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宪君:推进网络问政 提升政府执行力

作者:龚宪君发布日期:2012-05-11

「龚宪君:推进网络问政 提升政府执行力」正文

今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网民通过互联网这个有效平台表达诉求,针砭时弊,建言献智,舆论监督,推进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通过网络,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能。因此,如何顺应网络时代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各级政府的执行力,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网络问政

1、基本定义。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网络问政的形式。主要分为四种:(1)主动型网上问政。地方领导人通过网络这个载体,了解民生、体察民情,在第一时间、从第一手资料中获得调查研究的直接成果,也可以凭借这个渠道,检验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2)被动型参与问政。在信息化时代中,人人都有麦克风,一部分思想活跃、掌握互联网技术的公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这种形势的发展迫使政府构建一种网上互动渠道来回应,并主动引导下级机关进行效仿,在制度或技术层面给予指导。于是在民意及上级机关的压力下,地方政府机关被动地开设门户网站、地方领导留言板以及政府博客或论坛等各种方式与网民交流互动。(3)间接型参与问政。地方领导人不是通过网络在线直接与民众交流,而是通过地方报社和知名网站发帖,或者以网络新闻发言人和网络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动员民众进行问政。这一类型的优点是节约成本,由工作人员将网民的意见建议归纳整理后呈报,使领导人对社会情况有更加宏观和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加强政府同社会各个阶层的沟通。(4)见面型互动问政。地方领导人通过召开网友见面会,邀请网友代表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从中汲取民意、汇聚民智。见面问政消除了网络政治参与的隐匿性,网民从网络走出来,以自己的实际身份回归现实,促进官民双方求同存异和问题解决,提高党委政府的工作效率。

3、网络问政的特征。(1)交互性。传统媒体的报道一般呈单向性,来自各方面的评论、反馈、辩解及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交流,而网络可以使任何人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同一问题大胆地发表看法,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实时相互交流。(2)实时性。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即时、快捷的特性,网络民意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传遍整个世界,这种特性使政治信息传递和沟通提速,公众可以很快了解一些迫切需要的信息。(3)平等性。网络使信息实现了平等化传播,这使政治的神秘色彩随之消失,政治信息可以全民分享,政府和民众关系会越来越紧密,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更广泛的政治参与。(4)开放性。互联网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任何人都能够在网络上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观点,任何组织包括国家和政府,都不可能完全控制互联网。它使政治生活更民主、平等自由,带来了更广泛的政治参与。

(二)政府执行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公共行政学的开山鼻祖威尔逊在其著作《行政学研究》中,明确提出了政治家应负责制定政策,而行政机关则应负责执行政策。可见,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执行力”一词最早被运用于行政法学领域,普遍被认为是指对具体行政行为予以强制执行的强制力或法律效力。作为行政管理学意义上的政府执行力,从横向来分,一方面是政府组织执行政策决策方面的执行力,另一方面是政府组织执行日常例行性事务方面的执行力。从纵向来分,政府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地方政府负责国家大政方针的执行,因此,执行职能是地方政府的首要职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强弱关系到政府目标的实现和政府绩效的高低。

笔者以为, 政府执行力可以解释为政府及其公务员通过认同、支持和准确理解政府执行的目标及方向,并精心设计执行计划和认真实施执行方案,对各种政府执行资源(人财物、信息、法例、制度等)进行合理有效的使用、调度和控制,尽职尽责地执行实施战略计划、决策政策、法律法令和制度,创造性地完成政府行政管理任务并能积极正面回应社会和民众的能力。

二、地方政府执行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执行观念落后

纵观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在我党取得政权后,又长时期地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依靠方针政策调节经济和社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对法治既谈不上信仰、渴求,也谈不上实行、遵守,特别是行政机关的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在工作作风上习惯于我行我素,甚至以言代法,在发号施令、作出决定时不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对执法部门及其人员放松领导,疏于监督,任由他们随意行政。另外,执行政策的制定者存在着全能政府的落后执行观念,一些政府部门面对任何问题都试图通过政策或执行进行解决,但政府能力毕竟有限,面对无法触及的领域,执行失效、执行失灵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执行程序繁琐

我国行政体制是典型的官僚制政治体制,虽然具有举国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很多地区、部门在行政执行过程中,预设了很多前置程序,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需要经历许多不必要的行政环节,并且这些环节又不公开,不仅浪费纳税人的宝贵时间,而且影响行政效能的提升,延缓行政目标的实现。执行程序繁琐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例如,据《中国青年报》登载,湖南省武冈县计划修建一座水电站,从县委、县政府起草第一个报告起,前后共盖公章1460个,有关公文和设计图纸重达170公斤,历时两年半才定下方案。

(三)执行效率低下

效率是执行的灵魂。但一些执行机关会有针对性地对有关政策进行选择排队,如果上级机关压得狠、催得急则马上办理,否则可能仅仅限于向下级传达和告知,然后则搁置一旁,这样的结果必然造成执行力减弱。另外,地方政府或职能部门为了彰显自己的部门权威,或在规则范围内故意抬高办事门槛,将行政运行程序复杂化,延长办事周期,或直接违反规定吃拿卡要,提高办事成本,最终导致执行不能在体制内解决,而通过体制外运行又使执行效率大大降低。

(四)执行人员素质较差

部分公务员思想封闭,观念落后,缺乏创新动力。习惯墨守成规,不思考干成事的办法,光想找干不成事的理由。遇到困难能推则推,能躲则躲,出现问题则相互扯皮推诿,缺乏责任感。对执行力的认识不足、没有对执行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全面的理解,导致工作表里不一、首鼠两端、阳奉阴违。甚至,有些官员为牟取私利,贪污受贿,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执行力。

三、网络问政的优势和作用

(一)网络问政有利于彰显为民服务的理念

今天的互联网社会,网络是获取群众诉求的一个重要渠道,互联网上的QQ、各种论坛、社区、领导个人博客、政府网站上的“民意直通车”等信息工具为民情民意的传送大开方便之门。另外传统的领导下基层调研,常常是当地负责人事先安排,群众不敢提出真实的意见和想法,顾虑重重。而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可以让百姓放心地提问题、谈想法,敞开心扉,而不必担心受到打击报复。再者,网络平台可以让问政于民变得更便捷、范围更广阔。群众足不出户,键盘一点,就可以直接上书中南海,使自己的正当诉求得到党委政府及时有效的解决。

(二)网络问政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近些年,一些地方出台的法规、条例、办法等,未经充分论证或未征求群众意见就贸然推行,结果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百姓遭殃,政府挨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决策不民主,没有吸纳群众智慧。而以互联网为平台和渠道的网络问政,有利于克服传统官僚行政体制中的集权和家长式的工作弊端。社会公众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手段,运用各种网络发布途径,将自己的意见和情况反映和表达出来,并传递给政府决策的领导层和执行层,同时,政府也可以与民众进行互动,收集和处理相应的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三)网络问政有利于简化各种行政程序

随着网络问政的进一步推进,网上办公已成为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必不可少的一种工作方法,以前必须在行政机关或审批窗口排队等候,待轮到自己却因各种手续不全需要重头再来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足不出户,登陆各职能部门的网站,按照既定的办事流程,就可以一“网”打尽,“网”到成功。即使非要到行政机关办理,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的方式,提前与办事机关却取得联系,避免扎堆申请,影响行政机关的效率和纳税人的时间。

(四)网络问政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由于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灵活性、便捷性都不高。网络问政的出现,消除了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技术障碍,突破了传统地理、信息交流方式和信息获取途径上的局限性,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参政工具,使官民实现了直接的互动与交流,大大降低了人们参与政治的门槛。今天我们政府的领导和公务人员,坐在办公室、打开电脑,借助互联网就可以办理公众的各种申请,或者了解群众的各种正当诉求,按照一定的运转程序后,及时有效的给予办结,这确实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四、推进网络问政,提升政府执行力

从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倾听民意,到2010年“网络问政”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不仅体现出政府治理方式的新发展,更带来了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和政府执行力的提升。

(一)提升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的网络问政理念

各级政府公务员应树立科学民主的网络问政理念,以理性宽容的心态对待网络民意,并通过有效的程序保障,形成良性的执政习惯,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行力。一是转换角色,融入网络。党员干部在网络互动中要实现从公务员到普通网民的角色转换。在与民众的网络互动中,既从政府的角度思考问题,又以普通网民的身份进行对话交流;既体现网络言论平等性,又注意把握网络互动的引导力,在平等的网络互动中吸收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二是借“网”出海,直面群众。领导干部上网,是在信息时代面向群众、联系群众的一种重要方式。党政领导需要与网民定期见面交流,拓展网络问政的深度和广度。4亿多网民中不乏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宽的视野、较强的智慧和较多社会关怀的人才,充分调动他们去建言献策,将有利于政府各项工作的改进和提升。三是整合资源,解决问题。党员干部利用互联网,一方面整合信息资源,听民意、聚民智,进行理性思考、科学决策。另一方面把科学的决策转化为广大民众改造世界的实践,实实在在地推进各方面问题的解决。

(二)建立健全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

1、网民留言办理机制。很多省市区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建立起办理回复人民网网民留言和市长信箱的固定工作机制。以河南省为例,2009年5月,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所辖18个省级市对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网民给省委书记、省长的留言进行回复,平顶山市制定下发了《网民留言办理工作流程》、《网民留言问责办法》,商丘市开通“民意快线”,实现网络资源信息共享,建立网民留言定期浏览制、网上交办制、限时办结制、联动督查制、舆情分析制等五项制度,这都是政府网络问政制度化的具体做法。

2、网络发言人制度。网络发言人制度是传统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它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拉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距离,大大提高政府部门处理信息的效率,培养政府官员勤政廉洁、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从而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2009年11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之后,郑州市政府、洛阳市政府、三门峡市委分别设立网络发言人,在政府和网民之间起到了很好的润滑剂作用。

3、网络问政评议和问责制。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不仅要吸纳组织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还要吸纳一般干部群众,特别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等参与评价。设置系统化的评价指标,把组织领导是否有力、制度建设是否科学完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办理结果是否被认可等纳入评价范围,同时细化和量化评价项目,形成一个比较全面、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体系,提高评价的广泛性、代表性和准确性。加强评价结果的分析和运用,充分发挥群众评议的导向和激励约束作用,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