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发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正文
你大概记得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故事是说某山区小学高老师赶着回乡看望病重的母亲,临时找来13岁的孩子魏敏芝当一个月代课老师。高老师交代魏敏芝看住孩子,不能让他们辍学,“一个都不能少”。果然,班上有10岁的同学因家贫欠债被迫辍学进城当童工,小老师魏敏芝谨记高老师的嘱托,与全班同学凑钱要把他找回来。小老师在城市里开展了茫茫寻人之路。
12年前的电影,因为情节与演员气质都质朴感人,由于简单的故事主线触到了中国乡村贫困的现实与人类的善良本质,所以让人念念不忘。在艰难处境中,大伙儿要同舟共济,不让任何人落单,这是小朋友的行为所体现的道理。
2010年的中国社会与政治环境,让人特别容易联想到这部电影。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之突飞猛进早已经不是新闻。从数据上看,在1990年以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还没达到4000亿美元;这个数字在1995年就超过了7000亿美元,2000年再突破万亿美元;到了2009年底,官方数字显示GDP总量达到了4.92万亿美元。20年来,经济总量绝对是以几何倍数增长。
但是在同一时候,与翻红的经济构成刺眼反比的是中国贫富差距加剧扩大,区域发展不均衡凸显,以及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连降22年,下降幅度将近20%,行业间收入差距达到16倍。冷冰冰的数据反映的事实是:经济越发展,财富分配越不均衡,穷人分得的蛋糕比例越小。
有时候,外界会看到中央政府试图扭转不公平现象扩大的趋势。例如今年以来,中央先后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与第一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加大力度推进这两个西部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如今弹药充足的中国政府开出的支票数额大得惊人:新疆工作座谈会宣示在2011年到2015年,对新疆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2万亿人民币(4080亿新元)。
今年,中央的目光不限于少数民族地区,7月上旬召开的第一次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最高领导人提出目标,包括了很多个“大台阶”:今后10年让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同时,国家发改委公布今年新开工的23个西部重点,总规模达6822亿元人民币。这个数额,较前十年西部大开发年均投资总额增长3倍有余。
政府将关爱的眼神投向西部,宏观的背景是为了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大的驱动力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严重的社会暴乱与落后地区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再此之外,领导精英估计也看到,反正钱多了,与其购买大量美国国债承受美元贬值的风险,不如将财富分给国内落后地区的同胞。
近期这类开发落后地区的新闻,或在西部采访时,我总想起《一个都不能少》。30年前中国决心放弃计划经济探索市场经济道路,提法是“让一部分人富起来”,慢慢地,现实中不只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是只有一部分人富起来,甚至是不合理或违法地暴富,并且这个结果还被视为理所当然。
“一个都不能少”是很简单的信念,即不要失去任何人,不让任何人落单,其含义却是深刻的。曾经,在GDP挂帅与集体主义的名义下,国家领导与全社会接受、容忍与允许无数的弱势群体落后。事实证明,遭到边缘化的弱者不可能永远默不作声,尤其社会越发展信息越发达,弱势者的反扑强烈冲击歌舞升平的美好景象。
今天,反过来照顾弱势群体,缓解贫富差距是必要的。只不过,如果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协调的格局已经固化,在西部投资的几千亿万亿元,最终创造的财富也可能是由大型国企与公有部门占大比例,民间占小部分,而不公正的现象依然持续。
要在加大投资的同时转贫富两极分化,需要冲破现有利益格局,否则落后地区也可能经济越增长社会越不稳定。
最终,时间将检验出为政者政策设计的能力,诚意与勇气――政策的执行过程将更接近“一个都不能少”的公平原则,还是继续假设GDP增长能够解决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