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纪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正文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推动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二十三年了(本文写于2002年――编者按)。这二十三年是伟大的二十三年,是祖国大地山河巨变、旧貌换新颜的二十三年,也是改写中国历史、谱写新的篇章的二十三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二十三年来,国民经济大体上以9%的速度增长,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7倍以上。到2001年,中国GDP已达95933亿元,比一九八O年翻了四番,名列世界第六位;全国财政收入16371亿元,外贸进出口超过5000亿美元,都翻了十几番;到二00一年末国家外汇储备已达2122亿美元,在世界上居第二位。我国农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不仅一举解决了十二亿人民的衣食温饱问题,而且生活质量、膳食结构大大改善了。工业化进程加快,已经建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科技教育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初步转变。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两步战略目标 由饥饿到温饱、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贫穷落后、商品匮乏、定量供给的时代已成为历史。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转折。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下收入国家的行列,全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奋进。
我国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的实践,前人没有做过,书本上也没有讲过。23年来,中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可以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根据我的亲身经历、体会,最根本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体一点讲就是 “五个抛弃,五个确立”。
(一)抛弃唯意志论和“两个凡是”,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的重大功绩之一,就是坚决抛弃了“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干部群众从盛行一时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建国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由于“左”的思想占上风,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是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可以说,唯意志论充斥社会,形而上学十分猖獗。大家还记得,大跃进中曾经流行一时的口号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有人想不到的,没有人做不到的”,《人民日报》头条经常是“放卫星”的报道,什么一亩地产小麦几万斤、十几万斤;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15年“超英赶美”等等,实际上宣扬的是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与此同时,个人迷信盛行,思想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日益严重,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这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我国经济受到严重损失。到“文革”结束的时候,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展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43页)为了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小平同志领导和支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支持平反大批冤假错案。在这两个问题上,胡耀邦同志是立了大功的,他以非凡的勇气、无畏无私的精神,克服重重阻力,推动了这两项工作的进展,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和组织准备。其后,小平同志主持起草并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基本完成。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就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党的十三大、十五大报告深刻阐述的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纲领,我看这就是最大的实际,是坚持实事求是路线得出的正确结论。脱离这个实际去研究问题,行不通。教条主义的东西,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行不通,只能导致生产力的严重破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对于这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小平同志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5页)小平同志的话是警世之言,前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都是如此造成的苦果。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因此,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可以这样说,由唯意志论和‘左’的教条主义,转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先导和思想基础。
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这个论断是很重要的。要解决当前改革开放所面临的一些重大的深层次矛盾,靠原来的本本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仍然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实践,探索出一条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新路子。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面临着进一步解放思想的紧迫任务。我认为,很有必要在这方面多思考、多研究 。目前改革开放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成绩巨大,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有些领域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我们的GDP仅仅相当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一个州,人均差距就更大了(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人均GDP只有890美元),只是人家的几十分之一。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不能估计过高。现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夸大政绩,程度不同地存在浮夸和虚假的问题,不仅破坏了党的形象,引起人民群众不满,而且对经济发展也非常不利,这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才能把我们的各项工作搞得更好。
(二)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确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另一个伟大功绩,就是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搞“四化”上来。1957年以后,在“左”的指导思想下所搞的“阶级斗争”,就是相互斗,今天干部斗群众,明天群众斗干部,没完没了,一直斗到粉碎“四人帮”前。这样斗的结果是人心涣散,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不粉碎“四人帮”,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今天是什么样的局面,不敢想像。正是邓小平同志主导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才使我国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才有今天的繁荣景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我们搞了几十年社会主义,并不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3页)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重要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和不断发展生产力,把人民的生活搞上去,让人民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流行一句话:“大河有水小河满”。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要知道涓涓之水汇成江河。小河都是干的,大河也会干涸断流。这就是说,如果老百姓很穷,纳税人都是穷光蛋,国家也富不了。以民为本,民富与国富是辩证的统一,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我们发展生产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改变过分集权和闭关锁国的状况,坚决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坚持改革开放、放权搞活的“八字真经”,就是打破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敞开国门,大胆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人才和资金;抛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权力下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安徽、四川的农民率先兴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是我们为它起的一个学名,其实,农民的说法很简单,就是分田到户,叫作“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创造。这一创造在党中央的指导下,迅速在全国推开,犹如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历经二十多年,回过头来看,农村改革的成功,其奥妙就在于使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得到创造与追求财富的自由。它也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一旦得到了追求财富的自由,将表现出多么伟大的创造力,创造多少人间的奇迹。适应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接着党中央相继决定对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乃至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对外开放首先是从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和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相继开放沿海十四个城市,在长江三角州、珠江三角州、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开发区,批准海南省为经济特区。九十年代初,中央又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开放沿江、沿边城市和全国各省会市及一些较大的市。现在,我国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不仅仅是经济领域开放,而且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总之是全方位的开放。改革开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伟大的试验。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13页)“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68页)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辨证统一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没有立国之本,就难以走强国之路;同样,没有强国之路,立国之本也保不住。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不断克服来自“左”或右的干扰中前进的,但我们终于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就要重视教育和科技,重视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小平同志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74页)。世界银行在按“可持续发展”思想制定的新的计算各国财富的方法中,把人力资源即国民的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国家财富净值的三项主要内容之一。这很值得我们深思。我在美国参观INTEL公司,总裁是中国人。我问他,公司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位总裁说:“是人才。”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面临激烈竞争,实质上是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扎扎实实把教育搞上去,重视培养人才,把人才留住,把科技和人才吸引到中国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没有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合理的待遇,人才是留不住的。我们应当进一步改革现行体制,为各种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能者、智者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抛弃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确立走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
计划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长官意志经济、政府经济。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搞社会主义是没有生命力的,是难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纵观世界各国,搞计划经济没有成功的。那种僵化的、高度集中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主张的社会主义,而是一些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的误导。1978年,我陪同张劲夫同志访问苏联,当时南斯拉夫的理论家卡德尔就预言苏联的计划经济无法同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