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论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正文
拜占庭帝国存在了一千多年,它有盛有衰,有起有落。在谈到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时,不能不对拜占庭皇权地位长期的不稳固有所了解。据统计,从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之时算起,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佩利奥洛格斯王朝覆灭之时为止,这段时期内拜占庭先后有107位君主占据了皇位,其中,只有34人死于床上,8人死于战场或意外事故,其余那些人,或者自愿退位或被迫退位,或者暴毙,包括被毒死,被闷死,被绞死,被刺死,以及因被致残而亡。在这段时期内,宫廷中,街道上,或军营中,一共发生过65次夺取皇位的叛乱(注:参看迪尔:《拜占庭:辉煌与衰败》,:鲁吉斯大学出版社,1957年,第127―129。)。这些都表明拜占庭帝国的内乱几乎不曾停止过,觊觎皇位的人每个朝代都不在少数,并且他们都认为自己能当上皇帝。佩利澳洛格斯王朝皇权衰弱时的政治混乱状况,不过是以前几朝晚期的历史重演而已(注:参看迪尔:《拜占庭:辉煌与衰败》,:鲁吉斯大学出版社,1957年,第127―129。)。然而,这还不是拜占庭帝国灭亡的直接原因,因为王朝交替和皇位的更换不等于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并非亡于国内臣民的反叛,而是亡于入侵者奥斯曼突厥人之手。
一、导致拜占庭帝国灭亡的直接原因
帖木儿的西征并在安卡拉附近击败了奥斯曼帝国的20万大军,生俘了巴耶济德一世,这只是延续了拜占庭帝国的寿命,使它多生存半个世纪。帖木儿去世和奥斯曼帝国再度兴起后,拜占庭灭亡的时机终于来临。为什么这个存在了一千年以上的拜占庭帝国会在1453年覆灭呢?这时它面临的敌人太强大了,佩利奥洛格斯王朝根本没有力量抵御这一强大敌人的进攻,这当然是它灭亡的直接原因。比如说,奥斯曼军队人数众多,拜占庭根本没有那么多军队,在君士坦丁堡保卫战中,拜占庭守军只有奥斯曼军队的二十分之一。又如,奥斯曼军队拥有强大的炮兵,他们能制造大型火炮,而拜占庭军队没有火炮。尽管他们早已掌握了火炮的制作技术,但没有财力来制造。(注:参看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47、449―450页。)
还不应忽视,拜占庭帝国实际上没有一个肯真正帮助自己的友好国家。威尼斯、热那亚的经济实力充实,军队、尤其是海军,有很强的战斗力,但它们都只是想乘拜占庭帝国内外交困之机获得佩利奥洛格斯王朝更多的许诺,并从拜占庭分崩离析的过程中捞到更多的利益,甚至还想同奥斯曼帝国分享战利品。以威尼斯共和国来说,它只考虑自身的狭隘的经济利益,而不考虑拜占庭帝国一旦灭亡后东西方军事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给威尼斯带来的不利后果。威尼斯的贵族们“完全忽视了穆罕默德二世夺取君士坦丁堡的准备”,[1] (P67)短期的商业利益蒙住了他们的眼睛,结果,听任君士坦丁堡陷入奥斯曼帝国之手。
拜占庭帝国灭亡了,它的灭亡固然引起了西欧的巨大震动,并为此祈求上帝把人们从这场大灾难中拯救出来。但不少西欧人却认为,希腊人是罪孽深重、腐化堕落的教会分裂者,他们脱离了罗马教会,所以遭受亡国厄运是罪有应得。(注:参看黄维民:《奥斯曼帝国》,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07―108页。)拜占庭灭亡的悲剧短时间内“又在整个欧洲恢复了旧日的[要求团结一致的对付东方敌人的]感情,虽其势已不如前”[1] (P91)。西欧再也号召不了人们组织新的十字军东征了。西欧的基督教徒们确实曾为组织新的十字军东征捐献了钱财,但这些钱财却被教庭的继承者侵吞了。不仅如此,在西欧,“几乎没有一个有力量的政权不与穆罕默德二世和他的继承者密谋来反对其他国家的”[1] (P92)。
毫无疑问,拜占庭帝国是在孤立和绝望中被入侵者毁灭的,这可以被看成是它灭亡的又一直接原因。
在拜占庭帝国内部,宫廷斗争不绝,地方势力离心离德,贵族豪门腐败淫乐,社会上层又明显地分裂为亲罗马教皇派(亲西欧派)、亲奥斯曼帝国派和既反对西欧和罗马教皇,又反对奥斯曼帝国的东正教派,三派勾心斗角,互不相容,以至于有人认为拜占庭帝国不亡是天理难容。这似乎也可以看成是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有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是由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所引起的。(注:参看尹曲:《拜占庭帝国是怎样灭亡的》,载《历史教学》,1956年,第50页;参看列夫臣柯:《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以及这一事件的历史后果》,载《历史教学》,1956年,第11期。)这种说法过于笼统,却没有具体的、深刻的分析,也无助于问题的解答。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拜占庭不应当一直把战略重点放在西方而忽略了敌人主要来自东方。这种说法是与拜占庭帝国的“罗马情结”有关的。“甚至直到1453年,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这个东地中海国家,仍然以‘罗马国家’自居,其臣民也都自称为‘罗马人’,其教会自称为‘罗马教会’。而且,住在君士坦丁堡的历代皇帝几乎没有忘记‘光复故土’的使命,一直把他们的战略重点放在西方。历史证明,这一观念是使拜占庭国家在维持生存将近1000余年后,终于没有逃脱最后灭亡的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2] (P50)这种分析虽有一定的依据,但是把“罗马情结”的存在和维系说成是拜占庭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似乎强调过度了。
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即认为拜占庭臣民“似乎都缺乏智能上的首创精神,以及那种依赖于想像力的创造才能”[3] (P300―301)。这并不是说拜占庭帝国中那些有知识的人不研究学问。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但“他们的才能和勤奋――有大量既有才又勤奋的人――导致了知识的堆积、事实的纪录、对神学或考古学中的细微末节的考察”[3] (P301)。这些学问不代表创造力。为什么会这样,这只能从拜占庭的专制统治和政教合一体制来解释。在皇权和神权双重高压之下,只能导致对思想的遏制和对创造力的扼杀。
应当指出,上述这些说法都还没有涉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拜占庭帝国当初兴盛,依靠的是什么力量,而它的衰亡的内在原因又是什么?
二、拜占庭帝国的依靠力量分析
拜占庭帝国由盛而衰,由衰到亡的历史表明,它兴盛时依靠的不仅是自耕农和城市工商业者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自耕农和城市工商业者有力量来支持帝国的存在和运转;至于帝国衰亡的内在原因不仅是失去了自耕农和城市工商业者的支持,更重要的原因是:自耕农和城市工商业者即使想支持帝国,也已力不从心,没有力量来支持了。问题的关键正在这里。拜占庭帝国把本来能够支持自己并且有力量支持自己的自耕农和城市工商业者毁掉了。自毁基础,焉有不亡之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位于小亚细亚西部的尼西亚历来是希腊人聚居的城市、东正教的城市,在拉丁帝国统治期间曾经成为尼西亚帝国的首都,拜占庭帝国的复国就是以此为基地的。1326年,尼西亚在抵抗奥斯曼军队无效后失陷了。结果,这里的居民转而支持奥斯曼突厥人,不少居民为奥斯曼帝国而战斗(注:参看拜伦:《拜占庭的成就》,伦敦和纽约,1987年,第284页。),对拜占庭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罗马帝国后期,帝国东部已日益东方化。也就是说,从拜占庭帝国成立之时开始,它就是一个接近于东方专制国家的帝国,罗马帝国前期政治制度的传统一一被抛弃。城市的自治地位、公民的政治权利、皇帝的第一公民身份,也都消失了。皇帝已经不再是第一公民,而变成了神的化身,是至高无上的神在人世间的代表,是不受任何制约的独裁者。拜占庭帝国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上下一步步发展起来并走向兴盛的。
那种认为拜占庭帝国后来之所以衰落,是由于它的臣民缺乏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的说法(注:参看特雷得・戈德:《拜占庭国家和社会史》,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7年,第848页。),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拜占庭帝国自称是罗马帝国,从开始到终结都如此。君士坦丁堡一世以后的各个王朝、各个皇帝,都把自己看成是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注:曼戈主编:《牛津拜占庭史》,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页。)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书籍在叙述本国历史时,总是从罗马建城开始,把凯撒、奥古斯都的事迹都包括进来。但拜占庭的居民从内心认同这一点吗?不。真正的罗马帝国,那是好多年前存在过的国家了,所留下来的只是名义。如果说查士丁尼一世曾把大部分意大利土地重新置于君士坦丁堡统治之下,那么科穆宁王朝、安基利王朝以后呢?意大利又丧失了,君士坦丁堡同意大利已没有关系。特别是到了佩利奥洛格斯王朝,拜占庭帝国的疆土仅仅是君士坦丁堡及附近的地区、希腊中部和南部一些地方,它们都是罗马共和国初期通过对外战争而征服的土地,那里的居民怎么会承认自己是入侵者罗马人的后裔呢?怎么会认同由外来的罗马人建立的国家呢?他们会想,奥古斯都及其继承者的罗马帝国同自己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为它而流血牺牲?
尤其令拜占庭人反感的是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对君士坦丁堡的占领和洗劫。在拜占庭帝国的土地上建立的拉丁帝国,是来自西欧(包括意大利在内)的诸侯们和骑士们的国家,这些人的精神领袖正是罗马教皇。难道拜占庭人会热爱这些拉丁人和这个拉丁人的帝国?正是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以后,拜占庭人的“罗马意识”更淡薄了,希腊人和拉丁人之间的界限更明显了,拜占庭人怎么可能为一个名义上的祖国――罗马帝国――效忠呢?当奥斯曼帝国攻打君士坦丁堡时,与其说民众是在保卫这个所谓的罗马帝国,不如说是保卫一种文明。(注:参看曼戈主编:《牛津拜占庭史》,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页。)罗马人用的是拉丁语,拜占庭人用的是希腊语,而且在罗马征服之前就一直使用希腊语;罗马人信仰天主教,拜占庭人信仰东正教,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希腊-拜占庭文明。拜占庭人不但不承认罗马教皇的权威,而且认定正是罗马教皇策动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和拉丁帝国的建立,并时时刻刻打算让拜占庭改变信仰。因此,13世纪前期,他们反对拉丁帝国,为的是保卫自己独特的希腊-拜占庭文明;14世纪到15世纪前期,他们反对拜占庭某些皇帝对西方的屈从和对罗马教会的让步,同样为的是保卫自己独特的希腊-拜占庭文明;15世纪中期,他们为君士坦丁堡而抗击奥斯曼帝国不也正是为了保卫自己独特的希腊-拜占庭文明么?拜占庭人是为一种文明而战而并非为一个所谓的“罗马帝国”而战。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
长期以来,拜占庭帝国的城市经济受到严格的管制,工商业者分别隶属于某一个行业组织,一般的工商业者的自由经营程度已经远远不如罗马帝国盛期,但他们的税负依旧沉重。如果他们违背了同行业的规章或欠税不缴,对他们的处罚是严厉的,包括监禁,受鞭打,断肢,没收财产等。工商业者的经营受管制,活动不自由,处罚又严,一些工商业者为躲避税收,只好弃业出逃。这种管制直到拜占庭帝国晚期才有所放松,但工商业者的实力这时已经弱了很多,因为海外贸易被意大利人垄断,没有他们的地位,而国内贸易又因拜占庭领土的缩小和人口的减少,市场不大,从而他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
小农的处境与罗马帝国盛期相比,也恶化了。在拜占庭帝国,小农不仅被束缚在所耕作的土地上,而且政府在纳税方面实行连环保制,使小农的流动性更受到限制。政府为了保证兵源,以及为了保证税收(因为政府知道,从小农那里征集各种实物要比从大地主那里征收容易得多(注:安得里亚德斯:《拜占庭帝国的经济生活:人口、农业、工商业》,载贝恩斯和莫斯主编:《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导论》,牛津,1953年,第56页。),曾一再反对大地产兼并小农,并且还采取一系列严厉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只有在中央权力强大时才能被有效推行,一旦中央权力衰弱了,小农的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以至于他们宁肯投靠大地主、教会、寺院,以维持生活。
总之,本来可以成为拜占庭帝国支持力量的城市工商业者和小农,到了拜占庭帝国晚期,再也没有力量支持这个国家了。谁来为拜占庭军队提供经费?税源已经枯竭。谁来拜占庭军中服役?后来几乎全是外国雇佣军。(注:奥斯特洛格尔斯基:《拜占庭国家史》,修订版,鲁吉斯大学出版社,1969年,第483页。)这些外国雇佣军对拜占庭的危害性更大。以加泰罗尼亚兵团为例,这是一支由加泰罗尼亚人组成的军队,其司令为加泰罗尼亚贵族罗杰・德佛劳尔,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驻扎在西西里,以被人雇佣作战为业。14世纪初,