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宇:电力行业:最牛的改革就是不改革」正文
最近媒体上讨论电力改革的声音很多,看来看去,无非还是输配分开,拆分电网等论调。新浪财经还组织了“电力改革何处去”的专题讨论。其实对于这样的话题,十几年的传统一直是:喊的最凶的,都是业外人士。但业内人士往往极其低调,很少发表明显意见。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电力行业的改革,哪里是拆分、放开、自由、组合这些简单的词语就能够描绘其复杂性的。
本文简短以一名在中国、德国都有行业背景的从业者身份,提供一些思考途径。
一、电力行业绝对是个怪胎
要理解电力改革的难度,先要从理解电力行业内部组织架构的复杂性开始。笔者出生在湖北宜昌,也算系统内子弟。仅以宜昌为例,这里有葛洲坝集团、葛洲坝电厂、宜昌供电局,分别属于电力系统内不同的单位,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级别及业务划分;后来又附近又增加了三峡开发公司、清江开发公司、葛洲坝换流站,以及为了兴修三峡工程陆续进驻的水电五局、武警水电等等不同单位。领导级别可以从处级到部级,挤在一起做出一点事情谈何容易?
而整个电力工业呢,笔者经历了从水电部到能源部,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又到后来的国家电网公司,乃至现在的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可以说是亲眼看见牌子换上换下,领导们悲喜交替。每一次改革或者说体制变动,都有人鼓掌,也有人骂娘。而评判好坏的标准其实很简单:你或者你的家人是否牵涉其中。
所以说从小耳濡目染,对各种所谓改革的认识只有一句话可以总结:事还是下面那些人在做,而台上的那些人总是换来换去,说着不一样的话。
二、电力改革的目标很简单
很多人拿中国电网这么多年没出过大事来论证电网目前的模式很成功,不必改革。其实中国真是一个很神奇的社会,按原理来讲很多事情早该崩盘了,可就是有很多勤劳勇敢的普通人民,他们真的是不怕苦累得忘我工作,以个人至诚之牺牲,去弥补制度和管理之不足。电力系统这么多年没出过大事,可以庆幸,可以感谢,但是绝不能作为现有模式合情合理的论据。
刘纪鹏在《电力改革成在电价败在拆分》一文中也有个很神奇的错误观点:即电力改革不能拆分,尤其是不能搞一拆为五、输配分离。他提出的理由是:电力是自然垄断,拆分了无非是大垄断变小垄断,所以没意义。
很多专家都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一厢情愿的自我推定,如果原因不是其视野过于狭小,那只能是在为某种利益说话。
以德国为例,一个统一的自由电力交易市场,四家输电网公司,数十家配电网公司,几千家传统发电公司和新能源发电公司,统一接受联邦网监局(相当于电监会和发改委合体)的监管。
德国这么小一个国家,不过80GW的峰值负荷,都可以一拆为四,为什么中国不能搞五个局域电网?为了应对所谓的自然垄断,德国引入了内网竞争的概念:几家电网公司,每年按照经济效益排名,第一的得到奖金,第二没事,第三、第四各自一半出钱奖励第一名。
唯有平行的区域拆分,才能使得电力这样的特殊行业确实存在竞争的可能。反对平行拆分的人拿垄断和效率作为挡箭牌的话,确实没有说服力。
所以说电力改革的终极模式其实很简单:就是有自由的电力交易市场,发输配送全部分离,有限但积极的电网竞争,明确公正的电网监管,还有就是已经做得很好的主辅清晰割离。这种模式其实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了,所有的疑点无非是在先后顺序和权力划分上面,而这,却已经远远超越技术范畴了。
三、确实不能一拆为五,输配分离
前面只是从纯技术角度来讲如何拆分组合新的电力模式,但如果加入更多的人尤其是政治因素,就知道现阶段媒体上炒作的任何一种拆分模式确实都是不可行的。
首先是人才上的限制。电力行业的管理有很强的专业性,理论上讲,一分为五挺好,多了五倍的正处级正厅级,何乐而不为?
但事实是,电力系统近百万职工,真搞得清电力系统运作与管理的人才不会过万,更不要说有国际化视野、有清晰企业管理理念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了。就看看现在很多市局县局,往往真正的技术能手,也就是那么几个继保专职、生技科长,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所以如果一分为五,意味着本来你有个廖化,可以顶在那里当先锋。可是现在要再找几个张苞、关兴出来,哪那么容易?五个调度中心,五个规划设计院,所有的架构都要乘以五,还要应对新的变革。以中国之大,但要找到这样的五倍之技术中坚力量,却也非易事。
其次,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也制约着电力改革的步伐。比如输配分离,多是很多媒体记者的自我想象了。
中国目前所有的市县供电局,真正拥有配电自动化及地理信息系统的不能说屈指可数,至少也是车载斗量而已。输配分离必然意味着垂直计债,风电管理,调度合作,利益切割。可以这么说,在电力企业还没有批量使用SAP管理其装置设备,没有使用DMS协调风光调度,没有完整的天气预测及停电公报系统之前,输配分离就像人为的分开汽油柴油加油站一样,不是不可行,而是没意义。
最后,除却人和物上的限制,政治上的改良需求是否存在,也是一个值得品味的因素。任何体制改革都不可能脱离大环境的条件单独存在。换言之,在中央集权体制的大背景下,对任何行业去实施所谓的拆分改革,是否都是南辕北辙?从政府管理国家的角度出发,究竟是需要一个强势的部级央企,还是需要一堆激动能干的区域联企,各有利弊,无人可知。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政治永远需要制衡。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前不久两会里几则关于电力的消息很有趣。先是电监会撤销前消息放出,很多人兔死狐悲;后来内阁名单一出,电监会并入能源局,兼顾发改委,顿时又高看几许。具体内幕如何,外人其实很能猜测,而拆分是否有利于政治权衡,这就更不是一般外人所能知的了。
四、最牛的改革就是不改革
作为伴随着“改革开放”这四个字长大的一代人,如今已经可以确定:开放无疑是这30年中国最大的成就,也无疑做得不错。但改革呢,就很难衡量。
笔者从孩提时代就和很多一线的工人技术专家接触,30年来流水的营盘,从安全生产深揭狠批四人帮到三集五大,可以说人们已经从最初对改革的期盼到抱怨,后来是麻木,再后来就只能是厌烦甚至是抵触。因为在现有的大环境下,改革很容易就变成运动,意味的只能是案头积压三尺的文书、无休止的会议学习、缺乏实效的争吵和炒作。而现实中的那些事情,还必须由这些中下层的班长队长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完成。
如果没有真正的、自上而下的统一认识和需求,没有能够对各层面都能够带来好处的利益驱动,决策者实在是不能够仅仅因为某部分群体或是专家意见就轻易发动改革,尤其是不该以国外怎样怎样或者说某种政治理想就作为论据。
所以说,如果一定要给电力改革开上一张药方或者说时间表的话,应该先做好如下的准备:
1、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深化改革做好准备。
2、设立至少三种不同的模式试验区域,进行改革试点。
3、在事情没做之前尽量做到公开,在事情做了之后尽量用心沟通。
如此这般,5年的时间做好准备,5年之后再步步为营推进改革。如果这三点不易做到,至少也要做到第三点,因为只要你坚持公布最专业的电力调度数据,24小时不间断,只要半年,自然会有人知道弃风怎么回事、输配能不能分开、行业内谁好谁坏、如何竞争。
最牛的改革者,必然具备这样一种技能:从最不入眼、最不涉及利益的某个点开始入手,维持不改革、不触动任何利益群的表象,却在时机到来时亮出水到渠成的底牌。
如此这般,才是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的真谛。(来源: 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