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兴:气候治理的共识・途径与要略

作者:唐代兴发布日期:2014-09-24

「唐代兴:气候治理的共识・途径与要略」正文

内容摘要:气候作为天气过程有其运行的时空韵律,导致气候失律的最终之因是人类活动。日益恶化的气候失律,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的存在安全,威胁到国家的可持续生存,因而,气候治理不仅必须,而且迫切。气候治理,需要建立起达成全球共识的气候责任,在此基础上创建"权责对等"和"代际公正"的整合引导方式。并根据"谁污染谁付费"的问责原则和"谁受害谁得益"的补偿原则,制定以人口为基准和以人口分布空间密度为调节机制的排放配额标准,指导气候治理以全球协作减排为治表之法,以全面恢复和提升地球自净化

能力为治本之策,以重建人类存在方式、技术-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最终动力。

关键词:气候失律 气候"公地"气候治理 权责对待 代际公正

气候是地球生命和人类存在发展的宇观环境。气候失律成为环境危机的核心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失律,虽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它与人类活动直接关联,但对治理失律的气候,却更多质疑。本文就气候治理的可能性及其道路与要略,做一尝试探讨,以期引来广泛的讨论和社会整体动员的行动参与。

1、气候治理的实质与语境要求

当我们讨论气候治理问题时,需要首先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气候治理的实质所指是什么?

第二,气候治理在什么语境下才可成立?

气候治理的实质问题 所谓气候治理,就是通过社会整体动员而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展开环境治理,以促进失律的气候恢复其运动变化的节律。

当我们这样定义"气候治理"概念,意在于揭示:第一,气候治理的目的,就是恢复失律的气候,使其重获自身运动变化的时空韵律,简称为气候节律。 第二,恢复失律的气候通过治理来实现。但由于气候是一种无实体形态和无边际规范的运动状态,其治理只能通过改变与之相关的其它环境因素来实现,所以,凡是与运动变化的气候相关的一切环境因素,都属于气候治理的范畴,这就是气候治理何以要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展开的根本理由。第三,气候作为人类存在发展的宇观环境,它是一块"世界公地",是全球化的公共产品。气候的这一自身性质规定,决定了卓有成效的气候治理,必须是全球行动、全民参与,这是气候治理必须进行"社会体动员"的实质要求。

气候治理的语境要求 气候治理的语境要求是指气候治理在什么语境下才成立,为此而必须先了解气候运动变化的基本方式。

首先,气候是一种天气过程。[1](P1)并且,气候作为一种天气过程,它始终是有变化的:变化,是气候作为天气过程的常态。更进一步讲,气候变化不息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性可以在不同尺度上得到呈现。比如,地球物理学用"第四纪气候"、"全新世气候"、"冰河期气候"、"小冰河期气候"等语言来气候变化的宏观规律;再比如,将一年划分为四季,并总结出一年气候变化的 24 节气,并且四季和 24 节气,构成了历法的的基本内容,而历法不过是人们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和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来判断气候的变化和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又比如,一天中的变化也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每天的气温总是昼高夜低、晨凉午热晚寒。

其次,气候作为天气过程,其变化不息的运动方式有两种:一是"气候变换",即气候循其自身节律而变化不息;二是"气候失律",即气候丧失其自身节律而变化不息。概言之,气候变换和气候失律,构成了气候变化的两种基本方式。

气候变换,是气候运动的合自然状态;与此相反,气候失律,则是气候运动的反自然状态。这种反自然状态的气候失律,却是多种外力推动形成巨大的合力所造成。从整体上讲,气候失律从整体上呈现三个特征"一是无节制性,即气候变换丧失自我节制(规律)而处于野性暴虐状态;二是无序化,气候一旦失律,则以暴烈无序的方式敞开;三是无方向性,即其无序的异动体现盲目的、没有持续不变的方向感的混乱过程。"[2](P80)由于气候失律的运动状态是暴虐的、无方向的和无规律的,所以气候失律既可能使气候朝着"变暖"的方向运行,也可能使气候朝着"变冷"的方向运行,更可能使气候朝着"变暖"或"变冷"交替推动的无序方向敞开。

客观地看,气候变换运动的最终推力却是自然力本身,即宇宙运行、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生物活动诸因素按照自身本性的方式而整合所形成的力量,推动气候有节律地运行。这种合自然状态的气候变换运动,是不需要治理的;并且,在这种合自然状态下,谈论气候治理也毫无意义。气候在一般情况下遵循其自身时空节律而运行,但在特殊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异动状况,比如历史上经常讲的到"冰河期"气候或"小冰期"气候,就是其最好的例子。但这类异常的气候变冷或气候变暖,仍然是合自然状态的气候变换运动,因为它是宇宙和地球的相向运作而生成的宇观运动,与地面性质和地球生物活动没有多少关联性。

"气候变化的空韵律性"(参见唐代兴《气候伦理研究的依据与视野---根治灾疫之难的全球伦理行动方案》,《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第4期,第80页),因为气候运动、变化最终以大气过程为动力:大气过程通常是以空间波动和时间周期的方式来推动气候有规律地变换(参见张家诚、 李兰《气候的周期性和预报可能性》,《吉林气象》,1997年第3期,第

1-7页),更具体地讲是太阳辐射的变化影响大气环流而推动气候有规律地变换(参见刘子英《气候周期性变化的新假说》,

《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第2期,第92页)。

与此不同,气候失律这种天气变化的运动过程,不仅与宇宙运行、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直接关联,而且更与地面性质的异常改变和地球生物活动的死境化状况息息相关。而且,导致其地面性质的异常改变和地球生物活动的死境化状况的最终推力,却是越来越强大的人类活动。换言之,只有当宇宙运行、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性质和生物活动以异化自身本性的方式而整合运行时,气候才失律。气候失律,才是气候治理的真实语境,离开气候失律这一语境,气候治理就毫无意义。

2、气候治理的现实可能性

概言之,气候失律不仅为气候治理提供了真实的语境,更为气候治理创造了可能性。但要探讨气候治理的可能性,却需要考察推动气候变化诸要素及其内在生成关联,然后廛清人类活动什么方式介入气候而导致气候失律。

气候有节律变化的力量之源 气候作为天气过程的宏观推力,却是宇宙力量和地球力量的整合作功。

推动气候变化的天体因素--宇宙是由星系构成。推动宇宙运行的重要力量却是太阳:太阳是影响气候变化的第一个因素,因为它作为能量之源,通过核聚变所放射出来的能量,构成了地球上化学、生物及其气候过程的基础。

太阳辐射形成日照,日照影响气候变化,但却并不能直接地控制气候的波动和变化,而是要通过其它因素而的共同作用而形成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在这从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天体中"地球轨道的变化"。[3](P17)地球轨道变化是呈周期性的,地球轨道的周期性影响着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并且,气候的周期性变化还要受"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与地球轨道所描绘出的平面有关的地球两极轴倾斜的变化以及二分点的前行(岁差)"[3](P17)的影响:地球轨道运行所形成的偏心率,恰恰由地球的椭圆构成结构所形成,即地球的轨道与并非圆形的椭圆之间所形成的"偏心率的变化使得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也随之改变。"这种改变将产生两种结果状态:如果轨道是圆形的,那么地球接收到的能量将会减少,而气候趋冷;反之,地球接收到的能量将会增多,而气候趋于变暖。[4](PP193-194)由于地球的椭圆结构,使地球轨道所描绘出的平面有关的地球两极轴倾斜的变化,同样体现其周期性,其周期性变化的标志是黄赤交角,"这个角度在以年为刻度的范围内是稳定的。平均每年,当倾斜角度增加时,赤道地区吸收的太阳能量减少而两极增多。除此以外,季节性的反差也会增加;与北极不太严峻的夏天相对应的是南极十分严酷的冬天。相反,当黄赤交角减少,这种季节性的反差也会随之减小,而这恰好有利于冰川结冰。"[4](P194)而岁差即是由椭圆形的地轴围绕太阳转动和自转指向因为重力作用导致在空间中缓慢且连续的变化:地轴围绕太阳转动并经过地球运行产生了一个相对恒星 135000 年的完整旋转期,岁差会在太阳距离地球最远(远日点)以及最近(近日点)的那年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两极的地轴描画出一个圆锥状。这根如今指向北极星的轴在约 26000 年的时间里描画着一个圆。这个叫做'轴进动'(précession axiale)或'宇宙进动(précssion astronomique),它构成了气候进动(即气候岁差)"的原因。[4](P196)

推动气候变化的地理因素--气候运动变化不仅要受天体运行的影响,也要受地理因素的制约,从而形成"气候地理"。[4](P196) 形成气候地理的第一个因素是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具体的地理区域由于其地质构造的不同而影响气候并形成具体的气候地理。比如,地中海气候和黄土高原气候,源于各自所处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以及沙漠、山脉甚至与海洋接近的不同程度等因素。

形成气候地理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球热量。气候科学的奠基人亚历山大・冯・洪堡认为,气候客观地存在着"太阳气候"和"真实气候"的区分。真实气候就是地球气候,地球气候是由地球热量所决定的。地球热量构成了地球生物得以存在和生存消长运动的根本性力量。

形成气候地理的第三个因素是大气。太阳辐射和地球热量的共振,就形成真实的大气。从根本上讲,大气决定着太阳辐射对植物的影响,但大气环流总是需要太阳能的维持。而太阳辐射供给地球表面的能量并不相等,其能量分布有其强弱区分。形成这种区分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地球在天体运行轨道上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根源于地球自身的椭圆性结构;二是地球表面因为海洋分布的结构造成了大陆不规则性,这种不规则性同样是形成太阳能量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原因。仅后者言,影响大气环流的主要地球因素有如下七个方面:⑴地球板块构造;⑵火山活动;⑶由较热地区(高压)和相对较冷地区性之间的压力差所造成的大气风;⑷科里奥利力,即地球自转运动作用于地球上运动质点的偏向力;⑸大陆与海洋之间所形成的反射率差异;⑹大山的性质,比如山地屏障的高度、山脉的方向等都对大气环流发生影响。⑺大洋环流。进一步看,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的这从多因素中,最重要者有三:一是地球板块构造,形成地球上地幔中部分地壳移动(即漂移)造成了洋流变化,并由于大陆相互碰撞而挤压出的山脉改变了风向和降水模式,这一过程也影响了海平面,以及陆地与水域的比例。[3](P20)二是源于独特地球构造的火山活动,它会将灰烬、气溶胶和气体带入高空,大量的物质微粒被抛入大气的平流层,过滤太阳辐射,导致气候急剧变冷。比如 1815 年印度尼西亚墒内的坦博拉火山爆发,造成了多年的寒冷气候,庄稼歉收和大范围的饥荒。三是大洋环流。地球表面被海洋占据 71%,如此广阔的空间自然因为水、风、太阳能、科里奥利力等因素的整合推动而共同形成浩荡不息的大洋洋流。海洋同样也因为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发生不均匀的回暖,从而影响气候变化。[4](P201)

推动气候失律的主要因素 在如上的天体因素和地球因素的合力推动下,气候运动变化是有其空韵律的,只有当这种体现其时空韵律的运动被如上因素之外的力量强行打破时,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