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伟:新形势下行政腐败的心理诱因及防治对策」正文
【摘要】行政腐败是指国家行政人员违背公共利益,以权谋私,导致政府公共权力的异化。行政人员的心理畸变是诱发行政腐败的深层次根源。因此,应当加强行政伦理修养,增强拒腐防变的心理防线;加大腐败惩治力度,遏制腐败动机衍生;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消除腐败心理来源;营造廉政文化氛围,提高社会反腐心理预期。
【关键词】行政腐败心理要素矫正对策
行政腐败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成为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近年来,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行政腐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遏制,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很严峻。行政腐败现象的潜滋暗长,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既有法制不健全,监督执行不力等外在因素,又有行政主体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扭曲等内在原因。防治行政腐败,必须认真研究行政腐败主体蜕变的心理要素,剖析其心理病因,找准其矫治对策。
行政腐败的心理要素
当前,行政主体腐败的心理要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官本位”心理。在封建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下,一些国家行政人员价值观错位,把“做官”视为人生的价值追求,并把“做官”作为个人升迁谋私的资本。表现为:其一,“一旦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官气十足,专横跋扈,忘记了“社会公仆”的身份,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二,“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利用职务之便,索贿受贿。在上述心理的驱使下,一些国家行政人员往往目无法纪,甚至不惜以身试法,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权钱、权色、权权交易的砝码,做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骗取荣誉和职位等丑恶行径。
攀比心理。现阶段,国家行政人员属于“工薪阶层”,生活相对比较“清贫”,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看到别人比自己提升快,待遇比自己好,或者原来的下属各方面都超过自己,不能正确看待,导致心理失衡。在消极“攀比心理”的驱使下,只会比官职、比安逸、比阔气,越比心理越失落,越比心理越失衡。在这种心理的刺激下,如果意志薄弱,经不起考验,就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畸变,认为“别人能干,我也能干”,由“看不惯”发展到“跟着干”。
侥幸心理。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行政主体在作案前,常常是心理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既想“伸手”满足个人私欲,又恐“被捉”而身败名裂。这一时期,侥幸心理常成为行政腐败的主导诱因。行政腐败的侥幸心理,常有以下表现形式:其一,认为自己做事严密,可谓天衣无缝,完全可以瞒天过海。其二,认为自己有精心构筑的关系网,即使万一查到,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三,坚信“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别人腐败都没有发现,错误地认为自己同样可以幸免。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畏惧心理逐渐减弱,贪腐欲望逐渐增强,腐败心理滋生蔓延。
法不责众心理。受查处的腐败分子常常暴露这样一种心态:任何腐败行为,如果众人普遍为之,即使违法也比较安全,因为法律不可能把所有触犯刑律的人都绳之以法。当前行政腐败呈现窝案、串案、集体腐败的特点,就是由于法不责众心理颇有市场。某些腐败分子为了增加自我保护层,往往采取集体决策以求安全。在他们看来,即使一旦个人违法违纪事发,有集体讨论研究决定的招牌,就可以分担责任,减轻罪责。不难看出,法不责众心理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诱惑力。
甜柠檬心理。现阶段,我国在惩处腐败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突出表现为:在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存在着重罪轻判、轻罪不判的情况。在这种法制环境下,腐败分子在权衡腐败风险与成本时,往往误认为风险较小,投入较少,就有利可图。在这种甘冒风险追逐私利,先苦后甜的甜柠檬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往往置道德与法律于不顾,胆大妄为,藐视党纪国法,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臭豆腐”心理。一些国家行政人员,甚至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一方面,谈论起来,咬牙切齿,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当腐败的条件、环境对个人有利时,对明明是损公肥私、违法犯罪的行为,从心理到行动逐渐“认可”腐败,“投身”腐败。在这些人眼里,不折不扣的腐败俨然成了“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行政腐败心理诱因的矫正对策
行政主体腐败的心路历程,大都有一个从启蒙、试探到被动参与再到主动出击甚至疯狂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病变心理始终对腐败的产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只有清除行政腐败行为的心理诱因,才能有效防范行政腐败的发生。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加强行政伦理修养,增强拒腐防变心理防线。反腐败斗争的实践表明:“千腐败,万腐败,总是思想先腐败。”腐败分子的腐化堕落,无不源于理想信念的丧失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正是由于行政人员价值观的蜕变,才衍生出“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谋财心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投机心理、“亏了我一个,幸福几代人”的甜柠檬等病态心理。加强行政伦理修养,是实施理想信念救治、矫正行政伦理观,增强行政人员拒腐防变心理防线的必要途径。
当前,行政人员应着力加强以下三方面的修养:第一,加强政治修养。行政人员要努力做到三有:一是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坚决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二是要有严格的政治纪律,严格遵守行政人员的行为规范,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做遵纪守法的楷模;三是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党性原则,明辨是非,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第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要紧密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做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立德,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以守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明德,“依法行政”以行德,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第三,加强思想作风修养。一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利不可以虚受,名不可以苟得”。要淡薄名利,做到“居上而不骄,处下而不忧,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二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绝不能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三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在谋利的方式上,必须“以义取利”,“见利思义”,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德”。
加大腐败惩治力度,遏制腐败动机衍生。遏制和消除贪腐欲望,不仅需要“以德抑欲”,还需要“依法抑欲”。现阶段,针对执法不力,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使法律难以发挥应有的震慑力,又容易造成腐败低成本,高收益的假象。只有加大腐败惩治力度,才能有效遏制腐败动机的滋生。
当前,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大腐败成本。要坚决克服现实中以罚代刑、以纪代刑等错误做法,重拳出击,令违法乱纪者付出惨痛的代价。二是要重惩腐败帮凶。对为犯罪分子说情的,要严厉批评;对干扰司法公正的,要绳之以法;对为腐败分子开脱罪责、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的司法人员,严惩不贷,使国家行政人员心理上产生强烈震撼,从而自觉防微杜渐,遏制腐败动机的滋生。
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消除腐败心理来源。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赏罚分明会产生明显的激励和警戒作用。有功必赏,可以使人感到鼓舞,从而更加进取;有过必罚,可以使人受到警戒,从而更加谨慎行事。实践表明,高薪虽不能养廉,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腐败。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方面,在对行政人员实施精神激励的同时,相应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实现个人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把精神奖励和物质激励有机统一起来,充分调动行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作风正,能力强、贡献大的国家行政人员,在职务晋升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对那些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干部要严厉批评,或者行政处罚,或者政纪处分,甚至依法罢免,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消除行政腐败心理的来源。
营造廉政文化氛围,提高社会反腐心理预期。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腐败会有不同的显现。社会风气良好,社会评价腐败的覆盖范围被拓宽,要求条件苛刻,腐败蔓延的空间被缩小;反之,社会对腐败就会认同、宽容甚至放纵。当前,一些领域或地方贪渎文化沉渣泛起,污染了社会风气,助长了以权谋私者的贪腐欲望。
为此,必须着力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首先,要用先进的文化观念作指导,陶冶国家公职人员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把“以廉为荣、视腐为耻”内化为人们的一种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其次,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注重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对廉洁奉公者要大张旗鼓宣传,对违法乱纪者要无情鞭挞,使社会看到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最后,要不断创新廉政教育形式,强化廉政教育,使廉政教育进课堂、进社区、进家庭,使廉政理念、廉政意识深入人心,形成“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