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舒扬:评马英九的东海和平协议」正文
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8月5日提出“东海和平倡议”,在岛内外都引起不少议论,大多认为在钓鱼岛争议持续升温之际,此举应属精心设计,对外想提高“国际能见度”,使台湾在相关问题上不致边缘;对内回应朝野对其“太过软弱”、“应对不当”的指责,缓解面临的政治压力。
笔者对此并无异议,但认为媒体过于聚焦“五点倡议”及其直接动因,而忽略了提出“倡议”的背景与思路。有必要通读马讲话全文,更关注讲话的整体逻辑和法理论述。
马讲话最费心思、最重要也最有价值的,是从国际法角度,浓墨重彩阐释台湾属于中国。马介绍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日方在“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强调这三项文件最关键的,就是台湾、澎湖列岛等日本窃占中国之领土必须归还中国。三项文件被美国纳入国际条约集,具有国际法效力。显然马这话是针对“台独”分子常妄言《开罗宣言》等“并非国际条约,不具国际法效力”讲的,是反对“台独”理论依据的。
马讲到,1945年9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正式接受日方投降,并于10月25日“正式接收台湾,并开始行使主权,例如恢复台湾为我国的一省、恢复台澎地区人民中华民国国籍,并组织省政府,办理民意代表选举等,当时并没有任何国家提供异议”。笔者认为,这些都是不争的史实。重申这些史实,可以正视听,对于驳斥“台湾地位未定论”等“台独”论述具有正面意义,有助于台湾社会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的认同,重温两岸的共同历史。
马站在国民党的传统立场上,也是维护“中华民国”的立场上,认为“日华条约”的意义是在国际法意义上再确认台湾属于中国,这是两蒋时代的一贯表述,是“台独”分子很不愿意听的,所以很快就有人跳出来附和某些日本人的说法,攻击马“曲解”历史。对于马所讲抗日战争是“中华民国军民的民族御侮战”,“国家主权无法分割”,希望台湾民众更加认识到台湾与“中华民国”血肉相连的关系,这在台湾特定的社会环境里是有它针对性的。
马以台湾属于“中华民国”,钓鱼岛属于台湾,因此钓鱼岛自当属于“中华民国”为逻辑,努力完善“中华民国”对钓鱼岛的主权论述。马指出,“不论从历史、地理、地质、使用及国际法,都可知钓鱼台列屿是台湾的附属岛屿、中华民国固有领土,这点无可置疑,且在行政管辖上属于宜兰县头城镇大溪里”,这话有理有据、掷地有声。马表示处理钓鱼岛问题应秉持“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和平互惠、共同开发”的原则,这十六个字中“主权在我”摆在前头,与大陆方面的主张有共同点。马还表示:“从大学时代起就关心钓鱼台列屿主权问题,并积极参与保卫钓鱼岛运动,40年来始终如一,未来也将如此”,展现了个人的特质与情怀。
马的讲话到处都是“中华民国”,藏着对“正统性”的主张和对“国际空间”的诉求,这些都涉及两岸固有矛盾,大陆方面当然不会认可,但马毕竟讲出了台湾属于中国、钓鱼岛属于中国,尽管这个中国由他讲出来只能是“中华民国”。对马先生的讲话,不宜求全责备,而要看是否在关键问题上有进步,能否对大是大非把握得住。
笔者注意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今年3月曾应询表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是台湾的附属岛屿。这恐怕是对台湾方面的善意呼应和提示,因为钓鱼岛在行政管辖上归属中国台湾地区,台方在钓鱼岛问题上“守土有责”、“责无旁贷”。
相较于马讲话中关于台湾及钓鱼岛领土地位的论述,五点“东海和平倡议”恐怕要逊色的多,因为“自我克制”、“遵守国际法”、“合作开发”都不是什么新话,而研订“东海行为准则”与“建立机制”更是自说自话,因为日方不以台方为对手,而台方又宣称不与大陆联手,使自己底牌底气尽失。
一段时间以来,台湾有识之士对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挑衅义愤填膺,台湾当局有一些表态和行动,但总体上瞻前顾后,此次马的讲话无一句指责日方的侵权挑衅。近日台海洋调查船受日方干扰后提前返航,“国防部”给予靠近日方岛屿的台舰舰长“记大过处分”,都显示出台方十分顾忌日本的态度。
台湾方面关注钓鱼岛问题,担心局势进一步紧张,这可以理解,但现在的问题是,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蓄意挑动事端,激化矛盾,损害地区和平稳定大局。有关各方应敦促日方立即停止一切不负责任的单方面行动,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回到对话谈判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钓鱼岛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钓鱼岛,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痛,如果海峡两岸能“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则两岸幸甚,中华民族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