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再论龙永图的谬论」正文
龙永图在花都汽车论坛上提出全球化时代“不必刻意追求自主品牌”的观点后,一些人为龙进行了百般的辩解,说龙并非不要自主品牌,是批评龙的人误解了他云云。
我想,人们是否“误解”了龙,最好用事实来说话。在9月5日举行的一场报告会上,龙解释了他提出这一观点的原意,首度对外界的争议进行了回应。龙说,他并非不鼓励国内汽车业搞创新和开发自主品牌,而是强调国内车企遍地开花大搞自主品牌的时机还远远不够成熟。(9月6日新华网)
看起来,似乎是人们“冤枉”了他。可是,有谁会傻到公然提出不要自主品牌呢?尽管他内心或许是这么想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口头上说要不要自主品牌,虽然这也很重要,而在于龙一向对国内车企追求自主品牌持批评态度,大力散布“大搞自主品牌时机远不成熟”。既然目前不适合搞自主品牌,那什么时候才是大搞自主品牌的好时机?众所周知,中国汽车合资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如果说,在合资初期,就强调要搞自主品牌,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话,那么到现在还时机不成熟,我就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龙所说的“时机成熟”。想想看,一个人的一生有几个20年。总不至于让一个人幼年坐合资车,到老了还坐合资车,当人家问起原因的时候,还理直气壮地回答:时机不成熟!
龙的错误不仅仅在于此。在谈到中国汽车业不能刻意“为自主品牌而自主品牌”时,龙“告诫”我们研究问题“要清醒地认识全局和整体形势,从具体国情出发,确定‘怎么搞’和‘什么时候搞’”。龙眼中的“全局和整体形势”是,汽车业应该抓牢比“用市场换技术”更为重要的方向,即“用市场换就业岗位”以及“用市场换财政税收”,而后者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这是不是说,只有等我们解决了就业和财税问题,才来搞自主品牌?
的确,就业是眼下一个影响全局的大问题。可是,搞自主品牌就一定会影响就业么?也许我愚钝,想象不出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逻辑联系。至于影响财税,倒是有可能的。因为刚开始进行自主品牌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说,可能开发出来的产品还不好使用,甚至卖不出去。这当然没有使用现成的技术来得利润快。一些地方和汽车厂商反对搞自主品牌,就常常举出这点理由。不过,姑且不说我们得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利润,大量的利润让合资企业中的外方拿走了,就算用市场能够换来就业和财税,为什么就没有看到中国为跨国公司提供了世界上最廉价的劳动力?没有看到中国的资源为此而减少、环境为此而受损吗?何况,中国就业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至少在未来的二、三十年,这都是中国的大问题。
龙在回应中还表示,当前中国的汽车产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位置,在产业链中上升需要一个过程。目前首要的任务是注意不要割断同掌握先进技术的国外企业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首先要让拉着的绳子不断,然后再慢慢往上爬。
好一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不是说,中国的产业,只要“割断同掌握先进技术的国外企业的关系”就活不下来?且不论参与世界经济分工跟加强技术创新,培养品牌并不矛盾,按照这种推理,“两弹一星”是怎么造出来的?航天工业、船舶工业等一些在世界上处于前列的产业又是如何发展和壮大的?事实上,中国汽车今日之所以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正是长期不重视自主开发和创新的结果。可以断言,真按龙说的“让拉着的绳子不断,再慢慢往上爬”,最后的结果一定不是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到时自然就拥有自主开发的能力,而必然是一步步走上依附型的发展道路,就像今天的拉美国家一样。
如果说,一个小国也许可以做到不要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而生存无忧的话,那么,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占世界20%的大国,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跨国公司的善意与恩赐上,至少在战略产业和核心技术上不能长期受制于人,否则就会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附庸。当然,假若觉得当附庸没有什么不好,那自然是另一回事。汽车工业是一种战略产业。它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又可以带动高精尖材料、工艺等代表一国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的研发。所以,像真正先进的发动机、底盘技术等关键技术是无法引进来的,必须自主研发。这原本是个简单的道理,也不是我们的技术不行,然而,由于“用土地换技术”和“用市场换技术”的思想主导汽车界的开放,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许多既得利益,从而造成今天这样一种局面。
没有什么比民族精神的自我矮化更可怕。科技部副部长尚勇6月曾在深圳公开对上百家企业代表说:“韩国科技起步比我们晚10年,为什么在很多领域韩国远远领先?很重要的一点是韩国有很强的民族精神,并把创新形成了国家的意志。”这才是振聋发聩的语言。而龙呢,从其在自主品牌问题上的一贯言论来看,借用一位网友的话说,“如果避免不了强奸,那就躺下来享受快感”吧??龙永图之为错,根子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