逐渐成为多民族国家建构、强化和完善政治认同的基础:既是政治认同的助推器,又是政治认同的平衡器。公民文化作为新型文化形态,在中国萌发、生长和发展,冲击着现代政治系统的观念和结构,已成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整合的积极推进力量,为我国的政治认同的重构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一)公民文化塑造多民族国家认同的现代政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