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哲:网络社会的基本特性及其公共治理策略」正文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北京,100089)
摘要:当前网络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影响国家治理能力和现状的重要领域。网络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现实体制的治理状况。然而,现有研究对网络社会治理的基础―即网络社会的基础特性和运行规律,还缺乏探索。这就导致现有对网络社会的治理,基本延续了现实社会治理的策略和手段。本文试图从三个角度勾勒出网络社会的基础特性。首先从概念角度,辨析了网络社会的三种视角―虚拟社会说,现实社会延伸说,现实-虚拟混合说,提出网络社会的本质是虚拟与现实社会的混合态,从而扬弃了可以沿用现实治理手段有效治理网络的传统路径;其次从三个角度探索了网络社会的基础特性:作为信息网络的特性;作为复杂巨系统的社会特性;作为中国独特政治现象的特性。最后提出了网络社会的若干基础治理策略。
关键词:网络社会;特性;治理策略
一、引言
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社会已经飞速进入了网络时代,一个具有与传统社会明显不同特点同时又对现实社会运行产生巨大影响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1-2]。一方面,网络时代的到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开展的便利;但另一方面,也对整个现实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对传统公共治理模式产生了极大冲击。这些冲击集中体现在八个方面:1) 网络社会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社会活动的多元形态从而导致了监管困难;2)经济、社会活动更加依赖网络存在从而加剧了系统脆弱性,乃至使得国家安全更易受到侵害;3)侵犯个人权利的网络犯罪与网络暴力行为频发;4)网络社会中政治意识产生不受控制的涌动并且可以制造或扭曲实际民意;5)社会权力转移,原有社会和相应的政治结构打破;6)社会动员能力转移,群体性事件频发;7)对政府的监督和不信任被放大;8)传统治理策略和治理体系的失效[①]。正鉴于此,对网络社会亟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建立新的治理体系。
尽管网络社会已经深入影响到实际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部分,然而,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因此,对网络社会运行的基本特点,对实际社会中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和对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冲击,以及应该如何应对,公共管理实践部门和学术界都还并未有足够的了解和准备。
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不仅只局限在网上,而是对整个社会的结构以及相应的治理体系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的目标,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离不开对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网络社会的治理与现实社会的治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国家治理体系。然而,治理的前提是足够了解,尽管对网络社会治理的已经相当重视,但对其基本特性和治理策略,依然未有足够的了解和准备,这导致对网络社会的治理依然沿用传统的手段进行,因此,对网络社会的基础特性和运行规律,亟待深入研究。
从近年来公共治理的实践而言,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中,社会中的确产生了一些诸如腐败、滥用特权、公共部门缺乏服务意识、收入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等矛盾性问题。然而,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在网络社会中被放大和渲染,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并激化了社会矛盾,并导致了实际社会中的群体抗议乃至暴力活动等现象的频发。从已有的群体性事件来看,绝大多数的群体性事件都与网络中的信息的传播和放大高度相关。
此外,网络中存在的虚假信息的传播、公民隐私的泄露、网络暴力的频频发生等,一方面既削弱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渠道的权威性,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也影响到了公民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网络社会所产生的新的社会组织动员模式等都超越了原有社会运行的范式,因此,对整个公共治理体系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从目前状况来看,按照原有治理模式来试图对网络社会进行治理或者只是被动适应网络社会,都不足以满足新时代下网络社会公共治理的新要求。因此,亟需对网络社会的一些基础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基于此,本文试图探索并回答三个问题:网络社会的核心概念和特征是什么?与传统的社会模式的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以及相应的治理策略是什么?本文的意义有三:首先剖析分析网络社会的几种不同概念和观点;其次比较网络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不同,从而为系统提出网络社会公共治理策略打下基础;第三提出了网络社会公共治理的基本策略,为进一步的系统的对网络社会的公共治理问题提出策略上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目前对网络社会的基础特性探讨已有一些,然而,还很不全面。首先,从国外研究来看,有两条路径,一是从纯信息科学或者纯数学的角度研究网络社会中的基本的静态逻辑和结构特性以及网络社会中信息传播的数学模型等,可以称之为网络社会研究的技术视角,其内容主要包括网络中的系统架构、技术、网络安全等等,例如,1970年,在互联网技术还在萌芽时,学者们就提出了将计算机网络不仅作为一种通信网络而是作为一种知识分享的技术架构[②]。此后,研究互联网的热潮在技术的各个角度展开,并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可以说,在八十年代末之前,对网络的研究一直是以技术视角为主[③]。
进入90年代后,伴随着万维网的发展和网络使用的普及,国外新的研究视角出现,即从技术视角转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和改变的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最早出现在未来学家的一些前瞻性的探讨中,例如未来学家托夫勒在1990年所著的未来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权力的转移》中,就明确提出了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权力将逐渐由传统社会中掌握金钱和实际政治权力的精英向大众转移[④]。在今天来看,这已经描述出了网络社会的出现对传统社会在政治层面的最为重要的影响。此后,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作为一个概念陆续被学术界所提出和接受,并开始了全方位的研究,例如,Castells的《网络社会的兴起》就详细描述了网络社会的出现对于整个人类社会从经济、社会活动到政治行为的全方面的影响。[3] John Wiley & Sons.Volkmer I则进一步分析了网络社会产生对全球政治的影响,其认为网络社会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新政治空间[4]。在系统分析了网络社会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影响后,Castells总结到,“网络社会代表了人类经验的性质上的变化。”“网络社会…不是人类历史的完结,…而是人类历史的刚刚开始。”[⑤]
在国外网络社会的研究中,一种典型的特征是将网络社会的研究与社会网络的研究高度联系在一起。必须承认,从严格的概念来讲,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与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并不等同。对社会网络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远早于网络社会的出现和对其的研究。但是,社会网络的研究注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连接,以及在此之上产生的种种宏观表现和动态规律。从研究视角上侧重于整个社会网络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这种研究视角就与网络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强连接性、协同性、复杂性等特征高度重合,因此,在网络时代,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应用。大量对网络社会的研究都是以社会网络的视角入手。因此,在当今,社会网络的研究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研究的主要视角。
整体而言,对于网络社会的基本特性和对传统社会的冲击,国外的研究已描绘的较为清晰。然而这种研究主要是从一种客观描述的普适视角进行。并没有解决某一个国家网络的治理问题。实际上,由于社会整体状况的不同,当前中国的网络社会,已经体现了与西方网络社会中一些鲜明的不同特点,如网络生活的高度政治化、冲突化等。因此,对中国网络社会特性的研究,必须立足于中国网络社会自有的特点并结合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提出确实有效的公共治理策略。
国内对网络社会及其治理的研究主要沿着五个不同的层面展开:首先是概念层,即探讨网络社会的基本概念、相应的结构特征等,例如郑中玉与何明升在系统辨析了各种网络社会的概念后将网络社会的概念归为两类:作为新社会结构形态的“网络社会”和基于互联网架构的电脑网络空间的“网络社会”[5]。其次在宏观的行为表现层,研究网络社会中集体行为的一些新特征例如网络政治认同的形成以及相应的政治动员和组织问题。例如陶蕴芳认为,“网络社会的政治认同,是现实社会政治诉求、政治参与被抑制的一个替代的途径,网络社会形成了现有政治认同体制之外的一种特殊的诉求与压力集团,在潜在的政治诉求的基础上,经由信息起源、信息的扩散、社会群体的互动等阶段,形成最终形成网络社会的政治认同”[⑥][⑦]。朱海龙则研究了网络社会中信息及其传播形态的新特点,认为包括更加的独立性、公众性、更加符号化等特点极大地促进了政治参与行动动员[6]。第三对网络中个体行为的特点如基本心理、行为动机、行为特征等进行研究。例如胡平等[7]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尽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与现实行为的一些不同特征,然而实证结果显示在网上的行为和网上的道德侵犯等行为均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在起作用, 而是立足在整个人格的道德意识层面进行的。也就是说,网络行为依然与现实人格与心理高度相关。第四是对一些网络社会的各种专项问题进行研究,如网络社会中的隐私权问题,网络社会中的道德问题,网络社会中的法律责任问题等[8]。第五是对网络社会对政治的影响和对政府的作用进行研究,特别是对网络政治权力的转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例如,刘建华认为,网络政治存在明显的社会权力由强制化向柔性化、垂直化向扁平化、集中化向分散化、控制化向交互化、间接化向直接化方向转移的新特征,并认为这些新特征将有力的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维护公民的民主权利[9]。
纵观国内的研究,对网络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基本影响的论述较多,然而对网络社会的系统特征并提出网络社会治理的整体策略的研究还较少,这也是本文的着力点。
三、网络社会本质的三种观点和相应治理理念
对网络社会特性的研究和相应公共治理策略的探索首先离不开对网络社会的概念的界定。很多研究往往将网络社会视为一种默认或者已经接受的概念,而不去深究网络社会概念的内核。实际上,对于网络社会概念的理解与相应的治理策略是高度相关联的,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界定网络社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相应的治理策略。已有的概念讨论目前学术界已经很多,归纳来看,当前存在对于网络社会的三种不同视角的基本观点和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应治理理念和策略。这三种基本的视角和概念大体为:1)网络社会的虚拟社会说;2)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续说;3)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混合形态说。
(一)、 网络社会的虚拟世界说
这一种观点在网络社会初兴起时较为流行[10]。其基本出发点是将网络社会视为完全由硬件、软件和由硬件软件所构成的信息网络形成的纯虚拟世界。而这一虚拟社会中,与现实社会并不存在密切的对照关系,网络社会中的主体以完全虚拟化的形态存在和交流。
网络社会的虚拟社会说的核心是认为网络社会是独立存在的,与社会不发生联系并以其完全不同的形态运行的虚拟空间。因此,网络社会的行为对现实社会的行为影响很有限,并且在网络社会中也不需要如现实社会中一样严格针对主体行为进行束缚。
网络社会的虚拟社会说所对应的基本价值观是认为网络社会是自成一体的,应该采用自由放任的态度和策略来进行治理。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