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转型」正文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实现存款利率的浮动和减小利差这些形式上的标志,还要改革和完善支撑利率市场化的一系列背后的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监管条件和体制条件等。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上就是充分发挥资金的价格――利率在资金配置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实现资金流向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新一轮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商业银行改革和转型的重要条件和推动力量。
利率市场化改革意义重大
按照经典理论,经济发展中的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L)、资本(K)和技术(A),劳动力的价格是工资(w),资本主要包括资金和资源,资金的价格是利率(i),而技术的作用是充分发挥劳动力和资本的协同优势,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利率这一要素价格的市场化与金融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水平决定、利率期限结构、利率政策传导和利率政策管理,核心是商业银行等市场主体根据资金市场供求变化和资产负债结构要求自主调节存贷款利率,最终形成以央行基准利率为主导,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础,利差水平适度、期限结构合理、政策传导有效的利率体系。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转型经济体,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是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改革历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由于我国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利率管制带来的市场割裂和价格扭曲严重抑制了市场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对金融体系而言,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发挥市场的主导地位和驱动力,主要表现在:
一是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资源配置有非常重要积极的意义。利率市场化能进一步提高市场效率,促进经济良好转型。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低利率管制带来的金融抑制现象,在此经济结构中,金融市场往往被分割为两个市场:一个是政府利率管制的市场,其资金主要流向低效的国有企业及政府机构;另一个是非官方的自由市场,其利率远高于前者。中小企业或通过内部积累或通过这一市场进行融资,成本高昂。在这种价格歧视和市场割裂的状态下,直接导致市场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市场行为扭曲,最终必将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由于金融抑制造成国内信贷资源紧张,而民间信贷市场需求旺盛,亟待通过形成合理的利率价格机制,引导信贷资金流向,遏制低效的信贷需求,将有限的信贷资金流配置到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企业和行业。
二是长期严格的利率管制致使中国商业银行形成了依靠规模增长和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需要通过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探索新的发展方式,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竞争力将更多体现在综合化和国际化服务提供方面,大企业在资本市场或国际化经营时需要大型银行的支持和服务,中小银行将在社区金融和中小企业服务方面和大型银行展开争夺,在服务便利性、审批快捷性方面突出优势。
三是阶段性的通胀预期走高使得银行体系资金分流显著,基于逃避利率管制的一系列金融创新更加剧了这一过程,表现为存款理财化倾向明显,从特定意义上说,可以说是市场的力量在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统一金融市场的形成,减少监管套利,更好地管理和防范影子银行风险。
四是有利于货币政策顺利传导,尤其是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体系的形成,使货币政策更加有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其中又是主要依靠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运作来实现。而金融机构参照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掌握一定的存款利率浮动权,是货币政策顺利传导重要的条件之一。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杠杆,对国家有效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均以价格利率调控为货币政策框架的核心。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将有助于使货币政策框架逐渐转向以价格利率调控为主要手段。因此,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宏观调控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
五是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引导企业更好利用融资渠道,避免过度扩张和乱投资。
另外,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资本项目逐步开放也要求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进程加速。
有助于推动银行改革转型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和健康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外部重要条件之一。
一是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可以根据市场和资金情况决定存贷款利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和资源配置。资产方面,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综合考虑目标收益、经营成本、同业竞争、客户风险差异、合作前景等因素,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实行优质、优价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价格战略;负债方面,银行可以实施主动的负债管理,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经营成本。
二是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窄,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下降,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必然会在竞争环境下寻求创新突破,研发新的金融产品,拓展新的服务领域,不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利率风险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推动企业和个人客户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以达到规避风险、赚取利润及满足客户需求的目的。在利率的差别和波动更加剧烈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的政策环境、信贷资金供求关系、信贷需求主体风险状况等设计不同的信贷产品,创新不同的利率定价方式,以更好地涵盖风险溢价。金融创新也必然会带来收入结构的变化,促进银行非利差收入的增长。
三是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快,商业银行原来“重规模、轻质量,重存款、轻贷款”的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将不可持续,转而会更加关注市场变化,增强风险意识和成本意识,更加注重开展低资本依赖性业务,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比,确保经营效益不因利率市场化产生太大的波动。同时,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找准自身市场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有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寻求“专业、特色、精品”的商业化发展道路,有助于解决同质化经营和不当竞争等问题。
四是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银行的规范化经营,能够创造一个比较规范的经营环境,有利于银行的长期稳健发展。利率管制时期,银行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商业银行间为了增加存款的市场份额,往往通过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来争夺市场。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与个人、企业之间的交易的利率水平也取决于其他市场力量的强弱。银行必须更加注重经营效益,其经营行为也更加的透明化。同时,利率市场化可以打击地下金融活动,为商业银行增加资金运用和来源的渠道。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可以按照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扩大其存款贷款的范围,增加了自身资金运用和来源,同时也使得金融市场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
多举措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从形式上看,利率市场化仅剩存款利率上限没有取消。但事实上,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实现存款利率的浮动和减小利差这些形式上的标志,还要改革和完善支撑利率市场化的一系列背后的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监管条件和体制条件等。
第一,做好利率市场化进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按照先贷款、后存款,先短期、后长期的路径进行的。不仅如此,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做好进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比如,产权清晰和所有制多元化、打破垄断、有序退出、预算硬约束等,都是利率市场化深层次上的必要条件。首先,应进一步推进多层次、多所有制、多样化的银行体系建设,提高存贷款市场的竞争性;其次,实施面向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机制建设,提供利率市场化改革必要的基础设施;再次,梳理影子银行,给予必要的监管安排;最后才应是存款利率的放开。
第二,要注意与宏观经济形势相结合,降低利率波动带来的影响。我国仍是银行占主导地位的融资结构,银行在支持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难以替代的作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还将延续这一状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是,能够更好地支持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减少因为金融改革对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风险。由于利率的风险定价具有顺周期性,在经济上行阶段,不良率低前景看好,风险溢价低,贷款利率可能走低;反之,在经济减速期,不良率高前景不明,风险溢价高,贷款利率可能走高。因此,利率市场化需要考虑某一时期的宏观经济形势,防范资金价格过快上涨对宏观经济的伤害。
第三,做好利率市场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继续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强化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改进上海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报价生成机制。二是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市场利率调控水平,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强化价格型传导和调控机制,增强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和调控市场利率的能力。三是引导市场主体进一步增强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强化定价自律,维护竞争秩序,防止过度竞争或恶意竞争,同时,积极促进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发展和产品创新,为市场主体管理和分散利率风险提供丰富的市场工具。四是加强存款保险制度等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完善破产清算退出机制以及兼并重组制度安排,打破“大而不倒”甚至“小而不倒”的“传统”,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纪律,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模式,建立与《破产法》相衔接的、对有问题金融机构实施接管、重组、撤销、关闭清算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