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鑫: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是人民币发行自主权」正文
美国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雷斯科特,2007年中国之行曾在北京向温总理表示,“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好,可是有不少问题。”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级经济学家,竟然连当年美国自己马上发生次贷危机、进而引爆全球金融危机,又组织全世界救援视而不见,为什么却对一个正处于“高增长,低通胀”大好经济形势的国家做出了“有不少问题”的判断和预期?
同是这位大师在最近“2008招商论坛”上演讲认为,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相比,目前美国的金融系统仍是高效的。而且,就是现在人们的收入增速与GDP增速的比例也仍旧较高。还表示,世界经济最恶劣的时期已经结束了,目前美国股市估值已经有些偏低,并认为美国的经济系统仍然运转得不错。在次贷危机之前,美国从来就是我们发展市场经济顶礼膜拜的老师,老师对中国和美国经济形势的判断,不得不令我们在应对当前全球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前需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
2007年以来在内控外压的严峻形势下,我国是赚了近万亿美元的外汇还是亏了?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不容回避又最现实的命题。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没有人民币发行的自主权,实际上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早在《全球化共识已经死亡》中就已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不设计出一个合理的国际财富交易媒介,如果不解决好国际货币问题,任何发展都可能演变成掠夺和欺骗。”“核心问题还是解决国际货币问题”的纯朴直觉,实质上反映的就是没有履行好人民币发行的自控权问题。
2007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世界富国只不过收敛了点过于奢侈的消费,对出口的依赖使我国就出现了广东有大批企业倒闭、山东外商投资企业集体逃逸等情况,但我国的外汇储备却净增了4600亿美元;2008年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1-9月我国照样增加了近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总额达到了1.9万亿美元。这么多外汇难道是出口形势越差,外国的钱越好赚?外汇储备增加就意味着有等量的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本币增加,用本币计量的财富再分配,是资产流失呢?还是赚了外(纸币)国人的资产?仅一年半多时间就增加了近万亿美元的外汇,央行的国际账户显示的又是资金流出,不是流入,难道仅仅是热钱、虚假贸易、加强监管和防止热钱外逃的问题吗?
面对万亿外汇储备,央行的潜亏和商业银行的巨额利润说明了什么?
为了对冲流动性,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了17.5%和增发了大量的央票,按理会影响银行的盈利,再加上经济下滑企业倒闭,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只有银行效益下降才合乎情理,但去年以来我国经济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非常时期,银行利润却与热钱同步增长!2007年金融企业利润同比增长高达1.28倍,在此高增长的基础上,2008年1-6月金融企业所得税增长了86.3%,而全国总税收同比增长33.5%,其中所得税占增收总额的35.19%,金融企业增收额又占了所得税总增收额的44.3%,并且因为持有中国国债利息收入按税法规定为免税收益,2008年的所得税征税率不仅不再是上年的33%,而且还不到 25%,因此,所得税的增幅尚远低于利润总额的增幅,不可思议的是8月后财政征收的所得税与银行应交的所得税同步快速下降,伴随的是媒体关于外汇储备增加少于外贸顺差 + FDI的消息,不得不让我们从热钱盈利的喜悦之余开始担忧冷钱比例增加之快。
为了对冲外汇储备增加的流动性过剩,央行自2003年到2008年第一季度已付和应付的央票和准备金利息规模累计已达约7348.79亿元,再加上外汇储备的贬值,央行不仅要面对已有的潜在亏损压力,一面还要应付不断到期的央票和准备金,以及继续承接对冲新增的外汇储备。
冷热钱比例的变化实际上替代了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这表现在控制M2还在高位,生产热钱的中小企业就出现资金困难,说明是资金链而不是货币量的问题。其中就有“两高一资”产品企业有通过银行热钱减少的汇率性转换补贴,价格越来越高,占用的资金越来越大,出口竞争力强效益也好;而中小企业生产的都是越来越便宜的商品,利润也已非常微薄,一旦遇到货币紧缩的政策,银行资金断供的自然首先是中小企业,接着是一般的大企业和上市公司,最后才会轮到“两高一资” 企业。由此出现了这种异常情况:央行假如没有热钱出口企业的倒闭,国际账户的资金不是因冷钱而流出,外汇储备早就远远超过新增万亿美元了,对冲负担更重潜亏更大;财税和银行只要热钱还有一定的规模就与中小企业好坏无关,上半年状况就是最好的实践,但下半年的趋势就不得不令人担忧了。
治理通胀不再靠紧缩货币的政策,而是靠富国的需求变化。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和通胀的抬头,我国从去年始就已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还发行了1.55万亿特别国债,同时还有人民币加快升值,但通货膨胀的发展有增无减;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扩大和蔓延,仅仅是富国消费需求减少影响出口,就马上使得生产过剩供过于求,需求的作用大于货币紧缩,物价马上呈下降的趋势,而且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变成了贬值的压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状况?根源在于增加的外汇储备并非是真实的外贸顺差,而是依据出口收汇按照退税率再分配的结果。出口退税是国际惯例,出口以离岸价、进口以到岸价,作为计量出口退税和进口征税的依据,是各国统一的实际做法,而我国实行增值税之初《增值税条例》规定出口货物的税率为零,以及《反倾销条例》关于是否属正常价值的主要判断标准为内外贸是否同价的规定,是国际贸易惯例和公平交易的基本理论依据。
从国际贸易的这个基本框架观察,退税和零税率是一致的,而离岸价与内外贸同价不仅是一致,而且价格自然与是否零税率还会有因果关系,同时我国的两个条例也是依据国际惯例并经得起WTO审查的。显然,我国实行不同的退税率与零税率是矛盾的;我国是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但从来都只能以是否低于成本价和替代国作为判断倾销与否的标准,使我国出口企业损失惨重,为什么我国无法提供内外贸同价的证据?这实际上是根源于出口没有零税率,是由于我国引进的是日、韩、台等价外税增值税制度,经94年的实践不堪退税重负又不得不降低退税,规定不同的退税率。但是,这到底是零税率国际惯例的理论问题遭致实践失败?还是现行办法的问题才导致了零税率的实践不能与理论一致?可从未引起过国家的高度关注,由此退税率自然成了“有不少问题”的根源。
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借用出口收取的外汇,不知其所以然的按照退税率的变化发行人民币,然后又不知不觉的流失货币或商品形态的资产。从出口流失资产的货币形态看:表现为冷钱和热钱;从商品价格观察:生产冷钱的产品价格越来越高,国际竞争力反而奇怪的得到了增强,这或许就是美国人指责的操纵汇率的结果!把美国已不多的实体经济高资本投入的钢铁业也打败了。而生产热钱的产品出口价格则会越来越低,价格低自然会提高国际竞争力,问题是价格低是补贴的结果,为什么退税率已降得很低补贴从哪里来?价格低利润自然也会越来越薄,以至于完全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高效率的块状经济才能维持;从汇率是不同货币的比例计算:产品价格越来越高以内外贸等价的眼光平视,并不是卖出了好价钱,实质恰恰是一种人民币自动贬值和美元升值的结果,而产品价格越来越低实质上就是对人民币价值的低估,又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2002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增加,是热钱或价格越来越低产品的比重关系;从出口对GDP的直接贡献来自顺差看:2004年后退税率不断下降,退税率越低顺差越大,出口拉动GDP实际增长近三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19%。不管是只涨还是只降的产品都会增加国际竞争力,是经济增长依赖出口的根源,因此GDP增长不怕出口价格低,怕的倒是富国不消费。
退税率变化后出口产品是涨是降,或是生产热钱还是冷钱,决定于不得退增值税额小于还是大于本销售环节的消费税(或称产品税),即内销价÷1.17×17%×17%。按理进口商是消费者,退税也只和消费税有关,但由于我国现行引进的增值税制度是不征收本销售环节消费税的,所以退消费税会被扭曲成退进项税和增值税,进而把完全中性的退税也扭曲成了鼓励政策,因此退税的结果也变成了与不得退增值税有关。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我国反而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就增加了近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种非正常的现象是由这样产生的。
假设:某个商品的不含税价10元,本销售环节的消费税即内销价÷1.17×17%×17%=1元,假如内销的话这1元是由本国的消费者负担、生产经营者代缴的,但出口是进口商以离岸价加退税等于内销价买商品,不仅这1元既要征又要退,就是以前所有环节的消费税也都要退还,而以前所有环节已征的消费税是直接退给出口商的,这样既可使出口商的外销收入加退税等于内销收入不变,又通过出口市场竞争作用降低价格把这部分消费税退还给进口商;但是,本销售环节的消费税由于出口成交价是动态的,无法进行先行计算和实际操作,因此,财税只有通过免抵兑现。由此假设的这1元在进口商、银行、财税和出口商之间就变成了这样的关系:
进口商与财税的关系是:本来要征的1元就不征也不退了。进口商与银行的关系是:出口汇兑必须经过银行,银行收到进口商10元,其中的1元税是这样一种过程,进口商交了本销售环节1元应征税给银行,然后又收到了银行代退回的1元本环节的消费税,这样进口商得到了1元再加上从出口商降价=累计已征的消费税,就退回了全部内含在商品中的消费税,所以进口商只要向银行交了10元就清楚了。
银行与出口商的关系是:进口商收到银行的1元来自出口商,一收一付,也就是说出口商要拿10元,出口商就必须多交银行1元。银行与财税的关系是:由于银行与出口商按常规的一收一付因出口交易价格的动态变化是无法先计算和实际操作的,但由于一收一付的金额永远相等,所以增值税的发明人就是利用这一特点,采用了等额发行和等额回收的办法替代解决了这一难点,即银行发行,财税回收,数量不变。财税与出口商的关系是:财税只退还出口商累计已征的消费税,不仅不退还本出口环节这1元的消费税,还要按内销照样征收这1元。
从上述分析,这1元与进口商无关,但这1元在银行、出口商和财税之间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出口商按收汇由银行兑现了10元,就等于已付了1元,财税实际只征收了0.6元,就意味着出口商多得到了0.4元;银行依据进口报关、收汇核销和退税审核,付给了出口商10元,就等于新发行了1元人民币,但实际财税又只回收了0.6元,因此,人民币流通量就会多出来0.4元,表现为外汇储备的增加,即我们所称的热钱。出口商的出口具有连续性,出口单价不变,货币总量增加,商品数量就会增加,单价就会越来越便宜,造成人民币价值低估的假象。
假如财税向出口商征收1.2元,由于进口商10元价格中的9元完全是一种通常的兑换关系,但已收已付的税却只有1元,而进口商付汇不可能再增加。由此银行发行与财税回收之间就改变了等额的关系,即发行只有1元,而回收却有1.2元,因此,这0.2元就表现为因多回收货币造成流通量的减少,是冷钱,对银行来说假如冷钱一旦超过了热钱,就会表现为坏账和亏损。对出口商来说,多征成本增加价格自然就只会提高而不可能下降。这种情况下的价格提高,从国际贸易平价或内外贸同价的视角去看,是一种因价格提高而发生了货物贬值才提高了出口竞争力;从汇率是两种不同货币数量的比例和多征是货币总量减少或美国人指责的操纵汇率计算,在汇率完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实质上是同时发生了人民币贬值和美元升值,所以钢铁涨用美元计价的铁矿石也跟着涨。由此超过征收1元(本销售环节消费税)的出口产品价格只会上涨。
研究结果证明,要维持银行发行和财税的回收永远等额,增值税的征和退就只有一个唯一的规律,即内贸销项税=内销价×征税率,外贸退税额=离岸价÷1.17×17%(现行的征、退税办法正好相反,从而也导致了政策与实际效果都相反的情况),其中内销价=离岸价+退税额,内贸或外贸应征增值税=销项税-进项税。这可用本人《验证退税率错误的最简便办法》设计的程序,只要更换其中任何一个离岸价就会马上得到上述规律的其它唯一数据来验证。
从冷热钱的生产分析证明,国际贸易退税用退税率,出口就相当于跟外国做生意,把钱找错了,其结果可以想象。
只要理解了上述退税与货币发行的关系,你就会感到美国并不是金融监管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