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中国经济率先复苏论是陷阱

作者:叶檀发布日期:2009-06-14

「叶檀:中国经济率先复苏论是陷阱」正文

中国经济复苏了吗?中国经济会成为全球经济引擎吗?

以索罗斯为代表的部分国际投资者把赌注押在了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上。6月8日,索罗斯在杭州乐观宣称,“中国经济数据显示经济正在好转”,“虽然中国经济目前只有美国经济的四分之一,但它可以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引擎。未来10年,全球经济增长会下降,而中国经济增长将快于大部分国家,并发挥积极影响”。仿佛是为了印证预言有准确,第二天,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宣布,中国经济增速可能超出预期;

面对这些乐观论调,我们应该保持充分警惕,过誉之词往往是陷阱。更多的乐观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中国经济状况到底如何?是否能够担当牵引全球经济的重任?

实体经济紧缩虚拟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得到数据证实,从一定程度上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背离,显示经济开始出现滞胀隐患。

6月10号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中国宏观经济指标,CPI与PPI继续下行,均低于预期,5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下降1.4%,连续第四个月下降;5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下降7.2%,连续第六个月下降。由于PPI为CPI的先行指标,5月份PPI降幅大于4月份,表明实体经济继续处于紧缩状态。

矛盾之处在于,最近两个月采购经理人指数在回暖,显示制造业情况有所好转。采购经理人指数的回暖主要得益于新订单的增长,但此次价格数据显示订单上升没有带动价格上涨,这会导致企业赢利继续下降。今年一季度的工业企业利润继续回落,显示经济仍然处于去产能化的过程之中。

制造业的回暖关键因素在投资与消费增加。预测今年1至5月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或将达到33%的增速,比前4个月的累计增幅高出2.5个百分点,5月当月增幅可能达到40%,房地产与汽车消费带动了消费增长,扣除物价因素的实际零售增速预测值为15.0%-15.3%。不过,统计部门指出,由于消费数据包括政府消费部分,消费增长可能被高估。

制造企业去产能化过程在加速,成本却开始上升。国家信息预测中心的报告称,以3月份工业增速8.3%与我国工业长期平均增速相比,大体可估计我国工业的总体产能利用率水平目前只有60%左右。CPI与PPI数据下降而原材料价格上涨,显示制造企业受原材料与定价权两大板块挤压的窘况。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学纤维、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主要产品价格连续3个月环比上涨,这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铜、铝、石油等价格的大幅上涨相吻合。制造企业处于艰难的去产能化过程中,原材料价格却开始大幅攀升,制造企业生存环境将更趋恶劣。

除非居民消费能在短期内上升,否则由货币拉动的大宗商品价格会导致经济环境的全面恶化,以石化产业链为例,原油价格上涨向下的传导越向下游阻力显得越大,如果下游纺织等企业长期低迷,原油价格泡沫最终会崩溃。

投资急剧增长使中国经济结构出现逆转,由于基建投资巨大,水泥、粗钢等产品局部回暖,而所谓的高端产品反而遭遇寒流。一季度工业部门中唯一出现增加值负增长的竟然是高技术的电子工业,累计下降5.3%,钢铁行业粗钢定价权高于高端产品,原因就是政府基建投资无法作用于高科技产业。

对资本市场的短期反弹的乐观应该适度,目前全球主要央行释放的货币,把大宗商品、资源类上市公司与商品房市场变成了金融避险产品,与供求关系的瓜葛越来越少。自今年3月9日以来,标准普尔500指数已经涨了39%,高收益债券涨了31%,石油价格自2月以来涨了一倍。大宗商品价格离谱上涨,显然不是实体经济强劲复苏,而是全球央行救火瓦解了投资者的现金为王的预期。资本市场不仅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还是通胀预期的晴雨表,资本市场反弹可能带来实体经济的复苏,也可能带来可怕的滞胀。

有很多人在给中国经济戴高帽,一枝独秀也罢、全球引擎也罢,夸张的词汇只是反映出中国在全球经济体中的发言权在上升,而不代表中美两国减少消费与促进消费的转换已经成功,更不代表中国经济艰难的结构性转型可以轻松完成。

国际组织希望中国经济复苏,使人民币汇率上升消费增加进口增长,以减轻发达国家的压力,而国际投资者不过是希望拥有新兴市场这一掘金地而已。

注:晚上东方时空采访,有相关内容分析。所谓率先复苏,不过是指有些存款家底可用,可以大规模投资。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