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立国:从中国实践看民主」正文
西方总有一些人说我国没有民主,是所谓专制体制。我们个别人也习惯把西方的政治体制作为评判我国政治体制的标准。从实践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和优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信念,进而扩大在世界上的说服力、影响力和软实力。
一、政治体制的优劣应该以实践的效果来检验
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其选择是对是错,其本身是优是劣,归根结底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和人民生活改善。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政治体制,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践证明,这一体制具有明显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
一是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66元。1978年改革初期,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人均国民收入为190美元。1979―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9.9%的速度持续增长,先后超越英、法、德、日等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接近6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4361美元。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过,在世界历史上也少有。
二是民生不断改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升到2010年的19709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5 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5919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3倍。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几亿人口脱贫,城乡面貌明显变化,人居条件显著改善,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这些铁的事实举世公认、有目共睹,就连怀有偏见的人也不得不承认。
三是科技实力明显增强。我们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遵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本方针,使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国的专利注册申请数量开始居于世界前列,航空航天、大型计算机、高速铁路、大坝等重大工程技术已经赶上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此外,我国的军事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的政治体制符合国情、优势明显。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现行政治体制下能够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并有效实施,能够有效激发社会活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是分不开的。如果说这个体制不好,很难解释这些成绩取得的原因。
二、把西方民主作为唯一模式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基本法则
从历史发展轨迹看西方的多党制、三权分立、普选制的政治体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但不是民主政治的唯一模式。把矛盾的个性共性化,或者说把一般个别化,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违背了辩证法。
西方的多党制民主模式有几百年的历史,有它内在的优点,也有固有的缺陷和不足。这种体制要发挥好的作用必须有适合它的条件。从西方民主体制实践看,基本难以同时满足适合多党民主体制的条件,问题层出不穷,就连民主程度相对较高的美国也存在民主体制上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一是短期行为。为了竞争拉选票,执政党从执政利益出发,只做对自己选举有利的事,必然缺乏决策的全局性和政策的一贯性。二是效率低下。为了争取执政,一方执政另一方拆台,甚至只论党派,不论是非,互相攻讦扯皮,难于就重大问题及时作出决策。三是社会分裂。为了选举,各政党相互攻击,引起选民对立,扩大了社会矛盾,甚至导致族群和国家民族的分裂。四是黑金政治。为了选举的胜出,一些政党采取作弊和违法手段,等等。
中国的政治体制虽然在发展和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的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利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能更好地从整体、全局、长远的角度出发,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摆脱少数利益集团左右,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这是我们这个体制的根本优势。二是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因为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样就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综合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别利益和根本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尽可能达到平衡。三是有利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这一体制铸就国家政权的高度稳定,党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制定的中长期规划可以很好地连续贯彻和执行,避免朝令夕改,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四是有利于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体制有利于协调各方,能够尽可能地集中一切资源、力量和智慧,用于建设和发展,尽可能地减少纷争和内耗,使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发挥最大化的效能。总之,我们这个政治体制起到了权力保障和集中力量的双重功效,是推进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和高效发展的根本制度因素。这一体制有如此明显的优势,主要原因是作为这一体制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作风,有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有坚持真理和自我纠正错误的能力。
不承认矛盾的特殊性,不承认国情差别,把一种政治体制强加给别的国家,实践证明效果都不好。东欧剧变后,照搬西方民主的国家,经济下滑,社会动荡,国力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这些事实又从反面告诉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三、坚持从国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当今时代,建设民主政治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我们党一直是政治民主的倡导者和建设者,从五四运动开始就追随着民主这个世界潮流,在井冈山和延安时期就在基层实行干部直选。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和具体实现形式。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更具有活力,基层自治和干部直选广泛普及,人民群众参与重大决策和法律制定范围不断扩大,扩大党内民主正在进行新的探索。这一切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必须承认,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仍然是今后长期的重大任务。
理论要自信。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的信心和信念。有自信才能坚定地向前走,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种理论的自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党的领导要有自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经过长期奋斗、付出巨大牺牲、做出巨大贡献而为中国人民选择的。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党赢得人民拥护的关键所在。在当今中国,没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可以替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资格、有能力、有信心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对现行的政治体制要自信。首先,要认识到我国政治体制是民主的,而不是专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及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以及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都是民主政治的具体实现形式。其次,要认识到我们的体制不完善不等于体制本身不好。任何一个事物在发展进程中都有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政治体制也一样。我们这一体制的不足是发展进程中的不足,完全可以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三是对走自己的路要自信。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靠自己,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同样没有先例可循,也必须吸收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探索。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是没有出路的。
规律要遵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民主发展应该是渐进的。其所以如此,其一,在实践中我们找不到现成的适合我国的民主模式去遵循或照搬,只能靠实践去探索,既然是探索,就需要渐进发展。其二,渐进的发展方式符合认识的发展规律。其三,激进必乱。1989年东欧国家及俄罗斯在改革上采取了“休克疗法”, 完全打破了原有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上的连续性,可谓激进,但造成了政治动荡、社会失序、国力衰退的严重后果,我们不能步其后尘。谋定而后动,渐进式推进看似慢,但肯定会走得更好、更扎实、更健康。二是民主发展应具备相应的条件。不能不顾条件,把推进民主当成唯一目的。首先,要有实践作为基础,没有实践的积累,就不能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就不可能避免行动上的盲目性和后果上的灾难性。其次,国民素质、文化素养和民主意识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条件。三是民主发展不能以牺牲社会稳定为代价。民主是目标,也是手段,归根结底民主的推进要服务和服从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把民主作为唯一目的,以牺牲大局稳定为代价推进民主,本末倒置,有害无益。
实践要探索。实践探索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根本途径。一是大力扩大党内民主,二是加快发展基层民主,三是不断扩大公民有序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既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决策正确的重要保证。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法律法规,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社会建设管理的体制变革及相关政策,以及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重大决策,都应该采取公开征询意见、召开听证会等多种方式,听取意见,让人民群众参与决策。同时,要给人民群众更多的知情权,增强他们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效性。四是进一步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要真正选出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大代表,提高代表的议政水平,为代表参会讨论创造条件,切实发挥好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反应人民心声、代表人民利益的作用。要切实保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明确监督范围,探索监督形式,提高监督效果,发挥监督作用。
(作者: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