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剑: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经济自主性

作者:孙剑发布日期:2012-05-15

「孙剑: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经济自主性」正文

对一国经济而言,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立决定着本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如果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就意味着在国际市场具有定价权,并能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如果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则意味着国际市场左右本国产品的定价,对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和需求的变化,本国只能被动接受,甚至还要因之被动调整国内的经济政策。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经济增长高度对外依赖的经济发展模式。当这一模式延续30多年后,经济自主性受到严峻挑战,这与中国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经济增长高度对外依赖

首先,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制于国际市场。市场化改革以来,国内过剩劳动力与国际过剩资本的结合逐渐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格局,并以此参与国际分工。但这种分工格局延续至今已使主导产业固化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严重危及本国经济的自主性。1993-2011年,中国的出口额从917亿美元增长至18986亿美元,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5%上升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的35%。但是,在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中,加工贸易居主导地位。加工贸易主要借助外商投资企业为载体来实现,外资企业利用的是我国的劳动力优势,自身并无技术创新的意愿。2011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虽占到出口总额的近一半,但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厂家手中。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只是外国公司低成本的制造基地。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弹性大、替代性强,企业兴衰主要取决于国际市场,外部需求旺盛,企业可以获利;外部需求减弱,企业随即陷入困境。这些年,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先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大量的企业倒闭或是濒临破产已经充分印证中国主导产业严重受制于国际市场。

其次,主导产业致使经济增长高度对外依赖。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经济增长高度对外依赖。2000-2007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由39.6%提高到63%,贸易顺差由241.1亿美元扩大到2618.3亿美元,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12.5%提高到19.7%,拉动经济增长从1个百分点提高到2.3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国际市场的动荡将使中国经济发展失去自主性。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外需锐减致使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从2007年2月的51.7%陡降至2007年12月的21.7%。2008年,全国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回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增幅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2009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7年的18.1%陡落至-40.6%。

最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降低了国家驾驭经济运行的能力。由于主导产业、出口导向型发展方式使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运行的驾驭能力减弱。2008年上半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是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上涨转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当年底,当美国金融危机逐步蔓延开来,我国紧缩的货币政策急剧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增加了4万亿投资计划。过剩的资本导致资产价格轮番上涨,上证指数从2008年底的1820多点上升到2009年7月31日的3412点,上涨了87%。2年间,一线城市的房产价格翻了一番。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虽然经济增长得到了保证,但也诱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2010年以来,CPI不断创出新高,从1月份的1.5%上升到11月份的5.1%。进入2011年7月,CPI则跃升至6.5%。当2011年国家将抑制通货膨胀列为首要目标后,人民银行通过连续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3次提高存贷款利率回收流动性,通胀率虽有所回落,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日渐凸显。显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运行的驾驭能力减弱。

提高经济发展的自主性

如果要减轻对外依赖,提高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势必需要重新选择并确立主导产业,逐步将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转向内需主导型,并适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和汇率制度。

重新选择并确立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关联度弱、产业链短,无法继续担当后工业化时代的主导产业,产业演进的规律决定了我们的主导产业必须要从劳动密集型走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固守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只会沦落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属,永远不会跨入发达国家行列。在选择未来的主导产业时,我们应遵循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和产业关联基准来确立,将技术进步速度快、收入弹性大、对相关产业波及带动作用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并辅之以必要的产业扶持政策,促使其成长壮大,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通过扶植科技型企业的成长,使中国逐步走出高度依赖比较优势产业的困境,实现主导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换,藉此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

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主导型发展模式。世界上的大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为国内市场需求所驱动,过度依赖外需必然导致经济缺乏自主性。当前,美国经济前景黯淡、欧债危机仍未解决,为应对经济危机,世界各国都加大了贸易保护力度,中国出口面临名目繁多的技术壁垒,而且不断遭到美国、欧盟、印度、巴西等国的反补贴、反倾销指控。继续秉持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势必会加大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摩擦,另外还会因外汇储备增加而增加本币供给,增大宏观调控的难度。经济形势变化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转向内需主导型,以增强经济自主性。内需主导的核心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使居民有足够的购买力去消费掉出口减少形成的供给。为此,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中,要建立居民收入与财政收入协调增长的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国民收入分配适度向居民倾斜和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要将财政支出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以缓解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现状,为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提供外部保障条件。

调整出口退税和汇率政策。出口退税本质上是支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一项措施,在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出口、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的背景下,继续提高出口退税率支持出口,无异于鼓励低端制造业的大量存在,并以国内的资源补贴国外的消费者,国家利益严重受损。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需要将出口退税率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而不是不断提高,以此逐步淘汰低端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的升级。

中国目前的汇率制度因缺乏足够的弹性,容易造成输入型通货膨胀,也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直接助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度发展,而允许本币缓慢升值和实行浮动汇率更符合中国的长远发展。本币升值有利于逐步淘汰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则不需要根据外汇储备的增减而相应增减本币供给,从而增强本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我们知道,在固定汇率条件下,资本自由流动,很难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当前,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已经使政府的宏观调控对经济运行的驾驭能力减弱。鉴于此,汇率制度在短期内应实现人民币的缓慢升值,长期看,应逐步向浮动汇率转变。

(作者:《求是》杂志社经济部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