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生:中国应该吸取印度式经济增长经验

作者:黄亚生发布日期:2006-09-21

「黄亚生:中国应该吸取印度式经济增长经验」正文

2003年,我曾写过一篇题为《印度能超过中国吗?》的社论,在文中我提到印度国内公司管理部门得到了印度法治体系、民主进程及相对健全的金融体系支持,它是对比中国很有竞争力的一大优势。在那个时候,认为印度在某一天会比中国更有竞争力的想法受到各方普遍的嘲弄。

两年过后,印度似乎永远打破了它闲散的"印度式经济增长率"――年GDP增长率在2-3%左右――它的经济表现也开始逐渐接近东亚水平。2005年4月到6月间,印度GDP增长率为8.1%,而2004年同期GDP增长率为7.6%。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印度取得这样的经济成果,只投入了相当于中国在新工厂及新设备投入的一半资金,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仅为中国的10%。虽然,中国GDP在过去两年保持很高的增长水平,而在2003年和2004年,中国将GDP的大约50%投入到国内新建工厂和添置新设备上去――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印度的GDP总量。这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高。证据再明显不过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源于大规模的资源堆积,而印度的经济增长则源自效率的提高。

为何印度能获得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学家和分析家习惯性地嘲弄印度无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这种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偏执既令人无法理解又极其有害。没有学术研究提供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表明,与负责任的经济政策、对教育的投资及完善的法律和金融体系相比,外国直接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最好路子。

其实大家很快就可以想到直接投资不利于及经济发展的例子。上世纪60年代,巴西曾是外国投资者最中意的地方,但最终这个国家让投资者大失所望。而上世纪60-70年代的日本、韩国、台湾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很少,而它们却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发展的经济体。

尽管印度金融系统有大量问题,但是它不像中国金融系统一样歧视私有企业。印度第二大软件制造商Infosys技术公司就从印度的金融系统中大大获益。这个公司创立者是7个跟政治没有任何联系的企业家,然而,上世界90年代初,他们没用很多固定资产的抵押就成功从印度银行和股票市场贷到资金筹建公司。让中国的某家银行借钱给类似Infosys公司的中国公司那几乎不可想象。

中国赖以成名的世界级生产工厂都是外国直接投资修建的,只有极少数是中国本土的公司建立起来的。的确,"中国制造"商标比"印度制造"仍更为普遍,印度还没有开始大规模收获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利益,但是它已经收获的既得利益将不会丢失――而中国对既得利益丢失的事例屡见不鲜。

对印度的悲观常常都是错误的。比如,有人认为印度缺乏具有中国水平的基础设施,无法与中国竞争。这又是一个"中国之谜"――这个国家获得经济飞速增长大部分归功于中国在基础设施上的巨额投资。

其实中国经济增长的深化往往因为这而从根本上本曲解。"中国奇迹"能够出现,不是因为它有闪闪发光的玻璃摩天大楼和现代化高速公路,而是因为它大胆的经济自由和体制改革――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早期农业、农村改革――创造了竞争体制并哺育了大量私有企业家。

中国如果不立即开始大胆的体制改革,印度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20年里超过中国。但是,令中国人稍感欣慰的是,印度的崛起,最大的受益者将是中国自己。这将迫使中国认真检查自己经济模式不完善的地方,并摒弃它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为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自满情绪。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经济自由方面是不知是印度的多少倍,而如今,中国在很关键的领域已经落后于印度,特别是改革金融体制以允许更多外国投资和国内私有资金进入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印度了。中国,现在已经是时候采取行动了。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