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孔立:两岸文化的本质差异」正文
开展两岸文化交流,首先要弄清两岸文化的现状,了解其共同性与差异性,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的认知出现偏差,在交流上就可能出现问题,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可是,目前大陆方面的论说多是强调两岸文化的共同性,而忽视其差异性,或是对两岸文化的差异性只是轻描淡写,甚至认为微不足道,这样的认知与现实相距甚远,有必要加以澄清。
对两岸文化差异的不同说法
两岸同属中华文化,当然有其共同性,从语言、文字到传统文化、道德、风俗习惯乃至价值观上都有很多共同性,本文不讨论这一问题,只是明确肯定两岸文化有共同性的一面。同时,大家都承认两岸文化同中有异,但是什么是“异”,回答却不一致。
目前对于两岸文化的差异性,大体上有如下几种表述:
一、强调台湾文化具有多元性,认为这是与大陆文化最主要的差异。
有的大陆学者认为,台湾文化具有浓厚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当地原住民文化特色,同时还受到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的影响,使得台湾文化十分丰富多元。因此,台湾文化既有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一面,又有其多元化的一面。有的指出:台湾文化当然也具有鲜明的特色,本身也具有多元性。因此,尽管同属中华文化,多元性造成了差异性,差异性既带来互补的可能,也具有摩擦的可能。
台湾方面也有学者指出,两岸文化虽来自共同泉源,但台湾吸收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日本、美国等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1949年后与“迁徙到台湾的大陆各省文化融合”,让台湾发展出“独特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
二、强调主要是政治文化上的差异。
有人认为台湾的现代化的进程比大陆早,台湾文化具有现代化的成果。两岸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只是在政治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有人指出:两岸的政治文化差异是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根本症结。另一种说法是“两岸在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台湾有人则指出,台湾的政治文化是公民文化,而大陆则是臣民文化,这是两岸文化的重大差异。
三、强调两岸传统文化的差异。
大陆方面对传统文化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传统文化总体上是封建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应当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现代的中国文化之中。台湾方面强调台湾有比较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所以“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要优于大陆本土的中华文化”。有人主张:“我们还应该与中国争文化的主权,应该理直气壮地对中国、对全世界说,真正的中国文化在台湾;中国传统文化再造的唯一可能,在台湾;汉语文化的现代‘文艺复兴’最有潜力发生的地方,在台湾。”还有人指出:台湾人认为他们是生活在现代中华文化下的人,他们喜欢中华文化,也认同中华文化。但我们要分清楚是,台湾人认同的中华文化并不等于现在“在中国的中国文化”。
四、认为只有一些表面上的、地域上的差异。
有人说由于受到历史、现实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两岸同胞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饮食文化、宗教文化以及两岸书面语乃至口语,都有一些微妙的差异,等等。有的认为台湾具有地域性文化的某些特点,例如移民文化、海岛文化、吸收西方文化、原住民文化等等。
五、强调两岸文化的共同性,基本上不谈差异性。
有人强调两岸人民尽管所处的社会制度不同,社会认同有差异,但都生活在一个民族文化当中,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有着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共同的文化常常是社会认同的基础。有人则强调炎黄文化、孔子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妈祖文化等等,在两岸民间交流交往中,都成为两岸民众交流交往的桥梁和纽带。此类看法极力回避或不愿意正视两岸文化存在的差异。
总之,多数人认为两岸文化存在差异,但究竟主要的差异何在,则没有一致的看法。不过,上述看法或是认为有局部的差异,或是认为有重大的明显的差异,但却都认为两岸文化不存在本质的差异。两岸都有人强调:“两岸文化的不同点并非两岸文化的本质区别”,虽然由于地理因素及长期的隔绝,两岸文化呈现出若干的差异,“但它们的本质却是一样的”。
两岸文化存在本质差异及其原因
两岸同属于中华文化,可以说两岸文化是“同根”的。至今中华文化仍然是台湾的主体文化,当然也是中国大陆的主体文化。两岸同属中华文化,“同”指的是相同相似,既可以是现象的“同”,也可以是本质的“同”。两岸文化表象乃至深层的相同相似是很多的,可以说两岸文化有很多的共同性。但“同”不一定是指本质的相同,“同根”不等于“同质”。台湾学者沈清松指出:“文化的‘同根’与文化的‘同质’不能相互混淆。虽然两岸文化属于同根,但是基于地区性、时间性、制度性的差异,已然造成不同质的状况”。他强调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差异,对两岸文化“不同质”的发展造成了重要的影响。[1]
在大陆,如果有人提出“当代两岸文化存在本质的差异”的观点,可能会遭到反对和批判,但它却是事实。关键在于许多人忽视了由于两岸在社会性质、社会制度上存在的本质差异,从而导致的文化上的本质差异。换句话说,就是对当前中国大陆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缺乏应有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这表明当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处在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这种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直接决定了文化的性质,所以当代中国的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大陆学者黄 森指出:“文化的类型应该是同社会的类型一致的,即应该按照社会的类型来划分。”“中国现代文化十分复杂,各种文化因素均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但就其最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类型而言,它应是社会主义文化。”“现代的中国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他还指出,现代的中国文化包含着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核心或指导思想无疑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及其发展要求的反映,又是为这个制度服务的”。[2]
由此可见,当代中国大陆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而当代台湾的文化则基本上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并且受到西方文化的较大影响,而不可能含有任何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这就是二者的本质差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本质差异呢?本文不从两岸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仔细的探讨,而主要依据文化社会学的理论,运用“文化突变”的概念加以解释。
所谓“文化突变”,“是文化的一种结构性变化,即由旧的文化结构变为新的文化结构,因此,它是全局性的变化。在这种全局性的变化下,不论是文化特质还是文化风格、文化模式,都必然在结构上发生新的分化、新的组合。特别是一个文化体系的突变,必然意味着深层结构的变化,不仅牵涉到物质文化变化,也牵涉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以及文学、艺术等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3]
中国大陆从1949年以后就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文化突变”的过程。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和新政治制度的建立,要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而旧中国的文化阻碍了新文化的建立。党中央强调,“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同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斗争”。于是,“清除的批判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肃清一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思想影响”的任务便提上了日程。从1951年批判电影《武训传》开始,紧接着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其结果“清除思想上残存的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的影响,在政治上划清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并在清理资产阶级思想和唯心主义观念方面取得初步成绩”。[4]后来又开展对胡适思想的批判,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和清理。到了“文化大革命”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开展“破四旧”的斗争,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强调“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就是对对此前已经存在的文化,即“民国时代文化”一次翻天覆地的大变革,由旧的文化结构变成为新的文化结构,不论是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等都要进行一场全局性的、深层结构的、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大变化。大陆经历过这场“文化突变”,而台湾则没有经历过,这就是两岸文化本质差异的根本原因与理论依据。
两岸文化本质差异的具体表现
要说明两岸文化的本质差异,需要拿出事实依据。当代中国的文化,其主流文化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而非主流文化的性质则是非社会主义的。以主流文化来说,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二是社会主义文化中保留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三是融入社会主义文化中和外来文化因素。就这三个部分来说,与当代台湾的文化都有本质的差异。
首先,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及其发展要求的反映,又是为这个制度服务的”。[5]这一部分显然与台湾文化存在本质差异。以政治文化为例,尽管中国当前的政治文化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传统的政治文化和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主要地位。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特点是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共同的政治规范和政治评价标准,并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共同的政治目标,对于现行的政治制度及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具有政治认同感、信任感和支持感,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以及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有所提高,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台湾的政治文化是在西方政党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出现多元的取向,总体来说,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政治信仰等方面都与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存在本质的差异。
其次,社会主义文化中保留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但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而对于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不仅大陆内部有不同看法,两岸在认知上更存在巨大差异。以中小学有关中华文化的教材为例,大陆几十年来,除了一些古诗词和名篇之外,几乎没有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更没有这方面的教材。有关方面表示:由于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仁义礼智信”“忠孝勤恭俭”这些传统美德都被忽视了。“2006年我们做了一个全国调查,结果是当时中小学国学教育没有任何基础:没有教育目标、没有课程规划、没有师资、没有教材,基本上处于零的状态。”[6]直至2012年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试图达到“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高雅的审美情趣”的目标。反观台湾,几十年来坚持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编写《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作为中学的必修课。有人指出,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要“教给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规范,简言之是‘四维八德’(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教人立身处世。”与此成为强烈对比的是,大多数大陆民众至今还不知道“四维八德”为何物,而“不能那样温良恭俭让”的语录却广为流传。所以,台湾有人指出,台湾是全球实践儒家思想最普遍、最彻底的华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