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宜: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而不是互联网

作者:林采宜发布日期:2015-04-08

「林采宜: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而不是互联网」正文

“拥抱”还是“接受”

白虹:林博士您好!作为一位立足于金融领域的宏观经济学家,您怎么样理解和定义互联网金融?

林采宜:我个人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金融,而互联网为金融提供了:第一营销的渠道、第二交易的平台、第三信息交互的路径。

互联网金融貌似只是一个外延的延伸, 它对金融本身是否能造成冲击?我们先从证券业的两个变化来解读一下:

一方面,证券业务的“终端移动化”。尽管基于互联网的证券交易早在20年前就开始了, 但是近几年从固定终端发展到移动终端。表现一是营销渠道更丰富了(比如券商跟腾讯的合作);表现二是交易渠道与互联网入口结合得更加紧密了(比如基于iPad、手机的交易)。

另一方面,证券业务植入“生活场景”。证券交易和社交、阅读等等结合在一起,切入生活的一个细节。

尽管如此,交易形式和资金转移也没有本质改变。所以,互联网金融实质上没对证券造成很大的冲击。

白虹:如果说互联网金融还没有对证券业形成巨大冲击,那么它对于银行业的影响呢?

林采宜:对银行来说,互联网金融意义就非同凡响了。确切得讲,三项基础业务“存贷汇”都受到了冲击:

从银行负债端“存”来看, 今年我们按最新的统计,互联网金融推出来的成规模产品有100多个,互联网金融的整个规模超过2万亿,相当于银行理财的大概1/7。阿里系的余额宝,腾讯系的理财通等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将银行的存款业务或者类存款业务变成了货币基金。所以说,去年以来货币基金规模暴涨跟互联网金融是密不可分的。

从银行资产端“贷”来看,如果今后网络商店都推出了自己的虚拟钱包(如京东白条),并为消费者提供透支功能,利息低并且享有各种信用积分,这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尤其是80后、90后的信用卡透支,在白条类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下降了20%到30%。

从银行中间业务“付”来看,第三方支付鲸吞了相当大的银行支付。淘宝购物的首选是支付宝、滴滴打车首选是微信账户。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2014年互联网支付规模达9.2万亿,且目前仍有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网络经济和O2O经济的发展,银行对支付业务也在不断减持。

还有P2P平台就更绝了,它让融资者和贷款者直接“见面了”,银行的信用中介功能不需要了。P2P平台实现了资金的直接匹配,银行的期现转换功能也没不需要了。

所以说,互联网金融对证券和对银行的冲击是完全不一样的。

白虹:有业内人士认为,在银、证、保、基等传统金融机构中,拥抱互联网的意愿最强、可能性最大的是证券业。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林采宜:我觉得“证券”和“基金”是最愿意去拥抱互联网的,互联网能使他们突破地域的限制。总体来说证券公司的营业部数量与银行不是一个量级。可是上了互联网以后,网点不足的缺陷就没有了。 所以对于那些网点比较少的金融机构来说,它更愿意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来跨地域地经营。所以,对互联网金融,证券基金是“拥抱”,银行可能是“接受"。

“传统”与“新兴”各有所长

白虹:证券机构会采取哪几种模式去“拥抱互联网金融”?

林采宜:我觉得有较长远的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大券商倾向自建平台,去实现交易功能、服务功能,甚至是支付功能,大的券商可能有实力做这样的平台。

第二种是中小券商选择嵌入互联网企业平台。这有两个好处:第一成本比较低;第二可以引入社交网络的流量。但是它有缺点,业务布局上不像自建平台那样自由,叠加的功能可能也会受到限制。所以说这两个是不同的模式。

国泰君安就选择了自建平台,推出的“君弘一户通”就是金融理财超市,除了证券交易、,还可以买基金、买理财产品、进行支付等等。

白虹:国泰君安的君弘一户通是很典型的自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已经实现了混业经营。 可是目前在监管层面,还是“一行三会”的分业格局。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发展态势?

林采宜:我觉得行业的监管和创新就是前进的两个轮子,商业机构跟监管机构间的博弈是永远存在的。但是,博弈的结果通常是业务的创新推动了监管的创新。我个人认为,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机构监管”可能走向“功能监管”或者说是“业务监管”。

美国的监管模式主要是业务监管。不管哪一类的机构,只要从事某项业务就接受监管机构对这项业务的规范,这就为混业经营创造了条件。目前混业是一种客观存在,从效果来看,它实际上对于满足消费者、活跃金融市场,增加竞争强度,其实都是有好处的。如果它的好处大于弊端,监管当局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调整监管机制,包括组织架构,监管模式,来适应业务发展和市场发展的需求。

白虹:互联网带给证券业很有意思的现象,如免证券交易手续费,这是否颠覆了证券行业的盈利模式?应当解读为一种乱象还是一种趋势呢?

林采宜:我认为券商的经纪业务如果仅仅提供交易通道的话,佣金率不断下降就是趋势。电子平台的边际成本是在不断下降的,券商的佣金就跟手机话费一样,也会被不断压低。不仅在国内,国际市场也是如此。

能不能说它是一个乱像呢?我觉得不能。 从国外到国内大券商跟小券商的生存模式是不一样的。

对于大券商来说,经纪业务收入中占比不到40%。它拼的不是佣金,而是服务。 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让你能够实现交易,它更多是给你一种讯息或咨询,让你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投资标的,了解宏观经济形势,了解不同行业的变化周期,这些是有价值的。如果你要享受这种服务的话,可能你在佣金方面就必须接受他所制定的标准,当然不能超过国家的规定。

对于小券商来说,他们的讯息服务相对就弱一点,它更愿意通过低佣金来获得一些投资者的青睐。

所以说针对的客户群体是不一样的,生存模式也是不一样的。

白虹:刚才林博士也谈到BAT等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不同方式渗透到证券行业,凭借他们的社交平台优势、入口优势和场景绑定的天然属性,他们会不会成为未来竞争格局当中最大的赢家?会不会抢了现在证券机构的饭碗?

林采宜:如果你指的是证券的话,我可以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不可能!为什么?我问你一句话,你到证券市场来投资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省钱?

零佣金是让你省钱的,而投资咨询服务是让你赚钱的,你是更想知道买哪个股票能赚钱,还是更在乎那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的佣金?如果你买的股票亏钱,哪怕手续费为零,你还愿意要吗?但是如果这个股票能够赚钱, 或者说你在这家券商买赚钱的机率远远大于另外一家的话,你还在乎那千分之一还是万分之一吗?

最终投资者会明白,去买股票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省钱。要去找赚钱机率更大一点的券商。在咨询能力这方面,百度也好、阿里也好、腾讯也好,跟券商尤其是大券商的专业能力是不能比的。

在银行业务上,如果你去支付的话,走这个通道和那个通道在信用上有差别吗?差别可能就是零点几秒快慢。 只要安全没有疑问,你不在乎这零点几秒,但是你愿意省那几块钱。在证券投资上,你更愿意赚钱,而不是冒着亏钱的风险去省那几块钱。

改变基因中的银行PK沉淀中的互联网金融

白虹:林博士刚才多次谈到银行所受到的互联网金融冲击要远远大于证券机构。展望未来的三到五年,在银行这个领域会不会出现异军突起? 银行会成为恐龙吗?

林采宜:银行其实在新生,恐龙不想再当恐龙,它在改变它的基因。银行按照过去的模式继续生存是风险很大的,而银行现在越来越“投行化”了。

如果你是小户,小笔资金划拨,哪个渠道都是可以;如果你大户,调拨大笔资金,支付安全比支付成本更重要。

与互联网企业相比,银行的优势在于资信。首先,由于受到严格监管方面,银行形成了独有的公信力。第二银行存款是有保险的,而支付宝这样的账户是没有的。大额交易是不会离开银行的。

在PK互联网企业时,券商会说“你要赚钱还是要省钱”,银行会说“你要安全还是要省钱”。

白虹:金融消费者的价值诉求无非是安全、回报和便捷。对于金融消费者来说,这三个需求中存在一个普适性的优先级吗?还是针对不同的客群、不同的业务会出不同的排序?

林采宜:我认为不同的客群的优先级是不一样的。对于富人来说,安全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便捷和收益。但是对于穷人来说,收益(也包括省钱)是第一位的,其次是便捷和安全。

银行和证券的优势就在于安全和收益上,而互联网企业就在于便捷。可能还略带一种收益,但这种收益是小收益,不是大收益。

白虹:这种价值的供给方式会长期存在,还是出现转化?比方说,互联网金融的企业也可以安全起来,银行也可以便捷起来?

林采宜:我认为不会。就像不同的动物,基因不一样,能力就不一样。

比如余额宝,当它吸金盘子不大时,收益很高,风险很小的。但当天弘基金涨到几千亿以后,它马上面临一个大问题--它的主动管理资金能力很差。而这一行当是金融业大佬们干的事情,他们养了专业的研究团队和高端的投资队伍。而互联网企业要跟金融企业PK,需要很多年的沉淀。如果哪一天互联网企业的研究团队比大券商、大投行还要庞大,投资经理比华尔街的量化高手还要高的话,那他们就不再是互联网企业,而变成一个金融企业了。

白虹:这不是很容易实现吗?如果我是BAT的金融集团,我出您现在5倍、10倍的薪资,请您去重新组建个研究团队,不能马上实现智慧的重新转移、利润重新分配吗?

林采宜:可以的。但是有一点,你是不是要接受证券公司的监管呢?如果百度也接受了监管,百度已经变成百度券商或者百度银行了。就像男生Strong,女生柔美。男生也可有女生的线条,那样他还是男生吗?(笑声)

白虹:那么如何理解互联网企业在金融业务上的异军突起呢?

林采宜:你所说的“异军突起”应该用一种非金融的方式去做金融,P2P是去中介化的一种投融资,而众筹(股权类)就是去中介化的IPO。但是这些“突起的异军”规模是有限的。

当你把钱投给另外一个人,他需要向你这个股东披露大量信息,而且要纳入法律框架监管。对股权融资的监管其实比比存款还要严格。

我个人认为,互联网金融不是异军突起,而是对现有金融体制的一种补充。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小微企业为什么融资难融资贵? 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

西方国家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申请借款申请时,银行可以查询到大量的征信信息,然后进行风险定价。这样银行的坏账率和借款人的融资成本都会大幅度降低。

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一个多元化的征信体系。不仅有央行的征信局信息,还需要来自于你的社交、消费、借贷或者类借贷行为等等,汇总成综合的信用记录。这样的征信体系会使P2P、众筹等风险大幅降低。只要风险含量下来了,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