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国强:从拨乱反正、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到和谐社会构建

作者:田国强发布日期:2009-03-11

「田国强:从拨乱反正、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到和谐社会构建」正文

摘要:本文由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渊源入手,回顾及总结了30年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基本原因,并对改革开放30年进行了特征鲜明而逻辑一致的发展阶段划分:第一个13年(1978-1991年)是拨乱反正和商品经济阶段;第二个13年(1992-2005)是提出建设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是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今。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三次思想上的大交锋和大解放:真理标准讨论、姓资姓社讨论以及最近几年的改革方向讨论,对中国的改革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还论证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当前人们思想水平不太高,追求个人利益的现实条件下,能够并且必须通过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来完成。当前存在的几乎所有深层次问题都是由于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合理地界定二者的边界所造成的。因而,当前改革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在于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这也是处理好效率、公平与和谐发展的关键。本文对政府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如何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及如何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行了讨论,认为要围绕建立有效政府和有效市场进行。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政府与市场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从经济增长,还是从经济体制转型,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经济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和政治大国。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实际上与对改革方向的始终坚持,与对改革路径的不断探索,与对现实问题的正确把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历经了改革向何处去的三次思想上的大交锋和大解放,它们分别是真理标准讨论、姓资姓社讨论以及最近几年关于市场化改革方向的讨论,都是由于经济和社会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而发生的。这就形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三个特征鲜明而逻辑一致的发展阶段:第一个13年(1978-1991年)是拨乱反正和商品经济阶段;第二个13年(1992-2005)是提出建设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是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今。每一次交锋及其带来的思想大解放都对中国的改革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显现,胡锦涛主席由此在三年前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命题。一个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市场化改革是否一致?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甚至是绝然相反的看法。笔者认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当前人们思想水平不太高,追求个人利益的现实条件下,能够并且必须通过市场化改革来完成。也就是说,在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现实约束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当前存在的几乎所有深层次问题,如分配不公、机会不均、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国有资产的流失、不公平竞争、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诚信危机、国民基础教育投资不足、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经济和民事纠纷激增,社会结构呈不稳状态,人们幸福感下降等等,几乎都是由于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合理地界定二者的边界所造成的。所以,当前改革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在于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这也是处理好效率、公平与和谐发展的关键。那么,政府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如何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如何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这些都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一、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渊源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总结它的成绩和问题,有必要将视野拉得更远一点。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起码从唐朝开始,中国周边国家都要到中国来朝贡,非常辉煌。无论是从文化、科学技术、人均收入水平来看,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但是从明朝特别是清朝以来,“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1840年,这是中国的一个痛苦的转折点,不是转好,而是转坏。自1840年鸦片战争伟大文明古国的大门被列强的枪炮打开之后,中国人就一直在苦苦地探索着振兴中国的途径,如何让中华民族长治久安,如何让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过去的168年里,这样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且今后还会继续下去。中国的有识之士,也就是说中国的精英阶层和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认识到一个基本的真理:只有通过变革图强,中国才能够重新崛起。问题是怎样改革,怎样才能走向富强?对这个问题也经过了168年的探索,走了许许多多的弯路,人民也为此付出了许多代价。在这168年中,当然有许多改良、变革,甚至革命。其间,经历了四次最主要的变革:从洋务运动阶段到革命阶段,再到继而的无产阶级专政与计划经济阶段,为什么直到改革开放阶段中国才真正改变积贫积弱、闭关自守的局面,实现富民强国、开放兼容的跨越?“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我们从人文、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对比,不妨追溯一下改革开放的历史渊源,详细讨论见王一江(2007)。

洋务运动阶段(1840年-1894年),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高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旗,维持亘古不变的政治体制,重点放在学习西方的技术上,国家充当了经济投资的主体,民间力量只是无关紧要的配角。其结果是,对内――洋务运动失败,光绪失败(被慈禧太后软禁);对外――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中国沦为一个弱国。洋务运动给我们的教训是:人文思想的极端保守,政治体制的亘古不变,国家充当全部投资的主体导致了洋务运动必然以失败告终。结论是:没有进步政体的经济建设最终肯定不能成功。

民主革命阶段(1894年-1949年),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倡导,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了封建帝制,以民主共和为基本主线,并为中国的振兴制定了路线图,但随后而来的军阀混战、四分五乱的政治局面,并没有给其时已经实行私有制市场经济的中国带来稳定和发展。由于军阀混战,国力低下,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使中国处于濒于亡国的状态。这个历史阶段的变革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极端变革的方法,激进的变革代价高昂,由于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权,就存在着许多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动乱,经济就不可能繁荣,人民就没有心思搞好经济,分裂的政治局面是肯定不可能导致国家的强盛,变革的结局只能是失败。结论是:没有一个稳定统一的政权,无论什么经济体制,经济的建设最终也不可能成功。

无产阶级专政与计划经济阶段(1949年-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近30年时间。尽管新中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稳定、统一,但是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之政治严重干扰经济,事事上纲上线,“抓革命,促生产”,基本的思想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通过继续革命的理论,激进地改造人们的思想,从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上升到***后期的“割资本主义尾巴”。当时一个农户饲养牲畜都要限制数量,超过了就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在一个没有大规模敌人入侵的条件下,世界基本安定的环境下,中国痛失了发展的先机,而且到***末期国民经济已几近崩溃的边缘。其教训是:尽管政权稳定统一,只要政治干预经济,搞阶级斗争,上纲上线,就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经济体制上,政府大包大揽,搞“一大二公”,尽管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对随后的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经济效率的低下,计划经济也只能以失败告终。

对于政治干扰经济带来的后果人们应有切身体会。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了8次大的经济萧条,1954年、1957年、1961年、1967年、1976年、1981年、1990年、1998年。这八次经济萧条有多少次不是政治原因,而只是天灾或经济方面的原因呢?只有1954年是因天灾和1998年是因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这几次都相对较轻。另外6次都是政治原因造成的:反右的1957年,大跃进之后的1961年,文化大革命之初造反有理的1967年,***末经济走向崩溃边缘的1976年,以及“***”风波之后的1990年,这5次都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负增长,有的甚至负百分之几十,直到1981年对包产到户正式确定之前关于“阳关道与独木桥”之争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再大的天灾或经济原因也不如政治干扰对经济的影响严重。

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至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历史经验,终止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的错误路线,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逐步明确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即通过走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道路,来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的现代国家。这一转变,终于使新中国政治统一这一有利的政治条件,得以转化成实际的经济成果。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篇章就在这30年诞生,自邓小平先生提出改革开放的思路,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及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辨证关系以来,中国人民终于进入了中华民族最有希望、最成功的变革时期。30年,在中国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非常短促,却是中国168年以来最伟大的一章,是前所未有的辉煌。甚至在世界历史上,在这么短暂的30年人均收入将近10%的增长率也是从未发生过的。

以上就是中国在改革道路上经历的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即使从最良好的愿望出发,但是都没有解决中国落后挨打的基本现状,均以失败告终,唯有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在短短30年中带领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这短短的30年却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这也就是本文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对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作一个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回顾和总结。

二、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

对改革开放30年进行回顾,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谈,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下面将详细讨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三大成就,改革成功的八大基本原因,改革过程中历经的三次思想交锋,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2.1三大成就

(1)经济富康: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经济大国。中国自1978年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持续30年9.8%的高速增长,这是史无前例的。中国的脱贫人数和成就也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使得中国的人均GDP ,从1978年的300美元左右,增加到2007年的2482美元,按人均收入计算,中国已经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成长为中等偏低收入国家,几亿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脱离了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奇迹。尽管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从GDP 总量来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很快有望跻身世界第二位。

(2)经济体制实现平稳转型,已经由原先铁板一块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转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经济比例持续下降,国有经济的比重按工业产值,从1978年的82%,下降到2006年只有9.7%,2007年的数据可能还会更低,即使将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算进来,也只有31.2%。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如适应市场经济的法规体系、要素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税收体系等等,并逐步完善。

(3)中国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大国,国际威望得到显著提高。中国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为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这是中国成为政治、经济大国的一个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分量已经越来越重,参与了几乎与发达国家数量持平的国际性条约,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具有建设性,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与政治影响相适应,中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制造已经成为行销世界的品牌。以下这些图表准确的表明了中国已取得的成就。中国人均GDP 不断上升,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都在上升,只是农村居民的收入上升的慢;国有经济比重的不断降低;乡村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82.08%到2007年的55.1%.

2.2八大原因

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