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严防人民币汇率破7.35是场硬仗」正文
又到年关岁末,新的一年又将启程。而今年的这个年关,可谓经济疲软、资金外逃压力山大。12月14-16日,市场翘首以待的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期召开。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明年的经济形势又将如何?经济政策的调性会是怎样?种种问题,不仅关乎国家,也关乎你我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为此,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的次日即12月17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李稻葵。以下是他的详细解读。
经济增速:明年预计略低于今年
时代周报:你如何评价今年的中国经济增速,能否实现既定目标?对于明年的经济增长,你的预期是怎样的?
李稻葵:今年GDP增速预计是6.7%,实现既定目标没有悬念,在6.5%-7%的区间内。明年我预计是6.6%,比今年略低,因为预计地产将减速,国际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制造业的投资也许有一定恢复,但不太有把握;民间投资增速今年很低只有2.5%,明年有一定的提速空间,但这要看明年的政策能否到位。
时代周报:在你看来,国内、国外是否已经适应了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速?
李稻葵:目前的增速如果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增速,大家能接受。但如果把6.6%、6.7%作为未来的长期增速水平,还是有遗憾的,是美中不足的,我认为潜在增速应该更高。因为即使按购买力平价的汇率来算,中国当前人均GDP只相当于美国65年前的发展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其实有发展更快的潜力。
怎样才能激发这个潜力?关键是一些重点改革要到位。就目前来说,国有企业改革没到位;财税改革没到位、税负太重;户籍制度改革没到位、城镇化进程速度不够快;重点领域的准入不通畅,能进来的没进来,民间投资的活力还远未释放。
重点改革:推进基础改革 房产税应放缓
时代周报:对于2017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你怎么看?是否意味着将以社会稳定为大前提,而关键领域的改革会放慢节奏?
李稻葵:明年的国际形势不是很有利,尤其反全球化的浪潮兴起。因此国家提出稳字当头,GDP增速6.5%将是底线。因此,重点的“四梁八柱”式的基础性的改革要推进,一些敏感的改革比如房产税要放缓。
国企改革、财税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重点领域的放宽准入,这些都是要推进的重点改革。明年是十九大召开之年,也是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目标的第四年,这些改革必须到位,不会放缓。
时代周报:眼下推进上述四大重点改革的最大障碍是什么?该如何突破?
李稻葵:国企改革推进的最大障碍,是厘清哪些是经营性的、哪些是公益性的,经营性的就该实行混合所有制,公益性的由政府控制。这个厘清,明年到了最后的时间表,应该要解决。目前市场担心一些地方政府最后会抓住一些本应属于经营性的领域不肯放手,我觉得有这种可能。
财税改革,最大的问题是地方的税收和财权不够,事权财权不匹配。怎么解决?只能一点一点试验探索,原本由中央控制的税收要划给地方一些,同时给地方创造一些新的税种,比如资源税、房产税等,这是一个长期过程。
户籍改革,相对而言条件比较成熟了,三四线城市基本已经放开了,一线城市目前实行积分入户,二线省会城市处于两者之间,将是接下来改革的重点。
随着户籍改革的推进,省会城市和次省会城市会迎来新一轮增长,将是新一轮热点。比如武汉、郑州、合肥、长沙等,这些城市已经凸显出经济资源聚集,城镇化加速的特点。这些城市赶上了好时候。
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更有针对性
时代周报:省会城市产业集聚并不强,尤其西部地区的省会人口聚集也不明显,怎么会有新一轮发展呢?
李稻葵: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是有效需求不足,不是产能不足。比如武汉,有人就有需求。这一轮发展不是跟产业结合的,是跟人的需求结合的。中国经济从现在开始,进入人口自由迁徙的时代,各地之间的收入水平会拉平,人口往东部聚集,东部总规模上升;西部规模上升很慢,但人少了,人均资源增加,人均收入水平将提高很快。
时代周报:谈到经济瓶颈,你怎样评价今年的供给侧改革尤其是“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的成效?预计明年将怎样推进?
李稻葵:从数据上看,“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已经完成了。但产量还在上升,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原因在哪?不光是民企、国企可能被区别对待的问题,很多地方政府是一刀切,强制要求企业停产,有很多附带损失。关键是没有按市场的办法来淘汰落后产能,强行行政淘汰的结果是很多好产能遭殃了。
为此,明年不仅会延续今年的改革,而且会更有针对性,针对真正落后的产能,提出严厉措施。同时环保监控会加强,最终使得落后产能被关停,而真正用于生产的好产能会提高。这就要求环保部门、工信部更多参与,而不仅仅是发改委靠发文件来推进。
时代周报:今年以来,由于发改委等部门大力推进去产能,钢铁煤炭价格迅速上涨,PPI上升,这种情况还会在明年持续吗?会否最终推高通胀?
李稻葵:明年钢铁煤炭等价格上涨的态势会有所缓解。因为房地产不会像今年这么火爆,今年房地产拉动了0.5%的GDP。明年的通胀压力也不会太大,我国的通胀主要是农产品,而当前农产品供应是过剩的。
实体经济:投资回报低 或会为企业减负
时代周报:日前,原冶金部副部长、全联冶金商会原名誉主席赵喜子表示,河北钢铁去产能1600万吨,97%是民营企业的产能,只有3%-5%是国有企业去的。同时,他提出,钢铁去产能不要过度化,当前并非“严重”过剩。对此,你怎么看?
李稻葵:河北的钢铁民企确实环保做得不好,被淘汰多主要原因是环保标准、技术标准的问题。钢铁产能不是简单的过剩不过剩,而是分布不合理,现在的钢铁生产太靠近大城市,效率低下。应该淘汰一部分,然后在沿海一带修建新的钢厂。煤炭、铁矿石等原材料可以从海外进口,炼好的钢主要用于沿海制造业大省,剩下的运到内地。虽然沿海钢厂离煤炭的原产地远了,但运钢比运煤简单。而且煤炭咱们是严重倒挂,国外的煤又便宜又好。
时代周报:中央提出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最近证监会也对“野蛮人”提出严厉警告,但金融业人士反映称,银行惜贷、甚至私募股权投资也面临供大于求的情况。你对此怎么看?在目前经济转型期,你认为该怎样振兴实体经济?
李稻葵:资金空转的情况仍然严重,关键是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得提高,不然很难吸引资金进去。而实体经济回报不高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劳动用工成本高,这里面的关键是这部分的税费太高,比如五险一金、个人所得税等太高,我估计很快明年会适当降低五险一金,个税没那么快,有可能提上议事日程。
另外,市场准入没有完全放开,像医院、教育等领域,应该想办法放开,让民资进入。
楼市走势:目前的限购过于刚性、武断
时代周报:今年多地出台或收紧了限购政策,但有观点认为,现有的楼市调控更多是控制需求端,而不是加大土地供应,担心明年第四季度后,楼市将报复性上涨,你怎么看?你认为房价还会上涨吗?
李稻葵:房价不会报复性上涨,也不可能大规模上涨。要防止房价暴涨,根本措施是要加大土地供应,但这短期内不容易做到,取决于地方政府,也取决于财税体制改革、让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相匹配,否则地方政府仍会依赖土地财政。眼下能做的就是限购,限制交易规模。就房价走势来说,我预计二线城市很难往下降,只是限购政策导致交易量萎缩而已,一线城市房价仍然会上涨。
时代周报:中央提出,明年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在你看来,这个机制应该是怎样的?
李稻葵:这个长效机制,第一,把一部分住房需求引导到准公益性的政府供房上去,由政府控制一部分房源,并为最基础的百姓提供住房。同时,土地供给要跟上,要跟房价紧密配合,房价上涨时增加供给,房价下降时收紧供给。此外,要防止投机,为此还是要限购,但目前的限购过于刚性过于武断,接下来应该更灵活一些,比如增加更多的贷款、首付等调控措施。明年可能会找一些城市试点。
汇率:稳定人民币汇率将是硬仗
时代周报:由于美元走强,近期资金流出压力较大。而随着川普当选美国总统,市场预期美元将进入加息周期并会进一步走强。对于人民币汇率,你怎么看?对于资金外流,又该如何应对?
李稻葵:现在没有别的选择,只有一个,严格限制资金外流,由此来控制贬值趋势。要严防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跌幅超过5%,尽力保持稳定,这是明年的硬仗。一旦超过5%,后果不堪设想。现在(12月17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6.9570多,那么最多再跌5%就是7.35。7.35是个临界点,明年一定不能突破。
现在光靠外储救火救不及。中国现在有21万亿美元的外汇存量,都想往外跑。根本之策还是得通过严格的资金流动的控制,来逆转趋势。
时代周报:这些钱如果出不去,会不会还是流进楼市推涨房价?限制资金外流会影响企业走出去吧?
李稻葵:国内的投资渠道除了楼市还有很多,债券、保险、股市等。限制资金外流时,希望控制得比较灵活,不要误伤正常的生产和贸易企业。
中美关系:贸易战热闹 但更多是口水战
时代周报:眼下反全球化浪潮兴起,贸易保护主义强化,明年乃至今后几年,中国的出口外贸是否将更加严峻?川普时代的中美投资与贸易关系,是否将面临更多困难?你预计将如何发展?
李稻葵:外贸不容乐观,明年会继续萎缩或微弱增长。
特朗普上台后肯定会针对中国提出贸易保护政策,但如果推出一刀切的政策,美国企业也会倒霉,因此,会推出高调的、对媒体对百姓而言看起来很重要、但实际影响不会很大的政策。中国也会采取类似方式来回应。中美贸易战会有,但预计更多是表面文章,是媒体战、口水战,不会是真的拳打脚踢。
时代周报:“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有声音说中企在沿线国家是亏本竞标项目,对此你怎么看?从长远来看,“一带一路”倡议能否成功?
李稻葵:“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更长时间来落实,不能指望短期内见效,我看需要10-20年。“一带一路”涉及6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情况都不同,它不是修铁路的概念,而是串珍珠项链的概念,不求线上的每一个都是珍珠,条件成熟的先做一个,不成熟就不做。
目前确实有很多项目是亏的,但这也是交学费。既然“一带一路”是一个倡议一个战略,那就要看长远。可能现在亏损了,但至少增加了彼此的了解,贸易和投资的大门渐渐打开了,未来的发展就有机会。它不是下象棋,而是下围棋。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二三十年,最后应该能有所收获。就像上世纪70年代中国在非洲搞项目,当时没明显收益,但现在开始收获。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这么大的制造业大国、这么大的外汇储蓄国,去做这样的事,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确实有这样的需要。中国的产能和产量比美国大多了,如果搞“一带一路”这样实体性的投资,中国比美国有优势。对“一带一路”,美国等一些国家肯定不积极,甚至看笑话。但只要中国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收获。
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