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更长一个时期平稳较快发展」正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的经济调整期,是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难得机遇。我们一定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拓展两个空间,实施四大战略,进一步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努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拓展两个空间 实施四大战略
当前的经济调整期,是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难得机遇。我们应用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新的发展空间拉动发展方式的转变,拓展内需空间和创新空间,实施四大战略。
我们经常讲“危中有机”,对当前的转型、改革来说,现实性、针对性更为突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经济调整期,是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难得机遇。错过这个时机,不少问题的解决将难度更大。
除了外部环境和时机外,突破口的选择也很重要。当前,发展方式转变突破口的选择,应着眼于拓展发展空间,用增量的创新带存量的调整和改革,形成转变的激励机制,合理调整利益关系,尽可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套用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用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新的发展空间拉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这一思路出发,当前和“十二五”时期可提出拓展“两个空间”,即拓展内需空间和拓展创新空间;相应地实施“四大战略”,即扩大内需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人力资本质量提升战略和节能减排战略。
一是以消费需求拓展和升级为重点的扩大内需战略。重点是两个层面。一是在现有收入水平上,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将被抑制的需求释放出来;通过完善社保体系,改善居民预期,把原来“不敢花”的钱花出来;改进对消费的金融服务,把部分未来收入合理地转为当前消费等。另一个层面是通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而扩大消费总量,包括加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增加居民相关领域的消费需求;放宽对服务业的进入限制,增加竞争,降低成本,刺激这方面的消费增长等。
二是以提升中高端产业竞争力为重点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我国产业总体上仍处在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这与所处发展阶段有关,也体现了我国在这一时期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国际金融危机过后,要素成本上升和原有市场空间缩小的压力可能会显著增加。保持我国产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稳定和增强我国产业的竞争优势,必须在保持和延续原有中低端竞争力的同时,逐步培育和形成产业的中高端竞争力。国际经验表明,处在产业中高端的竞争力,才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特性,重点在研发设计、规模经济、精密制造、供应链、品牌和营销渠道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一批今后二三十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在全球范围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新能源、信息技术与物质生产过程深度融合等领域酝酿技术突破和新经济增长点。我国在这些方面已有一定基础,还有若干后发优势,有条件在追赶乃至领先上有所作为。
三是以扩大就业、完善保障、加强教育培训为重点的人力资本质量提升战略。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加大保障性住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的投入,是发展方式转变所要坚持的导向。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重民生不仅仅是增加福利支出,更重要的是加强我国人力资本建设,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没有人力资本质量的相应提高,创新驱动的竞争优势就难以形成。就业机会、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再加上教育培训,是我国人力资本质量持续提高的必备要素。
四是以减排与创新并举、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重点的节能减排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的既定目标,也是新发展方式的重要特征。需要强调的是,不能仅仅把节能减排看成是增加现有的生产成本。事实上,当加入减排成本而使能源乃至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提高后,将会对新能源开发和节能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激励,进而开辟出一个很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近期国际上在谈“两个危机”,即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粗看似乎两者关系不大,仔细分析,通过强调气候危机,增加减排成本,可以刺激相关技术突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为最终摆脱国际金融危机提供最需要的来自实体经济的支持。在我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有不少有利条件,完全有可能在拓展需求空间和创新空间上有所作为。
进一步推动重要领域改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抓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有利时机,在深化改革、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整等方面采取若干重点举措,部署和推动重要领域改革。
从近期公布的统计数据看,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回升的势头。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继续抓紧落实一揽子计划不动摇,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密切关注、正确判断、适时应对,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货币政策除了总量规模外,把握信贷资金的投放结构也很重要,比如,是投向实体经济了,还是有相当部分进入资产领域助推泡沫;是主要进入投资领域,还是逐步增多的部分进入居民消费领域,或者有助于扩大居民最终消费等。
在加强需求管理的同时,也要重视供给管理。与此同时,着眼于上面讨论过的拓展新的需求空间和创新空间,实施四大战略,应抓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有利时机,在深化改革、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整等方面采取若干重点举措:
第一,加快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是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包容性强、可流转、可持续的社保体系。着力解决好3个问题。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制度框架。讲全国统一的制度框架,不是说达到同样的保障水平,这在相当长时期是难以做到的,而是说相互可兼容、可流动、可“升级”,有一个统一的制度架构和制度元素,比如建立全国统一的居民社会保障身份系统。二是“保基本”,由国家财政支持,对全体居民特别是城乡困难群体提供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水平保障,并以此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三是在资金筹措上,除了国有股份上市融资的10%划转社保基金外,还可以考虑划转国企的部分利润和股权。这样做除了有利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外,还可以直接降低企业储蓄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当前重点要抓紧落实好中央已定的关于加快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卫生等保障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第二,加快城镇化进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不仅表现在城市化率偏低,而且表现在已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的农村人口在住房、日常和耐用消费品、教育、医疗卫生、其他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分享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不同程度的差距。这种差距蕴藏了巨大的内需潜力。如果未来10多年有3亿农民进城居住,按人均建筑面积25平方米和每平方米2500元投资计算,投资总额可达到近20万亿元。再加上城市配套设施建设,能带动巨额投资。由于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应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在城乡统筹方面进行更多试验,并从中发现和总结出好的做法和经验。
第三,对那些有较大增长潜力的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领域,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鼓励竞争。我国储蓄率高,社会资金充裕,应当开拓更多的领域和渠道,使这些资金去创业,去创新,去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去培育新增长点,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四,加快部分仍然没有放开或理顺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税费制度改革。当前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对平稳,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提供了难得契机。在进一步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基础上,应协调好价格管理与市场定价机制之间的关系,加快理顺煤、电价格,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等。加快研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进一步理顺环境税费制度。
第五,积极推进市场导向的企业并购重组,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应抓住经济回调的时机,加快淘汰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低效和无效产能,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推进企业在生产布局、技术进步、产业配套、节能减排等方面有一个大的提升。
第六,抓紧制定旨在提升产业中高端竞争力的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在继续落实一系列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基础上,立足长远,对那些有潜力形成持久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产业环节,以提升其中高端竞争力、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为目标,前瞻性地制定转型升级规划,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