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会勇 :中国特殊社会解释

作者:马会勇发布日期:2011-07-31

「马会勇 :中国特殊社会解释」正文

特殊社会解释

对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社会进行解释是社会学的重要任务,因为那段历史很特殊,而且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明白那个时代具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所以这段历史的解释工作还是要由我们自己来做,而且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第一节中国特殊社会的建立过程

首先要明确所谓的特殊社会到底指什么,从本质上看,特殊社会就是人群,原始社会和共和社会的早期其实都有特殊社会的影子,现在我们所说的特殊社会仅指那些具有单一结构的社会,也就是共产主义运动浪潮中产生的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的特殊社会是一段很特殊并且很吸引人的历史,其中的很多问题需要加以解释,所以我们将其拿出来单独加以表述。这段特殊时期是从上个世纪中期到世纪末,它可以分为存续期和一般化时期两个阶段,不可割裂的两个阶段。

特殊社会起源:用最简单的办法去解决最复杂的问题

人们对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不公平与丑恶现象从未停止鞭挞,同时也启发了对美好社会的想像,而当这种种想像变成了解决灾难性的现实问题所亟需的方法时就被科学化了,成为了一种可行的理论设计。马克思关注于当时频繁发生的腹胀激化现象,认识到腹胀激化在一般社会中是无法消除的,要彻底消除它只能走特殊社会的道路,那就是发展性人群化,他抓住了一个“公”字,从而克服了私有制度的种种弊端,而公有制也是特殊社会的显著标志,它是人群存在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持人与人的同质性,才能减少或者说消灭元的流动和由此产生的腹胀问题。

马克思的工作非常出色,他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他所划定的路线上挤满了充满理想的人们。俄国借助推翻专制君主和结束战争的契机进入了特殊社会,越南和朝鲜以民族解放为契机进入特殊社会,古巴以国家独立的方式进入了特殊社会,中国则以农民起义和反侵略战争为契机,总体上,各国总是在人群性需要提高时进入特殊社会,不管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特殊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普遍存在的。

中国特殊社会产生的民意基础,处于腹胀深重之中的中国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腹胀进一步加剧,社会近乎板结,老百姓连起义的力量都丧失了,实际上正在向农奴转化,社会现实要求平等与平均,而且是极度迫切的,在这种情形下建立人人平等、处处平均的新社会无疑成了底层成员极力拥护的主张,而这也正是两千年来底层人民的梦想,也就是说中国的特殊社会正是在广大底层社会成员改变现状的迫切要求下顺理成章地实现的,也就是说中国的特殊社会的建立不是偶然的,它像是一群饥饿的人发现了一桌美食一样,疯狂地扑了过去。

就像当一个人处于某种极端情绪时要采取极端行为一样,一个特殊社会的出现与当时全社会的情绪需要也是相关的,中国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是被迫的,当时,政府软弱无能,且与外来势力狼狈为奸,民族被压迫、民族工业被压制,显然,不彻底地打破这一切就不能实现跨越以赶超西方先进社会,恢复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记得巴黎和会时中国作为战胜国却被像战败国一样处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因此,青年一代群起而发动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吹响了红色革命的号角,要彻底打破现状,西方式的所谓民主政府已被证明是令人失望的,只有像苏联一样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完全的国家独立和民族的复兴,中国的激进派逐渐形成了。

起义与革命相结合

起义与革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毛泽东把它们巧妙地统一起来,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激进派在进行了多种尝试后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工人运动被镇压,合作则被屠杀,遭遇了一次次惨败,革命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们在城市里搞得轰轰烈烈,可是被激进派忽视的广大农村当时却依然死一样的沉寂,作为农民子弟从未出过国的毛泽东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了新的想法――将农民起义与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建立自己的武装,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才能获得说话的权利。为了土地与生存,中国农民起义在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近乎形成了一种传统,小规模的起义达上万人,大规模的起义可以瞬间结成上百万的队伍,虽然这些农民未经训练,但是中国人心中的群体主义思想根基使他们很容易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对此非常了解,他认为完全可以借助这种古老的形式去实现新的革命任务,而历史也证明毛泽东选择的这条路是正确的,通过几十年的武装斗争,中国的特殊社会理想终于实现了。

第二节特殊社会的本质

特殊社会与一般社会有很大不同,它总是与政府高度集权、严密控制等现象联系在一起,因而总是受到某些学者的攻击,实际上特殊社会并不可怕,也不神秘,它是人类进行的一次革命性尝试,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而且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一种。当然,特殊的社会加上其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使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误,一些本来很好的东西变异了,很可惜,很无奈,我们就是要分析这次特殊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做为今后调整社会的一种参照。

特殊社会确实是人群,人群并不是落后的事物,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地存在,如一个工厂就是一个人群,我们不可能用社会的方式去组织起一个工厂,人群的特性使它在某些方面要优越于社会,人群化使社会的高度被压低下来,复杂的组织被简化,节约了社会成本,克服了社会弊病,社会人群化没有什么可笑之处,只要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任何一种人类组织状态都是可以有目的地采用的。因为在我们不可能完全进入人群状态,所以只能说它是特殊社会的设计者认识到在某种情况下借鉴人群的特色去组织社会会更有效一些而产生的新的人群样式――发展性人群。总体上人群分为生存性人群和发展性人群种(也可以细分为三种),生存人群指的是因生存危机,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人们不得已结合成为人群,因为产品不足所以必须实行平均分配或者说是生存性分配,否则个体就会无法生存下去,这是较为低级的人群,是在产品不足,尤其是生存产品不足的情况下被迫结成的,而发展性人群是在人类生产能力已经具有很高水平、生存已不是问题的条件下为了发展而主动、自觉地结成的,这是用简单的方法去实现最高社会效率的行为,它不再是被迫形成的,而是人们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它的目的就是实现跨跃式的发展,总之,发展性人群化是谋求发展的另一条路,它是与一般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我们对这样大胆的尝试应持肯定的态度。

发展性人群与生存性人群的不同:一、不再面临生存危机,生存危机是人们面临的问题中的一个极其特殊的问题,而在发展性人群中已经不存在了,它在生存性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二、与一般社会共存,这一点很重要,这种共存导致了许多问题;三、政治、文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已经进入了较为文明的社会,就是说人类所处的发展阶段已经大不相同,发展水平的差异是明显的。以上三点是最基本的区别,它说明特殊社会要实现的人群化是在与人类历史上的人群时代大不相同的一个新的时期、新的层次上进行的。当然,理论设计者认识到了这些不同之处,并乐观地认为特殊社会会是一个美好的、发达的状态,而忽略了这种不同背后所隐藏的矛盾。

特殊社会的几大特点,如人的同质化、特殊社会结构、严密的社会控制、经济直通车、一党专政(实质上是首领化或说是无党化)、集体主义思想及高尚的人格、政治领袖化(首领化)等。

特殊社会极力寻求某种“统一”,在特殊社会达到顶峰时,某些地方甚至将农民私有财产没收,一切生活必需品由政府统一调配,强迫农民吃在大食堂,私人不得开灶,但是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毕竟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去实现完全的人群化是不可能的。

个体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这既有生理上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而这正是实现特殊社会的一个矛盾,所以在特殊社会中必然要实行如下的政策:1、人与人无条件平等,要建立一种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绝对的平等关系;2、先天因素是无法操作的,但是可在后天因素上下手,尽可能地实现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相同,减小新个体间的差距;3、在劳动中忽略已存在的个体间的差异,减小其对社会活动的影响;4、,利用政治强权对于明显的差别个体进行约束限制。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是已经最大可能地实现了人的同质化,符合了人群的要求。

单一结构也可以视为无结构,因为特殊社会中的所有活动的组织都是虚拟的,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人群,而在人群中是不存在元流的,以元流顺序为依据的社会结构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单一结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结构。特殊社会因为其独特的结构所以能够集中全社会的资源办一般社会根本不能办的事情,所以能够打破一般社会所面临的发展困局,这在落后国家表现尤为明显,新中国成立时所面临的经济困难是以前任何政府都未见过的,如果不是特殊社会的建立,那么共产党的统治不会巩固,全国可能一片混乱,也正是特殊社会的建立,使中国经济在极短的时间内治愈了几十年的战争创伤,并开始快速发展起来。新中国时期的四大身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是一般社会结构留下的投影,因为特殊的结构,原有阶层不存在了,政府成为所有公共活动、生产的组织者,但是一般社会结构内各阶层的影子还在,它投射在特殊结构中时就变成了四大身份。四大身份中,共产党倚重干部、依靠工人农民,只有知识分子似乎很委屈,共产党不完全信任他们,这个问题在整个特殊社会时期都存在。在共产党眼里,知识分子既不可能像干部一样积极,也远没有工人农民可靠,因为被压迫的工人、农民像男人一样不去斗争就是一无所有,而知识分子像女人一样,嫁到任何家庭里都可以过日子,所以重阶级划分的共产党很难去信任这些知识分子,但事实是在红色中国的历史上,知识分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那个时期所取得的成果中包含了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所以应该给他们以正面的评价。

特殊社会是以社会学为指导的,是在追求一种理想中的社会,是社会学走上前台的一次预演,而在现阶段一般社会都在讲经济学,而且占据了上风,特殊社会时期的社会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不久的将来它会再次走上前台。

特殊社会的建立是一个自觉过程,它的维持和变化也是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的,可以说特殊社会是自觉时代到来的一次最早的尝试,它并不代表人类社会进入了自觉时代,它只是一个富于激情的导演与众多演员们进行的最初的排练,实际上人类自觉社会的大幕即将拉开。从自觉性这点上说,特殊社会较当时的其它社会要先进得多,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管理国家效果肯定要比无为的或是盲目的管理要好得多。

特殊社会是社会型社会到来前的先声,虽然在理论设计中存在着诸多漏洞,以至在实践中遭到了很大的挫折,但是对于新社会的需求的描述是正确的,马克思看到了现实中的不足。与特殊社会不同,社会型社会是建立在一般社会的基础上,它同样要求理论化和自觉化,但是也相当重视民主、科学与自由,当然这也说明社会型社会没有克服腹胀这个难题,不过可以极大地缓解它。

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是无法避免的,例如在设计眼中很美好的按劳分配制度在现实中很难操作,所以虽然一再强调按劳分配问题,可是却从来没有脱离平均分配的范畴,这也是因为平均分配与人群是天生的组合,平均分配是人群状态得以保持的一个前提;本来人群是不需要严密控制的,但是我们在现实中必须加强控制,而且是比一般社会更强的控制;理想中的特殊社会要求充分地发挥个人能力,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不得不谈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允许“特立独行”;理想中的特殊社会是不需要政治的,但是现实中必须强化政治;理想中的特殊社会是充分民主的,但是在现实中总是领袖的个人判断压倒了一切;本来经济直通车可以使社会总体的生产效率极大提高,但在后期生产效率开始下降。种种扭曲其实是深层矛盾的表现,特殊社会的设计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使实践者遇到这些问题时不知所措。

特殊社会中的经济

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特殊社会把整个社会都变成一个大工厂,这是一个空前的超级托拉斯,只不过它是公有的,而不是属于某一部分人。社会成员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生产与消费实现了无缝连接,也可以说整个社会生产与消费是直通车,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发展的社会成本,这就形成特殊社会的优势。

人群中不应存在经济,那么特殊社会为什么存在经济?生存性人群是不存在经济现象的,但是发展性人群与之不同,特殊社会试图消灭经济,但是做不到,不过,特殊社会经济与一般社会是不同的。关于特殊社会中是否存在经济的问题可以这样理解,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