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剑:发展两岸关系的八点建议」正文
过去的四年,两岸关系总体较为顺利,但也历经不少波折,经受过一个个较为复杂情况的考验。实践证明,民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历史的大势不可违逆,顺应民意、顺应时势,是政治党派和政治人物为政处事的不二法门,在重大的历史关头,能否清醒地作出正确战略抉择,可谓攸关生死存亡。当前,两岸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起点,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应当珍惜难得机遇,努力克服困难和阻力,不断向前迈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两岸人民的双赢。
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因素不断增加,不利因素受到遏制,只要两岸双方有诚意并加以努力,未来两岸关系前景看好。
一是主流民意认可支持,为发展两岸关系提供了强大动力。
岛内民众普遍赞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发展两岸关系的期望增加,对“台独”分裂势力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质疑增大。民调显示,马英九当局大陆政策一直获得大多数民众支持,赞成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比例达70%左右,对两会签署各项协议协商结果满意度达60%以上。两项选举结果表明,认同“九二共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主流民意,包括中南部在内的绝大多数民众对大陆看法发生积极变化,敌意降低、好感增加,“反中”、“仇中”心态有所淡化。岛内多数民众的认可和主流民意的支持,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二是政治互信不断巩固,为发展两岸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治互信是两岸关系的基石。政治互信越牢固,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便越牢固。2008年来,两岸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加强高层沟通,密切全方位交流,深化各项合作,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累积了相当程度的政治互信。两项选举本身,也是对两岸政治互信的考验。事实表明,岛内任何政党如不承认两岸关系的这个政治前提和基础,就难以得到主流选民的认同和支持。可以预计,有了这样的政治和选民基础,反向政治操作、选举变数及各类突发事件对两岸关系的冲击将趋于缓和,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阻力将趋于弱化。顺应时势,不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有可为;螳臂挡车,逆潮流而动,必被潮流所淹没。前进比停滞好,后退必将受到选民的抛弃。
三是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为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年多来,两岸先后签署16项主要涉及经济、民生的协议,尤其是成功签署和实施ECFA,开启了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率先在经济领域取得突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到这个阶段,必然对两岸政治和其他方面关系提出新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全方位发展两岸关系,使之更有利于两岸依托经济联系推动各自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当前,一方面世界经济远未走出危机,大陆和台湾经济面临同样的挑战,另一方面,受两岸关系发展水准所限,两岸经济关系还受制于政治约束、体制制约、制度牵制、交流限制,还有设防、设限和设障的问题,其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在海峡两岸都是工作的重心,我们没有理由不放手、放马、放水,使两岸经济关系真正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是交流交往日益深化,为发展两岸关系增添了情感推力。
中国是人情社会,“见面三分情”。这些年来两岸的交流交往和互助合作,不但增进了两岸各自看得见的物质层面利益,更增进了无形的理解谅解、情感认同;相互的帮助和亲密的合作,消弭了分歧和创伤,培育了信任和感情,发展两岸关系,密切交流交往,成为两岸民众共同的呼声。这种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要求,更具力量,更有利于两岸克服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障碍、解决可能衍生的各种问题和危机,变曲折为坦途。
五是国际环境持续改善,为发展两岸关系减少了外部干扰。
进入21世纪,国际力量继续发生新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导致的日益恶化的全球经济环境,加速了这一变化的进程,中国快速崛起,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日子有可能提前,国际环境向更有利中国的方向转化,已经是难以阻挡的历史潮流。在此形势下,在两岸问题上,外部势力的影响能力趋向削弱,两岸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主,而且这个自主的趋势也在强化。台湾问题毕竟是中国的内政,是两岸中国人之间的问题,最有利于两岸中国人的处理和解决方式,必定是中国人不受外部干扰自主选择的方式,大环境对减少外部牵制,发展两岸关系利多。
六是经验教训丰富深刻,为发展两岸关系积累了宝贵借鉴。
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也是经验教训的累积过程。过去的四年乃至更长时间,两岸关系历经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的重大变化,包括“台独”分裂势力干扰、岛内政局动荡、两岸民意认知差异、外部势力插手等,跌宕起伏,波折不断,其经验教训弥足珍贵。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给了我们应对复杂情况的信心和借镜。从这些经验教训中汲取养分,有助于攻坚克难,使两岸关系更顺利、更健康地发展。
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势必更多地浮出台面,考验着两岸的智慧和勇气。
1、“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的干扰破坏。尽管“台独”主张在岛内正逐步失去市场,“‘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成为主流认知,但“台独”分裂势力仍有一定能量,还具备干扰破坏两岸关系的较强能力,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从选后一段时间看,“台独”基本教义派仍不肯悔改、部分理性人士有所反思、骨干力量倾向维持既有立场,伴随而来的还有种种藏锋守拙、伺机东山再起的韬晦之策,但每逢两岸关系可能有所发展,特别是政治协商对话、经济合作开放、交流交往拓展、军事安全接触等方面运作的风声,即便是捕风捉影,他们仍立刻撕下反思的外衣,故态复萌,进行牵制干扰破坏。可见,“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仍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挑战和破坏因素。正因为如此,大陆方面在选后新形势下提出,要“巩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框架,努力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继续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使台湾民众真正认识到台湾和大陆不能对立和分割,维护两岸关系继续稳定发展的宏观框架”。
2、两岸长期隔阂对立形成的对立思维惯性。1949年以来,两岸之间一度长期处于隔绝对立状态,造成强烈的敌意和对立心理。1980年代末两岸交流交往逐步开放,但由于时间有限,特别是“台独”分裂势力挑拨离间、李登辉和民进党20年推行的“台独”和“去中国化”政策,极大延缓了两岸间理解和互信的建立。立场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评判,两岸在很多情况下不由自主地从政治对立角度判断对方、从“别有用心”角度定位对方、从“防止上当”角度应对对方,制约了两岸关系的顺利发展。没有强有力的拨乱反正,这样的状况还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3、岛内政治对立格局和制衡制度的有力牵制。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台湾岛内形成了截然对立的蓝绿两大阵营,不同阵营民众想法不同、利益有别;有关政党为一己之私刻意操弄民粹,有效固化了相互对立的民意格局。在不成熟的“民主政治”的运作下,当局施政内耗大、效率低,两岸关系更是首当其冲。特别对新的政策施政,在野党往往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反对;其所在阵营媒体争相鼓噪,民众盲目跟着政治人物和媒体指挥棒转,形成较大掣肘力量。两大阵营对立和脆弱的政治制度相互加持,直接牵制当局两岸政策施政。
4、两岸对和平发展内涵与指向认知有所不同导致的瓶颈效应。大陆方面是希望通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深双方各阶层的 解、理解、情感、认同和融合,两岸政治关系随之进展,进而平稳过渡到统为一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自然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台湾方面想法各异,其中不乏希望和平、愿享红利但拒绝谈判、抵触统一的人士,要和平不要统一、要交流不要融合、要利益不要付出、要经济不要政治。因此出现了谈和平发展可以,谈和平统一色变的现象。受岛内政治气候的影响,随着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触及政治定位、涉外空间、制度认同、安全保障等两岸关系敏感问题时,这样的想法往往会成为制约两岸关系的瓶颈因素,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深度、广度和进程;而如果采取回避或纠缠问题不解决问题的态度,必然导致两岸关系停滞甚至倒退,两岸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实现突破困境。
5、干涉势力插手介入产生的障碍阻力。干涉势力既不愿见到两岸统一,也不愿见到两岸关系走得快、走近。这是其政治、经济、地缘和安全利益决定的。其对两岸关系动向高度关注,时时利用某些势力里应外合,进行干扰、牵制,以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局面。不到万不得已、形势比人强的地步,其不会改变这个政策和策略。两岸如不能站在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立场上,而是挟洋自重、“拒统”偏安,外来干涉对两岸关系影响便大;反之,外力将无置椽之地,甚至成为两岸可以巧加利用的助力。何去何从,全在当权者的一念之间。
几点建议
发展两岸关系,是主流民意,是历史大势。两岸要认清时势,勇于担当,抓住机遇,共同努力,积极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进一步打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基础,使两岸民众继续蒙受两岸关系发展之利,不受倒退之害,确保两岸关系顺利地沿着历史预定的方向前进。
首要是坚决反对“台独”,及早拔除这颗破坏两岸关系的定时炸弹。
“台独”分裂活动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对于正享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红利的两岸民众而言,“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是社会公害、人民公敌。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是两岸官方和民众的共同责任。任何软弱、妥协、侥幸、退让,都会给“台独”分子可乘之机,直接危及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两岸民众切身利益。
第二是更加明确地坚持“九二共识”,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稳定与发展的基石。在坚持“九二共识”问题上,不能有任何模糊、余地乃至附加条件、和三心二意,唯其如此,才有利于巩固两岸政治互信,有利于两岸放手推出各项政策措施,有利于避免内外反对势力见缝插针。在不承认“九二共识”存在的前提下,寻找所谓“新共识”;打着“九二共识”之名,行“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之实;把两岸协议当儿戏,单方面肆意进退去留;用经济利益代替政治原则,只要红利,不要政治等等做法,都是有害的,应当坚决予以反对。
第三是大力推进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争取更有利国际竞争地位。
经济合作机制化是世界性潮流,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是必由之路。现有的两岸经济合作,特别是ECFA,在应对国际经济风险,提高两岸竞争优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还很不够,思想不够解放、步子迈的不够大,程度有限、设防太多、遗留问题不少,特别是政治上的顾虑干扰了经济上的合作,这是令人遗憾的。不利于两岸长远利益。在经济合作机制化上,两岸应当向港澳方向看齐,对两岸而言,港澳发挥着试验田的作用,内地与港澳经济合作机制化建设,也可以作为两岸间的借鉴,两岸没有理由不可以将其经验纳入囊中。要坚定信心,提高互信,大力推进ECFA后续协定的签署,建立健全两岸经济合作机构,实现更紧密的经济联系,提高包括两岸四地在内的整个中国经济体的竞争能力,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第四是坚持民众切身利益优先,智慧地处理台湾“国际空间”问题。
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是民众十分关心的重要议题,也是两岸关系中的一个难题。对待这个问题,应当放眼长远,从正视现实、两岸合作、共谋民利的角度,予以处理。两岸任何一方都不能急功近利,为“空间”而“空间”,为解决而解决。处理“国际空间”问题不是目的,任何政治和涉外事务的目的,都是维护民众的切身利益。只要有利于解决包括两岸民众在内的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海外利益,就不必计较办法、模式。不能也不应该把“国际空间”问题单纯理解成一方“放水”,另一方“加入”的。是否可以考虑两岸建立维护台湾民众有关利益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解决具体问题。广布世界的中国政府驻外机构,既是大陆民众的家,也是台湾民众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地方。
第五是直面政治议题,开启两岸政治协商谈判进程。
要保证两岸关系不逆转,就必须在政治关系上取得大突破,政治议题不可回避,必须面对。两岸应当尽快推动两岸政治对话与协商谈判,力争在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定、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