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平: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确立了方向,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中文化力的最核心要素。伴随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探索发展规律、部署发展战略、实施发展对策等方面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在宏观层面上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战略,并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基本对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规律
政治文化是指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相对稳定地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取向,以及以意识形态或思想观念形式承载于一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系统之中,积淀为一个政治系统所蕴含着的以及系统中人们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中的稳定的政治价值观、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的总和。政治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社会各类主体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影响着统治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作用于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的方方面面,对国家政治生活起着重要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最初建构主要表现在:创新中国政治文化,应以民族文化为基础,以实事求是态度对待古今中外的政治文化资源;发展无产阶级政治文化,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大众化方向,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理想、树立共产主义崇高信仰,并以此改造和超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应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建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体系,应注重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党团组织、舆论媒体等机构和社会动员、政治运动等形式的功能。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还注重将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转变为改造社会现实的政治斗争,在社会改革的实践中推进政治文化转型。以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和民主性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政治文化,在整体上改变了旧政治文化面貌,增强了人民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认同感,提高了人民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实现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第一次转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理论开启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第二次转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文化的新发展。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建构表现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提供了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政治文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政治文化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以“三个面向”为导向培育“四有”公民,为政治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内容。这一时期建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还深刻地积淀于人民群众的政治心理层面和政治行为模式之中,表现为民主意识、法治观念、参与精神、主体意识、开放心态、宽容意识等新的政治取向的形成,尤其是公民政治利益表达意识的增强与政治参与行为的有序发展,促使新时期中国人的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继承发扬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其创新主要表现在:树立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以先进政治文化引导和整合各种亚文化的先进政治文化发展观;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政治文化,使之成为强化人民对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精神动力;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制度化的政治文化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确立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发展框架,指导并保证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新境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进行文化创造、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基本权利,不断培育提高公民政治文化素质;提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民主、自由、平等、正义、人权和法治等人类社会基本价值为总体目标的全面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政治认同;提出以发展的主客体相适应为基本规律的协调发展观,在宏观层面上倡导主导政治文化与政治亚文化的一元主导、多样共生发展,在微观层面上要求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参与能力与其他素质协调发展,从而从多层面努力构建和谐政治文化;提出以实现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模式的科学合理性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观,实施渐进式自主创新的政治文化发展战略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主导政治文化,其形成经历了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不断创新发展历程,并逐渐形成了三个基本规律:一是,政治文化多样性发展与主导政治文化对其不断整合之间的辩证发展规律。这涉及对建构政治文化模式的规律性探索。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动态发展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主导政治文化对多元政治文化的整合与创新,表现为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变迁、中西方政治文化冲突中的交融、主导政治文化在与政治亚文化交锋中的引领、政治体系文化在对公民政治文化引导中的互构、先进政治文化在整合中的自主创新发展等。
二是,政治体系传输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与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之间的互动运行规律。这涉及对完善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的规律性探索。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表现为执政党领导国家政权体系和通过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等主要途径,采取政治宣传、政治教育、政治培训等形式将主导政治文化进行广泛社会传播和教育的过程,与广大公民、社会组织和政治体系等各种政治主体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取向、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各个层面接受和认同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之间的互动,表现出灌输与学习、引导与接受、教育与认同、实践与培育的互动运行的特征。
三是,政治体系创新先进政治文化的过程与以公民权利为核心内容的公民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之间的互动发展规律。这涉及对拓展政治文化内容的规律性探索。围绕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完善而表现出的政治文化内容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趋势是:党和国家对公民权利的政治制度创设和政治教育过程与广大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和权利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之间互动发展,党和国家对公民的政治实践训练的过程与公民权利能力增强的过程之间互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的过程与公民责任感、公民能力感和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认同感的增强过程之间互动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发展战略与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如何正确处理主导政治文化的一元化要求与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的多元分化趋势、政治取向的多元化形态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发展战略问题。解决这一发展战略问题,需要认真完成正确引导政治亚文化、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化这两大战略任务。
政治亚文化是一国政治体系中由于社会成员的民族、种族、阶层、群体、地域等的不同,形成的有别于主导政治文化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取向,并对政治体系起到一定影响作用的政治文化。我们通常将当代中国的政治亚文化划分为社会主义政治亚文化、反文化、传统政治文化、外来西方政治文化四种主要类型。社会主义政治亚文化是指由于当代中国利益结构的深层分化导致的不同阶层和群体对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府系统及其运行过程的态度和情感上的有所差异,其实质是在认同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基础上基于利益机制而产生的意见分歧。反文化指的是当代中国存在着的极少数敌对分子的政治心理与政治价值取向,“有的公开鼓吹‘全盘西化’,在政治上宣扬取消、削弱共产党的领导,主张西方式的多党制和议会制;有的在经济上宣扬私有化,主张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有的在思想文化上提出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在价值观念上主张极端个人主义;有的歪曲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诋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煽动对党和政府的不满。”[1]这是一种否定或背离社会主义文化的敌对性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指的是在小农经济、封建宗法制度基础上产生的,以家国同构的国家观念、君主民本的政治思想、权力本位的价值取向为主要特征的,其价值观念和政治生活准则至今仍然广泛地存在于政治生活之中的文化,其所蕴含的民本思想、社会责任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强调自强不息、道德自律、崇尚和谐的理念,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其所蕴含的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浓厚的臣民意识、等级观念、宗族观念和人治意识等也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严重思想羁绊。外来西方政治文化是以资本主义为制度载体和价值取向的一种异质文化,在与中国主导政治文化的碰撞冲突中既可能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也会使人们时常产生思想上的冲突与混乱,削弱人们对主导政治文化的认同。这几种政治亚文化形态的存在,表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一元主导下的多元并存格局,需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对各政治亚文化进行正确引导和坚决斗争。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正确引导政治亚文化,一是,要有效协调各亚文化主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保持社会依照民主法治要求,公平有序地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承认各亚文化主体的利益要求、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别,以民主法治的制度化手段不断缓解由这些差别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有效协调各亚文化主体的利益,保证社会公平公正。二是,要正视政治亚文化的客观存在,构建和谐有序的政治亚文化。在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的现实条件下,当代中国各种政治亚文化之间、政治亚文化与主导政治文化之间的冲突时而加剧、时而缓和,正确对待政治亚文化,有利于促进各种亚文化主体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对政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能保持一定的宽容和理解。三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任何系统都具备一定的主导政治价值,它们会给政治行为规范和结构排列确定基调和方向。”[2]主导政治文化能够通过美好的理想设计和共同信念的引导,对各种亚文化起到引导和整合作用,使多元价值取向之间保持合理张力,起到“黏合剂”作用,达到和谐共识、充满活力的社会发展要求。四是,坚决同反社会主义的亚文化进行斗争,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武器旗帜鲜明地利用一切形式,进行不懈的斗争,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对不能忽视和削弱这一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战略任务。
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是指通过教育宣传引导、社会心理影响、制度规范和公共政策影响等多种途径,使一种政治文化经过通俗化、普及化、层次多样化的过程,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在当代中国,主导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因为它以其自身所蕴含的政治心理倾向、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意识指向影响并制约着民族、政党、人民团体以及公民个人的政治行为方式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过程、状态、性质与方向。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主导政治文化社会化,一是,通过主导政治文化的通俗化,使理论语言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主要方法是:理论内容要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攸关,理论语言要通俗易懂,理论教育方式要能促进各社会主体从自觉认知到理性建构再到实践运用的过程的转化。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