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学习十八大报告的一点体会」正文
[摘要]十八大报告提出坚定“道路自信”的重大命题。坚定“道路自信”,需要深化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的道路;(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全面发展的道路;(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唯一正确的道路;(5)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 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现代化; 科学发展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历史、现实和未来串联起来,回顾过去五年和十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做的工作,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夺取新胜利的基本经验,确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部署今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建设和改革的任务,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历史使命。学习十八大精神,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胡锦涛在十八大上提出的“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里,我以“道路自信”为题,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
我们党经常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高高举起的一面旗帜。举起这面旗帜就向全社会昭示了:我们党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实现形态。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以来,就具有学说、运动、制度这三种含义或三种实现形态。在这三种实现形态中,“运动”是一种实践,既是“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又是“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石;而“学说”是运动及其要实现的“制度”的理论指南,“制度”是创立“学说”、推进“运动”的目的和归宿。
社会主义运动作为一种体现无产阶级自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过程,有一个无产阶级怎么样把握好其“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问题,即有一个“道路”的选择问题。马克思1843年9月在写给阿尔诺德・卢格的信中讲到工人运动内部的思想混乱时,说:“看来内部的困难几乎比外部的障碍更严重。虽然对于‘从何处来’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疑问,但是对于‘往何处去’这个问题却很模糊。不仅在各种改革家中普遍出现混乱,而且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承认自己对未来应该怎样没有确切的看法。”[1-1]1844年10月初,恩格斯在巴门给马克思写的一封信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我在科隆逗留了三天,对我们在那里所开展的非凡的宣传工作感到很惊奇。那里的人非常活跃,但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出缺少必要的支持。只要我们的原则还没有从以往的世界观和以往的历史中逻辑地和历史地作为二者的必然继续用几部著作阐发出来,那就一切都还会处于半睡半醒状态,大多数人还得盲目地探索。”恩格斯在信中深刻地指出:“如果有人能向他们指明道路,那该多好!”因此他在信的结尾对马克思说:“现在你要设法赶快把你所收集到的材料发表出来。早就是该这样做的时候了。我也要把工作加紧干起来,而且就在今天重新开始写作。”[1-2]从这两封信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这一革命学说,是为了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特别是为了解决工人运动“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向斗争中的无产阶级“指明道路”。也就是说,我们讨论“运动”问题,必定会涉及“道路”问题。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和诞生马克思主义的欧洲国家很不相同的国度里,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更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找到符合中国社会各个发展阶段实际的正确道路。
回顾历史,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能够赢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既坚持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又反对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主义”,并为此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在实践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形成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如果把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就可以注意到这样两点: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不仅是理论创新的过程,更是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和制度的创新过程。二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践在先,道路的探索在先,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都是在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推进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一样,也有学说、运动(实践)、制度三种实现形态,但是它的次序有特殊性:一是实践(道路)形态,二是理论形态,三是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实践形态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中,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党的十八大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个实现形态之间的关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的道路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振聋发聩地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之中发展中国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回顾历史,“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和国家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同时还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从“文化大革命”走出来的中国,是继续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还是走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邪路,还是闯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勇敢地挺身而出,以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领导全党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在领导全党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那么,我们在实践中是怎么探索并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呢?
历史告诉我们,邓小平领导的探索有两个起点:一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二是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过去,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对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强调不够,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我国农村区域广大、人口众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作为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基础,作出了很大贡献,也受到很多束缚;我国经济文化的落后,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活贫困也主要体现在农民贫困上。因此,农村的改革牵动全局,影响深远。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原有的农村经济,总体上没有完全摆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小生产状态,农村通过改革解放出来的生产力还不完全是现代社会化的生产力。而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对我国的生产力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包括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种现代化的生产力,既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和艰苦奋斗逐步达到,也可以通过借鉴、利用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和经验来实现。邓小平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即在对外开放中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这个思路的创新意义和历史贡献,直到现在才被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在当时许多人认为这仅仅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一个辅助手段。邓小平这个思路,首先就体现在四个经济特区的创办上。
实践证明,创办经济特区的试验是成功的。因此,从实践上考察邓小平的探索过程,创办四个经济特区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起点。
邓小平领导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两个起点,是实践的起点,因此影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历史特点:一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历史特点,也就是胡锦涛多次强调的,要努力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
改革开放的这些生动实践,为深化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提供了鲜活的经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概括,完善和发展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系统总结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经验时,首次对我国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现代化建设的步骤和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正确处理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民主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基本问题,作了初步的概括,并且明确指出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所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的“主要点”。
在这样深刻的拨乱反正和创造性探索过程中,邓小平开始思考中国究竟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基本问题。1982年9月召开的十二大,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后召开的第一个党代表大会。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来自于实践的“基本结论”。这意味着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拨乱反正、全面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仅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而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独特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从此以后,中国社会主义走上了蓬勃发展的新路,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
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胡锦涛所强调的那样,我们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全面发展的道路
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理论研究中,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破了这个题,十八大进一步完善了这个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明确界定,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十八大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增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使之成为“五位一体”的布局;二是在奋斗目标中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这条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五个基本元素: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从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三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是坚持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五是坚持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四大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