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文: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和中东、里海油气

作者:钱学文发布日期:2006-11-04

「钱学文: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和中东、里海油气」正文

「内容提要」中国的经济腾飞带动了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在国内资源与产能明显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石油的供需缺口日益增大,安全隐患凸现。解决石油安全的关键是,以充分利用国际油气资源为目标,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关各方应遵守游戏规则,直面国际博弈,认真参与国际竞争,以合理的价格、安全稳定地获取国际油气资源,确保中国的能源安全。

「关键词」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中东/里海油气

世界大国的石油战略大都从属于各自的能源战略,石油既是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是因为,在一些世界大国的能源结构中,石油都占主要地位,而中国的情况不同,直到目前为止,煤炭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仍占主要地位。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在中国的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占76%,每年出口8000―9000万吨;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约占68%[1],石油约占24%,从比例看,石油大大低于煤炭,但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看,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再从储量看,2004年中国煤炭探明剩余可采储量约900亿吨,以目前产量可供开采近百年;石油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25亿吨,以2004年石油产量1.747亿吨计算,约可开采14年(以上两项均忽略每年可能新增的探明可采储量)。由此不难看出,煤炭资源及其生产较有保证,确保能源安全的关键在于石油供应的安全。换言之,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是石油供应安全,即必须在国内石油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

一、中国的石油供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石油安全最重要的标志是能源的供给须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但国内的石油产量和供应目前正面临着两大安全隐患。一是石油资源入不敷出,产量供不应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二是经济腾飞拉动石油需求迅速增长,导致石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当前中国的石油资源存在三个现实问题:一是潜力大①,但探明率较低,石油为24%,天然气为7%;二是开采难度大、质量不高的资源占较大比例;三是储采比低,每年探明的新增可采储量抵不上当年产油消耗的储量,可谓入不敷出。美国《油气杂志》公布的资料显示,2002―2004年中国的剩余探明石油可采储量均为25亿吨,但这一数字与中国石油储量的实际情况明显不符,存有一定差距。现在,新增储量不足与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形成强烈反差,剩余探明石油储量不断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石油供求方面,中国原油产量自1996年突破1.5亿吨以后,产量保持稳定,连续多年超过1.6亿吨。2002年突破1.7亿吨[2],2003年达1.7075亿吨[2],2004年为1.747亿吨[3],连续超额完成“十五”计划制定的发展目标。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的增加,国内石油产量早已不能满足需要,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国土资源部的资料显示,近10年中国原油消费量一直以年均5.77%的速度增长。2003年国内石油消费(546万桶/日)一举超过日本(543万桶/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石油消费大国。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4],明显滞后于需求增长。国际能源学中有一个推算比例,一个国家的GDP 要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石油消费就会以6%以上的速度增长。2003年中国消费石油2.67亿吨,进口石油9700万吨;2004年中国消费石油2.9亿吨,进口原油约1.23亿吨,对外依存度从2003年的36%增至42.4%。如果算上成品油进口,那总进口量约为1.5亿吨,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中国的石油需求若以上述5.77%的增速计算,到2010年为4.06亿吨,2015年为5.375亿吨,2020年为7.115亿吨。国内的原油产量若保持1.67%的增速,那到2010年为1.93亿吨,2015年为2.24亿吨,2020年为2.28亿吨。石油供求缺口分别为2.13亿吨、3.135亿吨、4.835亿吨。从国内的石油资源和产能看,显然不能满足这一日益扩大的供需缺口,由此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带来了诸如进口石油来源、石油运输安全、油价高企风险、国际市场竞争等一系列石油安全供应隐患。为了确保中国的经济安全,必须正视并认真应对中国面临的石油安全问题。

二、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思考

中国石油安全的核心思想应是:保内争外。提出这一看法,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1)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难以遏制。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都在人均GDP3000―10000美元之间,经历了人均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和能源结构快速变化、石油需求比例上升的过程。当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加快,城市化进程开始提速,城市新型消费热潮开始兴起,汽车工业时代已近在咫尺,由此不难做出判断,中国的能源消费进一步快速增长已不可避免。现代工业技术以及交通运输业等,大都以利用石油为主,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过程中,能源需求出现快速增长是经济规律使然,其发展势头难以逆转,强行予以遏制或改变恐怕不妥,很有可能导致产生不可预测的负面影响,因此应顺应发展需要,努力保障石油供给,不可因噎废食,以致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总之,中国的石油安全策略必须有利于中国的经济腾飞与和平崛起。

(2)国内的油气资源应予以保护。中国的石油资源条件不理想,探明的可采石油储量有限,产能也有限,根本不能满足石油的增长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无计划、无节制地挖潜开采,只能加快石油资源耗尽的步伐。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石油安全考虑,国内的油气资源应予以保护。目前中国陆上大多数主力油田如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油田等都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处于高含水、高采出阶段,含水率高达85%以上,平均采出程度超过67%。[5]东部产区产量逐年递减,西部产区的后备资源明显不足,未能形成产区的战略接替。海上石油产量及其所占比重虽然逐年增加,但所占份额仍比较低。总之,中国新增的原油生产能力难以弥补老油田的产量递减,老油田挖潜已成为原油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油稳产难度较大。有鉴于此,对于国内油气资源,应在不断加强勘探的同时,进行有计划的开采。加强勘探是为了不断增加新储量,计划开采则是为了有效保护本国资源。对于中国石油安全来说,这才是长远之计。

(3)短期内石油在中国能源安全乃至中国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影响难觅替代。国内剩余探明石油储量加上今后可能增加的新发现储量,即使按2004年的产量水平开采,可供开采的年限也很有限。从目前资源情况看,逐年提高石油产量的思路并不足取,因为每年进行的勘探并不一定能获得预期结果,而提高产量肯定会缩短国内石油资源的开采年限。在有限的时期内,要为石油迅速找到理想的替代能源,其难度可想而知。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仍属粗放型,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带动的石油需求增长过快,造成石油供需缺口过大,因此即使实现了节约型的能效利用,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按目前国内的石油资源和产能,要满足中国的石油需求,继续扩大石油进口几乎是不二的选择。

(4)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以合理的价格,稳定、合法地获取世界石油资源。从长考虑,应充分利用国际石油资源。从国外大量获取石油资源势必增大中国石油供应的不安全系数,但并不意味着必然导致石油安全危机,其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是要以正确的态度和决策融入国际社会,遵守游戏规则,直面国际博弈;要彻底解放思想,肃清冷战思维残余影响,弃对立,求统一,以科学发展观,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维护世界和平,与世界各国共求发展。

对于从国外进口石油的安全性,目前说得最多的是那条穿越马六甲海峡的海上石油运输线,对此忧心忡忡者甚多,其实大可不必,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而实现这一点,既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从自身做起。当今世界,能源已成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全球市场的系统,能源挑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的能源发展应从依赖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变到构建国际化战略的框架下,走资源和市场全球化的道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解决石油供应的关键应是国际合作,而不是对抗。时代变了,思考中国石油安全的思维方式也应跟着变。不能一提海上石油运输,就滑入“受攻击、受威胁”的窠臼中,而应多想想如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求取双赢佳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进口石油方面,日本经验似可借鉴。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开始调整能源结构,在当时的日本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5.2%,石油占16.5%,到了1973年,这一比例被完全颠倒,石油占76.7%,煤炭占18.9%。为了解决进口能源和出口商品的运输问题,日本大力发展造船业,使船舶运输实现大型化。有了强大的海上运输力量,日本就能可靠、稳定地从中东地区得到廉价石油,从而大大刺激了日本的经济发展。海上运输因此被认为是日本经济的生命线。从日本大量进口中东石油至今,已过去了近50年,日本的海上自卫队并无能力保卫它的经济生命线,但它的海上油气运输并无安全之虞,而是上世纪70年代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遭受了猛烈冲击。时过境迁,日本现已建成169日(近半年)的战略石油储备,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除日本外,美国近几年的能源动向值得关注。2002―2004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分别是2.873亿吨、2.8625亿吨和2.7吨,呈下降趋势,石油消费分别为8.88亿吨(合1776万桶/日)、10亿吨(合2000万桶/日)、10.26亿吨(合2052万桶/日),呈上升趋势。[6]这两个一正一反的趋势说明,美国既无缩小石油供求缺口之愿望,也不担心对外依存度的扩大。它的能源安全重心进一步移到了对国际共享石油资源的获取上。这当然是以实力做后盾的。美、日是当今世界前两位的能源进口大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稳定、大量获取国际共享油气资源为目标,只是具体做法与措施有所不同而已。

三、构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框架

从资源上看,中国的煤炭资源丰富,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出口一部分,资源短缺的是石油,至于其他能源,如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则开发利用得还很少,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较小。因此,构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框架应从石油和煤炭等其他能源两个层面予以考虑。

从中国石油安全层面看,这是一个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以及国内外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工程,在“保内争外”前提下,似可采取以下措施:

1)油气资源的外部来源多元化,即进口的来源、方式、品种和供应渠道的多元化。2)“走出去”开发国际油气资源。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辟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国政府支持中国石油企业拓展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弥补国内油气资源不足。3)借鉴大国经验,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美、日、德、法等石油消费大国都有完善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中国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虽已起动,但很有限,只能维持较短时间。4)建立石油基金与石油金融体系。借鉴挪威、日本、韩国、中东产油国的经验,创立国家石油基金,以备不时之需,减缓油价波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5)建立必要的石油天然气运输船队,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通过正常的贸易手段,合法获取不断增长的油气利益做准备。6)建立节约型石油消费模式,减低能源消耗。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油气能效利用较低,差距较大。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石油粗放利用模式应向节约型模式转变。7)扩大国际合作。中国正在走向世界,需要通过正常的国际经济活动迅速扩大包括油气利益在内的全部经济利益。为了确保中国的石油安全,既应保持与沙特、伊朗、阿曼、俄罗斯、安哥拉的油气合作关系,也应考虑与亚洲能源短缺国家,特别是东北亚国家建立新的能源合作关系,在共同的能源纽带中彼此合作,建立诚信,这无疑是一种一举多赢的选择。

从煤炭等其他能源层面看,因不存在资源短缺问题,故宜采取“内外并举、多元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的方针。

(1)内外并举。坚持内外并举的方针,就是要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积极作用,用世界眼光构建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与世界积极开展对话和合作,充分利用、分享国际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要按照互利互惠、共赢双赢的原则,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